疫情引發消費糾紛如何維權 孩子在家上網課 也要防沉迷 要看少兒視頻 先看“少兒不宜”?

疫情引發消費糾紛如何維權 孩子在家上網課 也要防沉迷 要看少兒視頻 先看“少兒不宜”?


如何選擇民宿?

廣州地區民宿行業服務評價總體較高,但部分民宿的內部管理與服務存在欠缺,主要體現在衛生服務不到位,以及部分民宿經營者未能較好地履行安全生產與消防責任。

市消委會提醒遊客,選擇民宿時應充分收集信息,通過口碑較好的第三方平臺預訂並貨比三家;認真核對平臺上顯示的民宿信息,留意平臺提供的參考圖片是否真實;對於個別由舊房改造的鄉村民宿,應留意消防安全與自身財務安全;保留訂單信息、發票等消費憑證,方便遇消費糾紛時舉證、維權。

對涉疫旅遊投訴,可採取三種主要處理方式,即:變更旅遊合同、解除旅遊合同以及若旅遊投訴調解不成,可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警惕口罩銷售十大陷阱

微商微博賣口罩


收了貨款藏貓貓

消費者2月5日向某商家購買了42個一次性醫用口罩,價格174元。消費者付款後商家一直不發貨,也無法查看訂單的記錄,小程序店鋪名稱也發生了變更,無法聯繫上商家。

“公益人士”送口罩
騙取郵費才是真

消費者看到商家宣傳做公益送口罩,只需付10元郵費。付款後卻一直未收到口罩,客服電話無法接通,廣告消息仍在不斷擴散,眾多消費者受騙。

廣告盡是白富美

貨到卻變舊損黑


一位消費者投訴稱,在淘寶購買口罩,收貨後發現口罩外包裝上有較多汙漬,內包裝只有一層膠質塑料包裹50個口罩,沒有生產廠家等信息。現商家已下架相關產品,要求商家退款無果。

掛羊頭賣狗肉
買醫用變普通

消費者投訴稱,1月25日在某商家處購買醫用口罩,售價60元一盒。但收到貨後發現,口罩並非醫用口罩,而是售價10元內的普通口罩。

平價下單等半年
加價購買才有貨

消費者1月21日在某商家處購買了100個一次性外科醫用口罩。付款後商家一直未發貨,商家以各種理由推延發貨,並要求消費者退款重拍高價口罩後,即可按時發貨。

下載APP付郵費
醫用變成非醫用

商家宣稱下載APP後可免費領取價值20元一隻的KN95口罩,但消費者實際支付郵費18元后,收到的是市場售價1.5元的普通口罩,並非商家宣稱的KN95口罩。

捆綁銷售有陷阱
缺東少西不退款

消費者為購買口罩支付了商家售價496元包含20個口罩的套餐產品。付款7天商家依然未發貨,商家客服敷衍拖延,其他購買相同套餐的消費者,也表示只收到套餐內其他產品沒有收到口罩。

訂購口罩遭限購
退單拒發無理由

消費者1月份在某平臺下單購買了8盒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並同意商家延遲發貨至2月10日。

但商家於2月6日在其商城發佈限購公告:稱口罩限購1盒,超出1盒的訂單皆不發貨,並要求消費者全部退款。

宣稱會員有口罩
口罩無貨費不退

某公司宣稱充值VIP會員後可以買口罩,消費者繳納380元費用辦理VIP會員後,客服告知會員每5天才能購買10只口罩。繳納會員費用後購買口罩卻有諸多限制,消費者要求退費遭商家拒絕。

宣稱一包為十個
到手一包變一個

2月12日,消費者在某網站上看到商家出售韓國進口KF94口罩的信息,商品信息顯示:KF94/KF80,10個一包售價24.1元。消費者購買10份,收貨後發現只有1份共10個口罩,聯繫商家補發剩餘口罩,商家辯稱10份就是10個口罩。

