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读书越多,越不会写文章了?

官馨思


恭喜,你已经进入了创作的第三个阶段,再差一步就可成为优质写手。

一般来说写作可分为四个阶段:

  • 一是写作小白期,刚开始写作,腹中空空,无话可说,提起笔不知道写什么。
  • 二是写作入门期,通过学习模仿,已经跨入了写作的门槛,有了一定的素材和构恩,觉得要写的东西太多太多,下笔能千言,但内容往往多且乱,抓不住主题和重点。
  • 三是写作提升期,因为平时看书学习多,积累感悟多,对什么是好文什么是一般文已经有了明确标准,总感觉自己写的不够好,一些内容用上不合适,想删舍不得,所以下笔沉重,无话可说。你正处在这个阶段
  • 四是写作达人期。只要度过提升期,一篇文章的主体、架构、主要素材都会在头脑中清晰浮现,就能一气呵成,写出一篇优质的文章。

如果把文章比作是一座房屋的话,那么作者就是一名建筑师,标题就是撑起房屋的大梁,主要内容板块就是檩条,平时积累的素材就是砖瓦,水泥等。

作为建筑师的写作者,要通过设计、备料、施工、装饰等步骤,建成一座设计合理、样式新颖、美观大方,坚固耐用的好房子。你的文章就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从而成为写作达人,也会收获满满。

努力吧,坚持住,成功正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散淡人生15


个人觉得,读书和写作是两回事。

我没有看过大部头的名著,那些欧美的名著,我经常记不住人物的名字,看着看着就乱套了,分不清谁是谁。我曾经立志三次,要看完《百年孤独》,最后都失败了,很惭愧。四大名著,也只草草看了红楼梦,其他三部都是看的电视剧。但是杂书的倒是看的挺多的,从小到大都爱看。

写作的话,上学的时候作文写的挺好,但是上大学以后就逐渐退化了。我记得我去年写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写了两天,才憋出来1600字,感觉脑细胞死一半。现在断断续续写下来,不说质量的话,一篇文章大概2-3个小时就可以出来。

所以,读书是兴趣,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读的是情节,调动的是情绪和感觉,并没有思考深层的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若是想通过读书促进写作,必须要透过情节,思考文章的观点、逻辑、结构等等,将作者的东西消化成自己的东西,才能为自己所用。

而写作,是实操,我们的大脑,从来没有一个时刻是平静的,当我们想写东西的时候,你会发现,脑子里面东一榔头,西一锤子,全是乱麻。要写出一篇文章来,首先要理清思路,搞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又有哪些素材可以支撑这个观点,然后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和逻辑关系,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这是我作为一个新媒体小白总结出来的一点点粗陋的想法,仅供参考,若有失误,恳请指教。



大白的小美生活


读书越多,越不会写文章了,这种现象是不多见的。

举个例子,中国著名作家钱仲书大家都知道吧,他读的书可真不少,青年时在北大,几乎每天泡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博览群书,图书馆的书快让他读遍了,《围城》的出版,让许多人都认识了他。去年我有幸拜读了他的《围城》,书中有句名言让我记忆犹新:“婚烟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钱老先生读书可谓不少,可他的《围城》却写得那么好,这不是很好的例证吗?

读书越多,思想越丰富,文章写起来越顺手,有句俗语,读罢《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偷。我想大家也有同感吧!

好作品难写。《围城》钱仲书整整写了二年,《红楼梦》曹雪芹写了十年,一部伟大的作品是用心血换来的,如果没有持之一恒,坚持不锲的精神是很难写出来的。

换句话说:“读书多,写好一部好作品较难”,这话是对的,你说呢?



闫永法


我有同感,我没读什么书,算是个文盲级别的,但我爱看书,什么书都爱看!

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写东西很简单,拿起笔写就好了!

等到看书看的多了,就发现自己写的是什么鬼?

看书是这样的,刚开始看的时候,什么书都觉得好看!

等看的书多了就会发现,以前看的某些书也就那样!

你就会去找更好的书,越看你的要求就会越高!

品味虽然高了,但自己的写作能力却不会这么快跟着提高。

这时候你想随便写写,估计是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思想上的高度,不等于能力上的高度。

这感觉就像是一头关在动物园里的长颈鹿,脑袋可以看的很远,可以知道外面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但身体却无法出去!

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却没有能力做到,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这也许就叫做知道的越多,困惑就越多吧!

想要写出自己满意的文章,或许应该多写多看多学吧!

我是没有勇气写,希望你能成功吧!






古杨看电影


同感

读书和写作是两回事,有关联,又没有关联!相声讲究说学逗唱,其实我认为和写作道理相当!

