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 記憶中的塔燈巷子

說是記憶中的小巷子,是因為它已不存在了,只能在記憶中去搜尋。

小巷不大,長也就1千多米,寬只多丈餘,座落在原中衛城內西北角與現在的太平巷平行,一前一後,原在城內西北部,從東向西的第三條巷子,名曰:塔燈巷,它的小、老、古應該同古城牆的小、老、古、舊是一樣的,因而它們的命運也就不同,它的不存在或消失也是必然的,只是年代不一,一個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個是上世紀末九十年代。太平寺巷雖安然無恙的留存下來了,包括巷內的一座寺廟——太平寺也存留下來了。但如今卻是此太平寺巷,非彼太平寺巷,此太平寺也非彼太平寺了,這就是歷史的發展。


中衛  記憶中的塔燈巷子

沒有翻新之前的太平寺大門


中衛  記憶中的塔燈巷子

老巷子

小巷的名號塔燈巷,也有人誤叫燈塔巷,不管是塔燈還是燈塔,單就是這兩個字的字眼,就能讓人眼前一亮,不乏遐想。在茫茫大海中它可以是一個地標、信號。憑它,遠行的航船可以不失方向。它也可以是一個希望,“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看到光明”,不至於悲觀失望。似乎有些胡拉八扯。其實小巷的名號佔其小巷的一種年俗不無關係。每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掛花燈,在小巷的西頭巷口,都要堅起一座高約五六米的花燈,燈上印有白蛇傳故事文字和畫面,且不說塔底下壓著蛇精的白娘子,是褒,是貶,但不難知道正是小巷取名的來頭了。現在想來,小巷的消失,也無不有其中的一個原因,寶塔壓了白娘子破壞了一對男女美好的婚姻,小巷就該不存,這就應了一個“貶”字。這樣的揣想,又是一種胡言亂語了。


中衛  記憶中的塔燈巷子

塔燈

小巷消失了,但小巷的習俗,民風,人和事卻記憶猶新。

小巷人的居住條件,大都是房連著房,院挨著院,土木結構的土坯房,有氣派講究獨家獨院的四合院或前院套後院的深庭大院,也有一眼望透的破爛不堪的大雜院。小巷的西頭,多都住著名門旺族“有錢人”,小巷的東邊,多都住著生意人、莊稼人、窮人。小巷的人很辛苦,早晨、傍晚,西去東歸的大都是農民,或扛著犁把鐵鍬等農具,或牽著牲畜、牛驢,趕著馬車,馱、拉著什麼。他們的規跡是往西或穿過一條南北的巷子,直通到中衛城牆根,再向南,沿城牆根走百十米右拐出中衛城西門,或往西在一條南北方向的巷子斷口往南走百十米,右拐不遠出中衛城西城門,前往各自的“一畝三分地”去勤勞耕作了。當然這樣的風景只在農忙季節。另一道“風景”則是小巷往東去的生意人,或上街買什麼的婦女和老人。他們的“規跡”是出家門往東在小巷東端一個巷口,叫常家街口子,往南拐步行百十多米通過現在的南北向的一條巷子,達現在的東西大街,就陷入人來人往的鬧市之中了。這道“風景線”,無季節時候之分,或早晨或中午或傍晚。


中衛  記憶中的塔燈巷子

中衛舊鼓樓

小巷的道路是“水泥”路,風天一身土,雨天兩腿泥。小巷路上趴行的交通工具無非是驢、馬、牛和木輪牛車、馬車。小巷的巷口或樹上能偶見類似的現代城市裡的牛皮癬小廣告:“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過路君子念一念,一覺睡到大天亮。”黃表紙上硃紅色的字跡。小巷的衛生一般,多是豬犬到處跑,但少見狗屎、豬類。因為小巷的老人有一個習慣,“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出門常會提糞筐或揹著背鬥拾類。小巷也整潔,但卻是各掃門前雪,少見亂堆亂放。

小巷花香貧乏,但不乏鳥語,烏鴉和喜鵲,在樹捎上或牆頭鳴叫,還有麻雀的嘰嘰喳喳聲,隨時可見;春三月和秋八月的傍晚或早晨,天高雲淡,舉頭可見飛著的,一會成人字形一會又是一字形的南歸北飛的大雁,並能聽到哇拉哇的嘶叫聲。至於春天南來的燕子在屋簷下面壘窩,或向乳燕餵食的景觀,更是處處可見。因為小巷子土木平房為燕子提供了繁衍後代的條件,愛護益鳥燕子,更是人們生態保護的一種理念。