防範詐騙“五要訣”

陌生來電要警覺
網絡信息要查證
可疑鏈接要謹慎
資金轉賬要核查
一旦受騙要報警

非必要不旅行

為保護自身健康,減少感染風險,北京市疾控提示北京居民:堅持“非必要,不旅行”原則。

北京居民如無十分必須,應暫停赴有疫情國家和地區的出行安排。進行旅行計劃時,應儘量選擇直飛航線,減少中轉風險。

確有出行需求的居民尤其是老人、慢性病患者及其他體弱人群,應評價自我健康狀況,慢性病發作或罹患其他急性疾病的要避免前往疫情發生地。其他出境人員要準備好口罩、免洗手消毒劑等個人防護用品。

按照目的地國家或地區防控要求,配合開展健康檢疫,詳細真實提供個人信息,認真填寫健康申報卡。在境外,應儘量與其他人保持距離,避免近距離接觸人。

如果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應該及時到就近的醫院就醫。必要時,可聯繫中國駐當地的使領館尋求幫助。

回國後,按照要求主動、如實進行健康申報,配合海關部門的健康檢疫。如有發熱等症狀,應向海關主動報告,不得隱瞞病情,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

返京後若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時,應立即向集中醫學觀察點或社區工作人員報告,佩戴醫用口罩前往就近的發熱門診,並主動告知醫生境外旅行史和接觸史,以幫助診斷。

疫情引發消費糾紛如何維權

課外輔導線下改線上了,授課質量能保證嗎?健身會所暫停營業了,會員卡能延期嗎?自疫情發生以來,1月20日至2月29日,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涉“疫”消費者投訴180972件。本報記者綜合中消協、市消協、消費者網的發佈梳理發現,暫停營業退費糾紛、服務方式變更、使用期限受限等,成為疫情期間的糾紛焦點。

餐飲投訴
退訂糾紛集中

消費者王先生在某酒店預訂了2020年1月30日的酒席,並支付定金1萬元。但因疫情影響,王先生決定取消酒席,但要求退定金卻遭到了酒店拒絕。

春節期間,不少消費者預訂了用餐,但因疫情影響無法正常聚餐,與商家協商退款時發生糾紛。

消費者投訴的主要問題:一是經營者不退餐飲定金;二是消費者要求退訂,餐飲經營者扣除的成本支出不合理;三是經營者以延長用餐期限為協商方案,消費者希望退全款,就此產生糾紛。

出行投訴
航空退票居首

消費者王先生在網絡平臺上花1204元買了兩張機票,計劃2月13日出行。後來因為疫情封路無法出行,王先生卻只收到了320元退款。

疫情期間,消費者出行受到較大影響,相關投訴主要集中在航空退票上。比如航空公司和售票平臺相互推諉;因疫情防控,交通封鎖,消費者無法乘機導致的退改政策不明晰;航空公司收取退改手續費等問題。

網購投訴
微商朋友圈代購維權難

消費者王先生在某網絡購物平臺購買了一個內存條,明明已經顯示支付成功,卻被商家單方面取消了訂單。受疫情影響,很多消費者選擇通過網絡購買日用品和防疫產品,相關投訴也不斷增多。

多名消費者反映某網絡購物APP涉嫌以售賣口罩為噱頭,賺取消費者下載量、註冊量,在消費者下單且支付成功後,又以斷貨為由,採取單方“砍單”行為。部分微商、朋友圈代購趁“疫”售假、誘購、二維碼詐騙等情況嚴重。

住宿投訴
退訂難 變相漲價

消費者田女士通過某網絡平臺預訂了1月25日至29日入住福州市某酒店客房。因受疫情影響,田女士不得不與網絡平臺協商退房事宜。沒想到,酒店方面卻拒絕退訂。

春節期間,受疫情影響,不少消費者改變出行計劃,只得取消酒店預訂。但不同地區疫情防控措施有時間差,已經啟動疫情管控措施地區的消費者無法出行,未啟動管控措施地區的酒店不理解,拒退定金或預付款。還有消費者已經入住酒店,疫情期間,酒店漲價,或以昂貴价格變相拒絕消費者續住。

