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丑》,一场时长155分钟的、光与影的魔术!

苏格拉底说过:“我只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

三刷DC年度大作《小丑》、截图312张之后,我确定了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确定不了……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如同一位伟大的魔术师。利用相对抽象、隐匿的艺术手法,转移甚至是蒙蔽了大多数人的正常“视界”,为所有观众表演了一场精彩的“障眼法”。

电影《小丑》,一场时长155分钟的、光与影的魔术!


因与果、善与恶、悲与喜、光与暗……,这些原本自相矛盾的概念与观点,在影片中被人为的扭曲和操控,是与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善与恶之间的对立性,也变得越来越钝化。

下面,就让乐哥为大家揭秘这一场光与影、色与彩的精彩“魔术”:

自人类诞生以来,光的明暗,就被赋予了象征意义——

光明代表了美德、希望、安全、真理、欢愉……

黑暗则象征着未知、恐惧、邪恶、堕落、危险……

同样,不同的颜色,也被人们赋予了特殊的情感和性格特征——

红色,象征着暴力、血腥、愤怒……

蓝色,象征着冰冷、理智、忧郁……

紫色,象征着尊贵、优雅、浪漫……

……

然而,在《小丑》这部电影中,导演有意将观众对于暗、色期待,进行误导——

整部电影充斥着冷色调。


电影《小丑》,一场时长155分钟的、光与影的魔术!

一如大家所看到的:

灰蒙蒙的街道、雾气沉沉的城市、阴暗的天空……,影片从头到尾散发着无情、疏远、阴冷的气息,看不到一点绿荫和红花,沉闷的主色调令人感到十分压抑。

再加上遍地的垃圾、随处可见的流浪汉、滚动播放的负面新闻……

导演的意图很明显——让阴冷的主色调和糟糕的外界环境产生联系,以此来暗示每一位观众

生活于这样一个堕落、绝望、肮脏的城市之中,就算发生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似乎也“顺理成章”。

因为,这里是滋生邪恶的温床;这里是反派们的“天堂”;这里是“民风淳朴”的哥谭市!

阴冷的主色调和糟糕的外界环境,先入为主式的拉低了观众的“道德下限”。

观众对于明暗的期待被误导。

先来看一张相对正常的剧照:

电影《小丑》,一场时长155分钟的、光与影的魔术!

电影《三个火枪手》中,加布瑞拉·王尔德饰演的侍女。

如上图(橘色箭头):

制造影像主导性的主光源打在了图片的左上部,吸引了观众的主要目光——

角色右半边的金色长发,在强光照射下发白甚至边缘虚化,无形中为人物赋予了一丝浪漫、唯美的气息,使得图中的人儿,美得如同婚纱照中的新娘一般。

光明象征着美好与纯洁,这是人们共通的审美和期待。

再来看《小丑》这部电影中,导演是如何利用来误导观众的:

电影《小丑》,一场时长155分钟的、光与影的魔术!

本应代表着欢愉、美德、安全、真理的光明,被导演刻意“安排”在了影片中血腥、诡异、堕落的时刻。

也就是说,影片中最阴暗、最血腥的情节,人为的被赋予了“高光”

反之,角色惶恐和忏悔的“自省时间”,

却被无边的黑暗所笼罩……

电影《小丑》,一场时长155分钟的、光与影的魔术!

正是利用观众们对于

所代表的象征意义的正常期待,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有意的给邪恶披上了光明的外衣;同时把正义笼罩在了无尽的黑暗之中!

时空与细节的错乱,彻底引发观众的凌乱……

故意留下一些看似隐蔽的细节与脉络,然后再利用这些“线索”扭曲观众对于时间与空间的感知。

这是导演玩的一个“小把戏”。

电影《小丑》,一场时长155分钟的、光与影的魔术!

影片中有三处时钟的时间都指向了11点11分。

时间相同,角色却身处于不同的空间。

这样的“细节”,让观众不得不怀疑自己对于整个时间线的判定,从而衍生出更多的疑惑不确定。

导演利用了人们的心理盲区:相对于他人的意见建议,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总结出来的观点与经验。

而且,越聪明的人就越自负,越自负就越容易走进这一盲区。

因此,影片中看似隐蔽、实则以障人耳目为目的的“时钟线索”,让那些自认为聪明的观众——聪明反被聪明误,不断陷入到质疑和否定的境地……

如果说时间的混乱是相对隐蔽的(刻意的),那么,影片在空间方面制造出的混乱就明显得多了。

电影《小丑》,一场时长155分钟的、光与影的魔术!

在亚瑟杀死华尔街那三个混蛋之后,慌乱间逃到了地铁站的卫生间。

注意看上图中的光源:

两处灯光和镜中反射出的光线,将整个厕所分割成了三个诡异的空间——亚瑟所处的空间、镜前的空间、镜中的空间。


似乎感觉这样还不够,导演在这里换上了手持摄像机,镜头从角色的脚部开始逐渐上升。

于是,画面开始变得飘忽晃动,迫使观众跟着摄像机的移动来调适自己的位置。

中途,镜头有过几次短暂的稳定——却有意停留在了让人非常不适的位置。(如下图,诡异的光源和错乱的空间让人感到非常不舒服)

电影《小丑》,一场时长155分钟的、光与影的魔术!

要么找不到北,要么引起不适。利用灯光和镜位,刻意营造出一种空间的错乱感,这是导演有意为之。

其目的,就是让观众彻底凌乱……

题外话:除了时间与空间,影片中的配乐也非常让人困惑:

《这就是人生》这首曲子,节奏欢快,却被用在了亚瑟最癫狂的场景;

贯穿影片的大提琴声,浑厚丰满,充满了让人不寒而栗的“深厚感情”……

结语

综上,

当观众们的

“道德底线”被拉低、“时间、空间的感知被扭曲”、“对于光与暗的期待被误导”的时候,就是魔术师(导演)“偷梁换柱”的时候——

时空的脉络难以界定;是与非的边界被模糊;善与恶的对立性被刻意钝化、因与果的逻辑关系也变得混乱不清……

看完导演托德·菲利普斯“表演”的这场“光影秀”,我在明知道小丑是个大反派的前提下,居然变得不那么确定了——

也许,小丑也有苦衷;

也许,世界再温暖一些,亚瑟就不会变成小丑了;

也许,他曾经也想做个好人,只是……

电影《小丑》,一场时长155分钟的、光与影的魔术!

最后,在所有观众都被误导之后,导演才为观众们抛出了影片的主题——

“也许这就是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