小巷安詳,寧靜、在冬季,人們聚集在南牆根下曬太陽聊天;在夏季人們,特別是婦女老人分散在陰涼處大樹下說話或逗小孩,往往是咀忙手不閒,幹著納鞋底,補衣服之類的針線活。雖說寧靜,但不寂靜,一般界外人不會對小巷閒逛或溜達。在特殊的季節,也常會聽到外來生意人的吆喝叫賣聲;冬季早晨有賣麵茶的,賣黃米甜饃饃的。


中衛  記憶中的塔燈巷子

小商販

在冷凍寒天的麻麻亮,人們被那十足的、熟悉的叫賣聲喚醒,鑽出被窩披上棉衣到門外,倒上兩碗冒著熱氣而又別有風味的米麵糊糊——麵茶,再買上兩三個熱氣騰騰的甜饃饃,回到屋裡,一家人一吃一喝,精神頭十足,就該忙啥去了。夏季赤日炎炎的中午,可足不出巷,在路邊,坐在小商販的小板凳上端上一盤酸辣涼爽的涼皮子或涼粉,稀溜稀溜地吃,直惹得旁邊的小娃娃流口水。“找你媽要錢去!”一個戲言就把娃娃們逗跑了。或買上一碗清涼提神的黃米酒一飲而盡,清涼解署,酸酸甜甜地透心涼,喝了還想喝;再來一碗。在特殊的大冬天或是炎炎的夏初,還不時聽到從遠處傳來的鞭炮聲或嗩吶聲,甚至當噹噹的木魚聲,那是婚喪嫁娶或祭祀逝去老人的唸佛聲。

小巷人最熱鬧的就是過年,從大年三十要熱鬧到正月十五,不說穿新衣服,走親戚,逛廟會。也不說放鞭炮,耍獅子、舞旱船、踩高蹺、燒香拜祖先。就說過年前的準備;小巷人不善聚財,“寧窮一世,不窮一時”。每到過了臘月初八,濃濃的年味充滿了整個巷子。吃了臘八飯,漢子隨著婆姨轉。置辦年貨什麼的,是“半邊天”說了算。蒸炸飥饃忙裡忙外……

中衛  記憶中的塔燈巷子

打鐵花

小巷人絕大多是莊稼人,但也不乏能工巧匠和文化名人,為此木工活出名的高生貴師傅,以釀製黃酒出名的何生福師傅,以滷製雞、鴨出名的胡吉錄師傅,以釘鍋釘臉盆出名的外號叫沈巴子的師傅,在正月十五耍龍時,他風箱一拉,燒出的鐵水,被鐵揪一擊,滿天流星閃灼,恰似過年時的煙花,十分壯觀。這些人大都住小巷西頭,其他小巷中的文化名人,如在中衛中學教音樂的名師方興仁先生,在中衛端甫小學任校長的蔣茂功先生,國語教學的魏祖貞老師,以治小兒和婦科疾病的王老先生,院門口常有侯著接送病人的毛驢和牛車。其他如上個世紀曾在銀川一中任教的音樂老師孫旭,至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從小巷走出從政,從教的文化人,如教育學院的趙鬱文先生,在銀川師範任過校長的徐懷禮先生,在自治區人大任職的王振華同志和中衛縣人大任職的房成忠等同志,數不勝數。


中衛  記憶中的塔燈巷子

寫春聯


小巷人不乏文化,更重視教育,再苦也苦不了孩子,一般都要送孩子接受教育。從小巷人家為小孩起名字中,可見文化氛圍的一斑,常聽到福、祿、貴、德、榮、華、義、仁、忠、信等字眼。

小巷人和諧和睦,常是一家有事,多家幫忙。小巷如小國,但小國非寡民,絕無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之說,要問小巷那家院裡住著姓誰名誰都能說個八九不離十。小巷少有遊手好閒,欺男霸女之徒,多是安分守紀的“良民”,既使在經濟極度困難的年代,還是人性擔曲的文革年代,小巷人的心寧靜泰然,很少有出格的人和事。

以上小巷的記憶,僅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上世紀五十年代,至於小巷的以前和後世就無從說起。多是些陳穀子爛芝麻,但能搜尋到的也只有這些了。


中衛  記憶中的塔燈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