读书,让我们了解大千世界,上下更迭,人文地理,人间万象,也让我们更清楚的认知自我,包罗万象!

但写作就不一样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不光是文字的行云流水,更是融生活与字里行间,把笑声和眼泪更好的贯穿其中!能让读者跟随字节跳动,波澜起伏!

读书越多,越乏味,是因为书读到一定高度,就要放下书本,去领悟!不能读死书!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无法超越,想写出自己满意的佳作,真的很不易!写作措辞达意,写出自己的风格,才是最好的!



扬子记事


读书越多,越不会写文章。是因为你越读越对自己要求高。练习书法的人,越练越觉着自己不会写。所谓学海无涯,永远没有尽头。好的文章反映社会问题,震憾人的心灵,促人积极向上,并非无病呻吟,文字优美,废话连篇。要达到这种境界,作者必须有责任感,使命感,很难很难。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需要化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一味地死读书,读死书,肯定写不出好文章。





张少山Q


本人和你也有同感,以前写篇文章,可以说一气呵成。然而近年来读了几本书,按理来说,应该写作水平会有所提高才对,可是恰恰相反,反而是有提笔写作的冲动,但是提笔以后,却想着草草收场,最后写的文章和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

究其缘由,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吧!

首先,我们提笔之后,真正想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写成文字,可是由于文字功底不够,往往写着写着,就无法用合适的词汇或者语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了,所以,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

  • 其次,就是自己的写作思路往往受到曾经读过的那本触动较深的文章作者思想的影响,总感觉自己写的文章缺少一点自己的灵感,而中途急刹车,放弃继续创作。
  • 第三,也许就是自己的生活经历限制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和创作意图,自己的自卑心理约束了创作欲望,从而让一篇好文章中途夭折了。
  • 另外,还有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也使自己往往觉得读书越多,思想越空洞,越是写不出好文章了。
  • 今天,先想到这么多,以后想到了,再讨论吧!

人在做,天在看


读书是写作的基础,也是积累文学素养和艺术修养的根基,更是构建文章框架的核心。于是才有了古人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由于现在的阅读都是粗略的碎片化的阅读,甚至是速读浏览,没有深入思考,更没有沉浸在作者笔下的人物角色的喜怒哀乐里,也没有完全理解作者的创作历程。许多时候只是记住了故事,记住了情节,并没有深入感受写作的热情和力量,也没有记住文字的冲击力。在这种断点式的阅读中,我们收获的十分有限,自然会觉得不会写文章了!

另外,“文章本天成、秒手偶得之”,写文章需要一些天赋和灵感,更需要思考和情感。尽管每个人都会使用文字记录生活或者有感而发,但真正能写出感动他人有价值有意义的故事或文章却少之又少。而且写文章也是一件枯燥的痛苦的事情,尤其对于一个创作性的人而言,需要每天不断的坚持写作和修改,才能呈现一部好的作品!

当然,书看多了感觉不会写文章了,也许是到了另一种境界!正如王国维所说的那样,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最后看山仍是山!那么你迷茫和困惑时,正是往更高层次上发展,这是必经的过程,继续坚持下去,就会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另眼看世界1980


这个命题不成立,属怪论。

见文章如见其人,文章是标签,是名片,阅其文知其读书多少。精读万卷书,必定文才横溢,笔下生风,岂有读书越多,越不会写文章之理?

究其因,读书囫囵吞枣,运化不良,失去精华所致。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写一手好文章,须博览丛书,不但求数量,更求质量,好文章读而无腻,可珍藏常习之,阅读积累词汇,词汇成句,好句汇成好文章,阅历是基础,技巧出贤文。

文章体裁多样,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等,记叙不能平铺直叙,那才枯燥无味,要似海水一般,波涛起伏,颇具感染力;议论文要有证有据,不可无病呻吟,逻辑思维要严谨,与读者产生共鸣;文章开头如蜻蜓点水那样,点题示意;中心内容要切题,不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结尾如收锣之音,铿锵有力,言简意明,概括宗旨,陡然收尾。

以上所述,若有不妥,望多担待,拜诸位为师。


老段康宁


泛读概读,蜻蜓点水,没有精读研读,思维没有沉潜,所以不能心领神会,所得只是皮毛,只会人云亦云,这是一种情况。

生吞活剥,食古不化,虽读经典,而阅读中没有延伸思考,没有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感悟,所得都是前人的思想,这又是一种情况。

书读经典,精读研读,映照现实,体味人生,观察社会,感悟生活,这是写作的基础。写作,从摹写到延伸写,再到独立创作,这是写作的基本节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