預付費投訴
服務方式變更 使用期限受限

王女士辦了一張健身年卡,如今,會所由於疫情暫停營業了,但一直沒有通知會員如何解決疫情期間沒有享受服務的問題。會員卡到期後,會所是否會延長使用期限呢?冷先生辦了一張理髮卡,剛用了一次,就遇上疫情,理髮店關門了。冷先生最近了解到,這家理髮店的資金鍊出了問題,很可能無法繼續營業了,擔心自己卡上的餘額會不會打水漂兒了?

受疫情影響,家政、健身、教育培訓等預付費類消費場所不能正常營業,導致相關糾紛增加,特別是在教育培訓方面。消費者投訴的主要問題,一是線下培訓改為線上後,網絡運行不穩、師資不到位、授課效果不佳;二是消費者要求降低收費標準,經營者實收價款,引發雙方爭議;三是消費者提出取消、變更培訓服務,如退費、補課等,經營者以各種理由拖延、拒絕。

專家支招
疫情結束後慎選高折扣預付卡

針對疫情期間的熱門投訴,消協方面專家分析,線下培訓改線上培訓,實際上屬於合同變更。

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可以不接受合同變更條件而解除合同,要求培訓機構退還相關培訓費用。在會所消費方面,疫情結束後,會所應該適當延長會員服務期限或按照比率折算退還相應的會員費用。

延長或折算的會員時間,可以按照國家有關部門宣佈疫情防控啟動和解除的時間段計算,而不是完全以會所的營業時間計算。

但如果宣佈疫情結束後會所仍然沒有營業的,應該以實際提供服務時間計算。

另外,不管是疫情原因,還是自身經營問題,理髮店出現關門或倒閉問題,都不能把消費者的預付款佔為己有。消費者可以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也可以到法院提起訴訟。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提出,暫停營業期間,經營者應通過企業官方網站、微信、微博等途徑與消費者保持常態化聯繫,及時發佈企業動態信息,消除消費者的顧慮和擔憂。

中消協也特別提醒,受假期延長、延期復工等影響,部分經營者可能會面臨資金緊張、服務人員不足等問題。

疫情結束後,經營者有可能通過擴大發卡範圍、以較高折扣出售預付卡等方式吸引消費者,資金存管、服務質量和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風險。鑑於此,消費者要特別關注預付卡消費問題,謹慎選擇交易對象。

孩子在家上網課 也要防沉迷

最近這段時間,來自江蘇泗洪縣的市民盛德(化名)一家很犯愁。原來,他賣房用來還債的40萬元,被家裡的“熊孩子”玩快手直播刷禮物、玩網絡遊戲,最後銀行卡只剩下0.23元。

出於抗擊疫情的需要,各地紛紛開展了網絡教學,隨之一些騙子就趁機盯上了上網課的中小學生,以至於不少中小學生上當受騙。據杭州市公安局富陽區分局3月11日發佈的通報稱,該區僅一個月內就有32名學生遭遇網絡詐騙,相較去年同期的13起增長了146%,其中年齡最小的7歲,受騙金額最高有7萬餘元。

宅家抗疫上網課,絕不能給騙子以可乘之機。為此,公眾紛紛呼籲加強對孩子的防騙教育。在線教育固然要上好“防騙課”,但更要上好防沉迷這一課。刷禮物花掉家中40萬元的“熊孩子”,就是一個典型事例。

類似的情況還不止一起。四川廣元一個8歲“熊孩子”用父親手機上網課,趁家人不注意就玩起了遊戲,還為遊戲充值,累計刷走4000多元。重慶江北的胡先生突然發現,自己銀行卡里的1萬多元不見了,查看微信支付記錄,看到滿屏都是購買遊戲點券的信息,才知道是自己12歲的孩子所為。

