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怎麼理解習近平新提出的“全週期管理”意識?

人民網

【學習小組按】

“要著力完善城市治理體系和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樹立‘全週期管理’意識,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

近日,習近平在武漢考察時,在談到如何補齊治理體系的短板和弱項時,提出了樹立“全週期管理”意識。

這個概念的提出,為我們在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路子時,提出了新的要求。超大城市既是發展增長極,也是風險集聚點。發展成績好,並不等於風險治理好。

今天我們一起探討如何做好城市特別是超大城市的“全週期管理”。

「原创」怎么理解习近平新提出的“全周期管理”意识?

不久前,習近平在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通電話時,作出了一個重要判斷: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這樣的重大突發事件不會是最後一次,各種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問題還會不斷帶來新的考驗。

超大城市人口眾多、經濟體量大,各種要素密集,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快速流動,這既是巨大的城市競爭力優勢,在危機狀態下,又會變為突出劣勢,風險會在一個高度密集的區域快速集聚、快速爆發與快速擴散。

思維:不治已亂治未亂

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其生命週期,人類的思維方式很容易傾向於只問結果,不察原因;只重顯態,不重隱態;只見一截,不見全龍;只保當下,不顧將來。同時,人類的思維模式,容易執著於當下,很難做到根據情勢變化而靈活調整。

我們的管理思維需要克服人類的主觀偏向,順應客觀規律,做到與事物的變化週期相一致,實現全週期的動態管理、閉環管理。

全週期管理思想可以在城鄉治理的不同側面得到應用,在權力運行上,有決策、實施、監督的週期;在工作推進上,有部署、貫徹、驗收的週期;在項目運作上,有風險評估、運行監測、總結評價的週期等等。

超大城市的風險管理要做到事前防範、事中控制、事後反思的全週期閉環管理。全週期風險管理最重要的是做到事前防範,做到源頭治理、早期控制。不少政府部門經常扮演“救火隊”的角色,原因就在於治已病而非治未病,治已亂而非治未亂,所以按下葫蘆浮起瓢,三頭六臂也忙不過來。

比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食用野生動物是風險的源頭之一。不久前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習近平強調:“我們早就認識到,食用野生動物風險很大,但‘野味產業’依然規模龐大,對公共衛生安全構成了重大隱患。再也不能無動於衷了!”

「原创」怎么理解习近平新提出的“全周期管理”意识?

七點建議

源頭治理的困難在於它是一種潛藏態與萌芽態的治理,“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做到葉落知秋,防微杜漸是困難的,這不但考驗治理能力,更考驗治理智慧。

第一,從治理方向上,應主動消除治理隱患。超大城市治理不能只是熱衷於顯性的政績,更要關注那些看不見的工作,定期對城市整體與各運行子系統進行“健康診斷”,識別治理隱患,主動疏導治理痛點,治理城市病,提升城市的健康水平。

第二,從治理機制上,應提升全社會的德治、自治水平。我國傳統治理的精髓在於德治為治道之本,治理本末次序是導之以德、饒之以財、約之以禮、齊之以政、裁之以法。這既是長治久安之道,也是治理成本最小化的系統化治理方式。現代的治理財靠市場、政有政策、法有法治,但如果德(德治)與禮(自治)成為治理短板,那會使很多社會矛盾與社會風險,無法在微觀層面就得到消解。

現代城市社會可以借鑑傳統治理智慧,加強國民心理建設、國民素質教育、家庭建設、社區共同體建設、工作單元共同體建設、社會組織建設、虛擬空間共同體建設,在現代的陌生人社會中推行德治,打造有效自治空間。

第三,從治理主體上,應有雙重的“免疫系統”。人體在應對病毒等外部風險時,如果所有威脅都等大腦中樞發出指令,人體一定無力對抗。社會風險控制也是如此,都由政府做出決策後再採取行動,政府會有注意力不足的問題。

社會的自發免疫系統,能夠處理分散性信息,應對分散性危機,能夠做出快速反應,進行自我適應式的調整。社會管理不能要求所有方面都整齊劃一,而是也要有無序之序。對社會信息、社會運行中存在的差異性,應抱有一定的理解和包容,以更好地保護社會的自發免疫功能。

第四、從治理資源上,應實現資源下沉,保證社會細胞單元的健康。我們現在的城市治理資源大部分集中在上面,基層治理資源嚴重不足,社區防控是這次疫情應對關鍵的一環,但是在武漢等地也暴露出社區治理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通過將機關幹部下沉才緩解了這個問題。

在常態治理中也是如此,現在我們社區治理不但人員少,待遇低,平時主要精力都在應付上級交辦的填表等行政性事務,使得社區治理成為治理的短板。

基層一線工作人員少,中間層級太多,也是滋生官僚主義與形式主義的重要土壤,甚至出現了“一人幹活,九人監督”的怪事,基層工作人員既要幹活,又要應付各種報表與檢查。減少中間環節,將治理資源下沉到一線,有助於推動治理實現末梢治理、精細治理、高效治理。

第五, 從治理時機上,應及時調整,做到適應性治理。風險治理事中控制需要做到及早發現,及早應對,有效控制。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個教訓就在於沒能做到早期的控制,而一旦重視起來之後,可以看到我們國家的制度優勢就凸顯了出來,有效地實現了事中控制。

全週期治理需要根據情勢變化的不同階段,對策略做出適應性調整,例如我國根據疫情變化,適時提出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經濟,推進按照風險程度分區分級精準施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第六,從治理循環上,加強事後反思與調整,實現風險管理閉環。全週期的風險治理要做到事後反思,每次出現問題都是國家發展與治理弊端的一次大暴露,是對於我們治理體系的一次大考與全方位診斷,每一次危機,我們都不能浪費,要推動全社會的反思,讓那些打不垮我們的困難,成為我們進步的階梯。例如可以推進“革陋習、樹新風”的社會運動,推動治理體系深度變革。

第七,從治理工具上,應強調新技術手段的運用,實現智能化治理。第四次工業革命本質是智能革命,它將形成社會性的智能體系,使得社會協作組織體系實現智能化。我們的動員組織體系如果不能和新技術條件配合,就難以進一步做到精準化、高效化,難以更有效應對高度複雜、多元、分散的現代社會中發生的危機。

在超大城市可以加快以城市大腦為中樞,以各種平臺企業為網絡,以5G、數據存儲設備、超級計算設施等為骨幹,各種智能終端為節點的智慧城市建設,推動風險治理的智能化。

作者/鄢一龍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