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畫中窺見古代名人的愛情觀


世間有一些東西

沒有國籍地域的限制,生而為人便各有酸甜苦辣的體會

如經久不衰的話題中心——愛情

因此誕生了一些與愛情相關的節日


如七夕節、二月十四情人節,前者是中國傳統節日,後者現已成為全世界的浪漫節日了,每當這天,各個國家的人們都會以自己的方式來度過這個特殊的日子。


說到中國古代愛情故事

大家的心中會出現誰呢?是“梁祝”還是“天仙配”?

歷史長河中,璀璨的文化沉澱,也離不開這些傳唱千年的動人故事


“舉案齊眉”

從古畫中窺見古代名人的愛情觀

五代·衛賢《高士圖》局部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現存中國畫《高士圖》,為五代南唐畫家衛賢所作,收錄於《宣和畫譜》中,又名“梁伯鸞圖”。原圖共六幅,其他幾幅均已遺失,僅剩下描繪梁鴻與孟光的這幅。那梁鴻和孟光又是誰呢?會發出這種疑問無可厚非,那“舉案齊眉”一詞大家多少有些耳聞吧,是讚美夫妻婚姻美滿的詞語之一,形容夫妻相互增重,相敬如賓,此畫便是它的典故。

據傳梁鴻年少孤貧時不與他人共食,有一次他的鄰居先做好飯後,叫他用熱鍋做飯,省些麻煩,他卻回答:“童子鴻不因人熱者也”,遂熄滅了灶火重新點燃。成年後博覽多通,娶同縣女孟光,相貌醜陋而頗有修養賢德。夫婦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織為業,詠詩書彈琴以自娛,後章帝聞其名欲召之,梁鴻又隱姓埋名依為人傭工春米。每歸,孟光為他具食,總是舉案齊眉送上,以示敬愛。梁鴻感之,遂居家潛心閉戶著書。梁鴻字伯鸞,所以此圖又名《梁伯鸞圖》。

畫中梁鴻端坐榻上,兩手平放於盤坐的雙腿上,面前一竹案,書卷橫展,看得出主人公正潛心於學問。孟光恭恭敬敬地雙足跪地,舉著盤盞,遞向案上。盤盞在畫中是一點題道具,作黑紅兩色,十分醒目。它的位置正當孟光前額和梁鴻桌案之間,恰是道出了“舉案齊眉”的典故。梁鴻與孟光神色嚴肅,表情誠懇,顯示了布衣粗食的高人隱士的精神境界。


“浪漫主義,求而不得”

從古畫中窺見古代名人的愛情觀

從古畫中窺見古代名人的愛情觀

從古畫中窺見古代名人的愛情觀

《洛神賦圖》局部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除了尋常人家的愛情典故,亦有帶神話色彩的傳奇浪漫愛情故事,這裡就不得不說到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洛神賦圖》了,作者是東晉時人稱之為“三絕”的顧愷之,其原本早已遺失,現存的宋摹本據說是最貼近於原作之畫。

此畫是根據《洛神賦》中的故事所描繪的,而《洛神賦》的作者便是七步成詩的曹植(曹子建)作者以浪漫主義的手法,通過夢幻的境界,描寫人神之間的真摯愛情,但終因“人神殊道”無從結合而惆悵分離。

古代史上的愛情故事,除了相敬如賓、求而不得,是否有更圓滿的結局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便是書法大家趙孟頫與才女管道昇的“一生一世一雙人。”


“珠聯璧合,相濡以沫”

從古畫中窺見古代名人的愛情觀

從古畫中窺見古代名人的愛情觀

趙孟頫、管道昇夫婦

世人皆知書法、繪畫雙絕的趙孟頫,但對他與其妻珠聯璧合,相濡以沫的真摯情感卻不一定知曉。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亦善書法,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從古畫中窺見古代名人的愛情觀