“熊孩子”直播刷禮物、玩網絡遊戲,這是一個平時就存在的問題,而大規模的在線教育則給了他們更多、更充分的機會,進而將其放大出來呈現在公眾面前。尤其是一些父母不在家由祖輩監護的鄉村孩子,更容易沉迷其中。刷掉40萬元的幾個“熊孩子”,就在奶奶眼皮底下拿到了銀行卡,還搞定了密碼和“刷臉”驗證。

全面開展在線教學需謹防孩子藉機玩遊戲,在啟動“停課不停學”時,有關部門就曾明確提醒過。令人遺憾的是,囿於諸多因素,防沉迷教育依然做得不盡如人意。基於居家學習的特殊情況,學校和老師除了提醒之外,很難有效發力,家長無疑要擔負起更多的責任。比如,家長可以開啟青少年模式,同時儘量避免讓未成年人知曉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支付密碼,以免發生私自消費的情況。

青少年沉迷遊戲,常是家庭生活、親子互動和家庭監管缺位下的行為。如何做到防止沉迷,除了技術層面的監管之外,更需要家長對孩子施以更多關愛,多與孩子平等交流,多關心他們身心成長,多陪伴孩子參與豐富的課外活動,讓他們認識遊戲之外的廣闊天地。堵不如疏,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引導才會有效果。

在疫情帶來的漫長假期裡,在線教育如何做好防沉迷教育,考驗著各方面的智慧。從根本上講,在線教育要想杜絕網遊乘虛而入,關鍵在於端正孩子的價值觀,培養提升孩子的自主學習、自主管理能力。有了正確的認知和堅定的自律精神,自然不會動輒沉迷或打賞。反之,即便嚴防死守,恐怕還是防不勝防。

要看少兒視頻 先看“少兒不宜”?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地幼兒園、小學延遲開學,孩子們在家宅了2個月,要看網校課程、動畫片,使用視頻App的時間不少。然而,有些視頻App利用這個機會一邊大肆賺流量、賺錢,一邊在映前廣告裡播放少兒不宜的內容。

少兒視頻,顧名思義是專門針對少年兒童設置的視頻。然而,在優酷、搜狐、PP視頻等多個視頻App中,動畫片、幼教課、小學網課的映前廣告,長度從十幾秒到幾十秒不等,有的廣告內容涉及網遊、血腥暴力,有的廣告言語露骨、粗俗下流甚至涉嫌色情,實在是少兒不宜。

疫情之下出門不便,“雲教育”“雲會議”成為新趨勢,各大視頻網絡平臺也迎來流量紅利。有分析報告稱,疫情發生以來,網民每天花在移動互聯網的時長比年初增加超過20%。視頻類App增長尤為突出,一些視頻平臺每週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突破120分鐘,用戶黏著度極高。

視頻網絡平臺作為商業公司,必須有一定的盈利模式,比如通過會員制、第三方付費、衍生品銷售等方式獲取收益。但是,追逐商業利潤不能淡化社會責任,特別是針對少年兒童的服務和產品,要做到綠色、健康、有益,不能一邊賺著孩子們的流量,一邊對孩子們“耍流氓”。

誠然,家長作為監護人,有責任為孩子挑選健康的視頻節目,但這樣的廣告令人防不勝防,家長也難以做全天候的“防火牆”。更何況,廣告播放的分級在技術上是很容易實現,關鍵還是看相關視頻App是否在乎社會責任。

對某些罔顧社會責任、荼毒祖國花朵的亂象,有關部門也應加強監管,依法依規懲處。同時,考慮到這種映前廣告對少年兒童的不良影響比較普遍,有關部門也可考慮打好法律補丁,給出具體的指導標準和禁止紅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