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小丑》,一場時長155分鐘的、光與影的魔術!

蘇格拉底說過:“我只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我什麼也不知道!”

三刷DC年度大作《小丑》、截圖312張之後,我確定了一件事——那就是我什麼也確定不了……

在這部電影中,導演託德·菲利普斯,如同一位偉大的魔術師。利用相對抽象、隱匿的藝術手法,轉移甚至是矇蔽了大多數人的正常“視界”,為所有觀眾表演了一場精彩的“障眼法”。

電影《小丑》,一場時長155分鐘的、光與影的魔術!


因與果、善與惡、悲與喜、光與暗……,這些原本自相矛盾的概念與觀點,在影片中被人為的扭曲和操控,是與非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善與惡之間的對立性,也變得越來越鈍化。

下面,就讓樂哥為大家揭秘這一場光與影、色與彩的精彩“魔術”:

自人類誕生以來,光的明暗,就被賦予了象徵意義——

光明代表了美德、希望、安全、真理、歡愉……

黑暗則象徵著未知、恐懼、邪惡、墮落、危險……

同樣,不同的顏色,也被人們賦予了特殊的情感和性格特徵——

紅色,象徵著暴力、血腥、憤怒……

藍色,象徵著冰冷、理智、憂鬱……

紫色,象徵著尊貴、優雅、浪漫……

……

然而,在《小丑》這部電影中,導演有意將觀眾對於暗、色期待,進行誤導——

整部電影充斥著冷色調。


電影《小丑》,一場時長155分鐘的、光與影的魔術!

一如大家所看到的:

灰濛濛的街道、霧氣沉沉的城市、陰暗的天空……,影片從頭到尾散發著無情、疏遠、陰冷的氣息,看不到一點綠蔭和紅花,沉悶的主色調令人感到十分壓抑。

再加上遍地的垃圾、隨處可見的流浪漢、滾動播放的負面新聞……

導演的意圖很明顯——讓陰冷的主色調和糟糕的外界環境產生聯繫,以此來暗示每一位觀眾

生活於這樣一個墮落、絕望、骯髒的城市之中,就算髮生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似乎也“順理成章”。

因為,這裡是滋生邪惡的溫床;這裡是反派們的“天堂”;這裡是“民風淳樸”的哥譚市!

陰冷的主色調和糟糕的外界環境,先入為主式的拉低了觀眾的“道德下限”。

觀眾對於明暗的期待被誤導。

先來看一張相對正常的劇照:

電影《小丑》,一場時長155分鐘的、光與影的魔術!

電影《三個火槍手》中,加布瑞拉·王爾德飾演的侍女。

如上圖(橘色箭頭):

製造影像主導性的主光源打在了圖片的左上部,吸引了觀眾的主要目光——

角色右半邊的金色長髮,在強光照射下發白甚至邊緣虛化,無形中為人物賦予了一絲浪漫、唯美的氣息,使得圖中的人兒,美得如同婚紗照中的新娘一般。

光明象徵著美好與純潔,這是人們共通的審美和期待。

再來看《小丑》這部電影中,導演是如何利用來誤導觀眾的:

電影《小丑》,一場時長155分鐘的、光與影的魔術!

本應代表著歡愉、美德、安全、真理的光明,被導演刻意“安排”在了影片中血腥、詭異、墮落的時刻。

也就是說,影片中最陰暗、最血腥的情節,人為的被賦予了“高光”

反之,角色惶恐和懺悔的“自省時間”,

卻被無邊的黑暗所籠罩……

電影《小丑》,一場時長155分鐘的、光與影的魔術!

正是利用觀眾們對於

所代表的象徵意義的正常期待,導演在這部影片中,有意的給邪惡披上了光明的外衣;同時把正義籠罩在了無盡的黑暗之中!

時空與細節的錯亂,徹底引發觀眾的凌亂……

故意留下一些看似隱蔽的細節與脈絡,然後再利用這些“線索”扭曲觀眾對於時間與空間的感知。

這是導演玩的一個“小把戲”。

電影《小丑》,一場時長155分鐘的、光與影的魔術!

影片中有三處時鐘的時間都指向了11點11分。

時間相同,角色卻身處於不同的空間。

這樣的“細節”,讓觀眾不得不懷疑自己對於整個時間線的判定,從而衍生出更多的疑惑不確定。

導演利用了人們的心理盲區:相對於他人的意見建議,人們更願意相信自己總結出來的觀點與經驗。

而且,越聰明的人就越自負,越自負就越容易走進這一盲區。

因此,影片中看似隱蔽、實則以障人耳目為目的的“時鐘線索”,讓那些自認為聰明的觀眾——聰明反被聰明誤,不斷陷入到質疑和否定的境地……

如果說時間的混亂是相對隱蔽的(刻意的),那麼,影片在空間方面製造出的混亂就明顯得多了。

電影《小丑》,一場時長155分鐘的、光與影的魔術!

在亞瑟殺死華爾街那三個混蛋之後,慌亂間逃到了地鐵站的衛生間。

注意看上圖中的光源:

兩處燈光和鏡中反射出的光線,將整個廁所分割成了三個詭異的空間——亞瑟所處的空間、鏡前的空間、鏡中的空間。


似乎感覺這樣還不夠,導演在這裡換上了手持攝像機,鏡頭從角色的腳部開始逐漸上升。

於是,畫面開始變得飄忽晃動,迫使觀眾跟著攝像機的移動來調適自己的位置。

中途,鏡頭有過幾次短暫的穩定——卻有意停留在了讓人非常不適的位置。(如下圖,詭異的光源和錯亂的空間讓人感到非常不舒服)

電影《小丑》,一場時長155分鐘的、光與影的魔術!

要麼找不到北,要麼引起不適。利用燈光和鏡位,刻意營造出一種空間的錯亂感,這是導演有意為之。

其目的,就是讓觀眾徹底凌亂……

題外話:除了時間與空間,影片中的配樂也非常讓人困惑:

《這就是人生》這首曲子,節奏歡快,卻被用在了亞瑟最癲狂的場景;

貫穿影片的大提琴聲,渾厚豐滿,充滿了讓人不寒而慄的“深厚感情”……

結語

綜上,

當觀眾們的

“道德底線”被拉低、“時間、空間的感知被扭曲”、“對於光與暗的期待被誤導”的時候,就是魔術師(導演)“偷樑換柱”的時候——

時空的脈絡難以界定;是與非的邊界被模糊;善與惡的對立性被刻意鈍化、因與果的邏輯關係也變得混亂不清……

看完導演託德·菲利普斯“表演”的這場“光影秀”,我在明知道小丑是個大反派的前提下,居然變得不那麼確定了——

也許,小丑也有苦衷;

也許,世界再溫暖一些,亞瑟就不會變成小丑了;

也許,他曾經也想做個好人,只是……

電影《小丑》,一場時長155分鐘的、光與影的魔術!

最後,在所有觀眾都被誤導之後,導演才為觀眾們拋出了影片的主題——

“也許這就是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