元·趙孟頫《鵲華秋色圖》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明人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這句話基本上客觀地道出了趙孟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無論是研究中國繪畫史,還是研究中國文人畫史,趙孟頫都是一個不可繞開的關鍵人物。

管道昇,字仲姬,元代著名的女書法家、畫家、詩詞創作家,她出身江南大戶,是春秋管仲的後人,天生才資過人,聰明慧敏,在繪畫方面,管道昇特別喜歡竹、梅、蘭等清新物象,特別是竹,不拘泥於傳統的墨竹創作,善於創新,尤其是創作的晴竹,用筆灑脫熟練,有著較高的藝術底蘊。這樣的才女對於婚姻之事自然有自己的考量與想法,不同那些16歲便出閣的古代女子,管道昇28還未婚嫁,現在看來,想是冥冥中自有定數,一切都是為了等待那個名叫“趙孟頫”的優秀男子,相遇之後,這對曠世才人自是圓滿成婚,相成眷屬。

從古畫中窺見古代名人的愛情觀

元·管道昇《墨竹圖》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成婚後不久,趙孟頫便得到了元世祖的重用,趙孟從此入仕,一路平步青雲,從最初的四品官至一品,位極人臣。1317年,趙孟頫被冊封為魏國公,管道昇則被冊封為魏國夫人。

在與趙孟頫的相處中,也可看出管道昇是一位情商較高的女子,若是兩個人天天生活在一起,難免會有小摩擦,但管道昇卻能運用自身才智,遊刃有餘地解開麻團,甚至能適時地避開一些預見性的危機,這對他(她)們的感情維持也起到了至關作用。

時光飛逝,“玉貌一衰難再好”,管道昇的容貌亦再比不得從前,大德年間,在浙江主管儒學的趙孟頫有了納妾的念頭,看著自己的同僚全都三妻四妾,他也難免受其影響,多次暗示下管道昇自是知道他已有變心,年過四旬的管道昇在那樣的心境下寫下了一首《我儂詞》,趙孟頫親眼得見此詞,心中充滿愧疚,之後再不提納妾之事,並說:“有妻如此,夫復何求!”


《我儂詞》

管道昇

你儂我儂、忒煞情多

情多處、熱似火

拿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

然後,將咱們兩個一起打破

用水調和

再捏一個你、再塑一個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


至正藝術博物館的館藏《歐波亭圖》,便是這對夫妻的珠聯璧合之作。

從古畫中窺見古代名人的愛情觀

元·趙孟頫、管道昇《歐波亭圖》

現藏於至正藝術博物院


這幅《歐波亭圖》為趙孟頫、管道昇夫婦合作的歐波亭圖之景。此畫作於元大德八(1304)年,包括山水、人物、樹石、亭臺等,展示了趙孟頫精妙全能的畫技。趙孟頫白描人物並繪柏樹及樓臺、山石,管道昇補畫竹子。趙孟頫51歲時,與好友在杭州聚會,酒後思鄉,於是繪製了這幅《歐波亭圖》。

從古畫中窺見古代名人的愛情觀

從古畫中窺見古代名人的愛情觀


一個月後,管道昇為《歐波亭圖》補畫竹子。竹竿、竹葉均用細勁的線條雙勾,通過濃淡、粗細、虛實的變化,以及枝葉的交錯,很好地表現出了前後層次感,繁密而有序,僅通過白描雙勾法便能真實再現春天的蓬勃生機。

儘管兩人的創作時間相隔一月,但畫面景物卻結合的天衣無縫,渾然一體。這是因為兩人都十分熟悉家鄉故園歐波亭的環境,按實景布寫,分頭動筆,自然十分默契。這也表明此畫軸是描繪實景的作品,中間融入了兩人濃郁的鄉情和真摯的感情,所以畫得如此出色。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情感一事,不論時光的更迭,或是時代的變遷,終是萬變不離其宗。在今天這個日子,祝各位皆能攜手“相濡以沫”之人。


願有歲月可回首 / 且以深情共白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