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分《何以為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合格!生而不養,不該

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豆瓣評分高達9.0,這到底是一部怎樣的電影呢?

簡而言之,這是一部控訴部分父母“生而不養”的故事。

豆瓣9.0分《何以為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合格!生而不養,不該

該影片的核心圍繞著一個沒有戶口,年齡約摸12歲的男孩贊恩展開。贊恩的家是一座破敗的混凝土建築,巴掌大的地方重重疊疊的睡著他的父母和幾個嗷嗷待哺的孩子。

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孩子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的生育,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裡,女兒是用來賣錢的,兒子是用來打工賺錢的。贊恩和兄弟姐妹的生活裡壓根就沒有關懷和愛的存在,有的只是無止境的壓迫。

因為家裡人口眾多,生活窘迫,贊恩很小就承擔起幫扶家庭的重擔。他每天穿梭在混亂骯髒的街頭,不僅要靠給人搬運貨物、送水、打零工賺錢,幫父母買藥品製作一種飲料售賣,還要以一己之力照顧比自己小的妹妹。

豆瓣9.0分《何以為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合格!生而不養,不該

在贊恩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種不屬於孩子的成熟,以及他對這個世界的反抗和對大人的不信任。

這種反抗和不信任主要源於父母的生而不養。

一、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電影的中文譯名《何以為家》,其實把主題講的很直白:小男孩贊恩是敘利亞的難民,他四處尋找稱得上“家”的地方,但總是失望而歸。

電影裡有這樣一個場景:贊恩11歲的妹妹來例假,他幫妹妹去偷衛生巾,並且告訴妹妹千萬別讓父母知道,不然就要把她送給壞男人關在小屋子裡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

豆瓣9.0分《何以為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合格!生而不養,不該

贊恩不過是個12歲的小男孩啊,他竟然已經過早的知道了妹妹們的命運。常在想,他的人生中,可能已經不止一次的經歷過這種悲慘故事的發生。

為了讓妹妹不在太過年幼的時候,過上悲慘的生活,小男孩贊恩把壞男人給的甘草糖和方便麵狠狠地丟進垃圾桶,在父母要把妹妹送走的那天,他想法設法的阻撓並計劃著帶妹妹逃跑。

從贊恩的一系列做法可以看出,他對家是沒有感情的。

贊恩的父母明明沒有養育孩子的能力,卻還在一股腦的生孩子。在這樣一個千瘡百孔的家庭裡,孩子失去了作為“人”的尊嚴,僅僅被當作一個勞動力被利用。

豆瓣9.0分《何以為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合格!生而不養,不該

如果像贊恩的父母這樣生而不養,不僅無恩,而且還有罪。因為他們逃避了自己的責任,施加給孩子的只會是終其一生難以磨滅的傷痛。

或許有些父母會為自己辯駁,我的選擇是不得已的,而且我也沒有辦法。就像是在電影中,贊恩的媽媽在法庭上的申辯:

我這一生都是奴隸,你還敢批評我?

你有什麼權力批評我,你有我這樣的處境嗎?

但貧窮也好,無能為力也好,這些都不能構成自己不負責任的藉口。

二、何以為家?愛和羈絆

影片中贊恩從家逃離後遇到的黑人女工——拉希爾,就是與他的媽媽截然不同的母親。拉希爾是一個單親媽媽,她在沒有合法身份的情況下,生下了孩子。儘管條件艱苦,但她仍然在盡心盡力的照料著孩子。

拉希爾甚至在贊恩無家可歸的狀態下,好心的收留了贊恩。

豆瓣9.0分《何以為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合格!生而不養,不該

儘管最後,生活並沒有眷顧贊恩。

難民母親——拉希爾,在試圖非法獲取證件的過程中被抓捕。贊恩只能帶著還在吃奶的難民小孩到處討生活,但贊恩在拉希爾這裡得到的關心和愛,應該是大於原生家庭所給予的。

所以,比起血緣的聯繫,更重要的是後天因愛而形成的家人之間的特有的羈絆。

豆瓣9.0分《何以為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合格!生而不養,不該

如果愛和因愛而生的羈絆缺失,那麼即使是血脈相連的父母子女,也會和陌生人無異。但若是愛與責任共存,那麼哪怕是一家人風餐露宿、流落街頭也可稱之為家。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只有被愛溫柔以待的孩子,才會成長為一個健全的人。

三、何以為家?生而養之

電影的中文譯名《何以為家》把主題講的很直白:小男孩贊恩是敘利亞的難民,他四處尋找稱得上“家”的地方,但總是失望而歸。

贊恩在法庭上說:

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毆打、鏈子、管子、皮帶。

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狗孃養的東西”,“滾,你這垃圾”。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

生活是個婊子,我以為我們活得體面,能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寧願我們做洗碗工。

豆瓣9.0分《何以為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合格!生而不養,不該

用導演娜丁·拉巴基自己的話說:“這是關於一個小男孩控訴他的父母在這樣一個混亂的世界給他生命的故事。”

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12歲的小男孩——贊恩臉上,常年冷著一張暴脾氣的厭世臉。

他總是搬著比自己體積還要大得多的煤氣罐穿過街區;他在地獄一般的環境里長大,幾乎從來沒有感受到過任何人的關懷和愛;他的臉上總是流露出擔憂和傷心,他小小年紀卻要為一家人的生計發愁……

他希望和正常的孩子一樣,能擁有一個足以證明自己是自己的身份;他渴望和正常的孩子一樣,背起書包,搭著校車去學校上學;他希望能得到父母的關懷和愛,而不僅僅是一個幹活的機器……

豆瓣9.0分《何以為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合格!生而不養,不該

但是,他的父母看不到這些,他們只是一味的生育孩子,而並不養育他們。

生養是為人父母必須要履行的職責,如果生而不養,無異於謀財害命。

如果孩子的生命,不用愛去滋養,他們的血液就會乾涸,繼而成長為一個畸形的人。


每個孩子都是在父母的教養方式下長大的,什麼樣的教養方式就決定著你會養育出什麼樣的孩子。

《家庭會傷人》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當我們被虐待時,我們會用自我防衛來保護自己,這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

“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這是12歲的小男孩贊恩,心底最強烈的吶喊和反抗,也是他拿來自我防衛的唯一武器。

豆瓣9.0分《何以為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合格!生而不養,不該

誠然,這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也沒有從不犯錯的父母,再好的原生家庭必然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但作為生育者、撫養人,我們的責任和任務,不單單是給予一條生命,也不是要營造一個毫無瑕疵的原生家庭,而是要盡己所能地給孩子提供一個有愛的、健康的成長環境。生養,生養,既然給了孩子生命,也請記得要好好養育孩子。

不要讓孩子在尋找“家”的路途中,一次次失望而歸。

何以為家?父母的愛和擁抱。

何以為家?家庭成員之間的愛和羈絆。

何以為家?健康的生養關係。

往期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