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帝陵的陵園規制是怎樣的?漢文帝的陵墓真的在鳳凰嘴嗎?

讀書以明


漢15帝,為何只有11座帝陵?

西漢有15位皇帝,分別是:

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前少帝劉恭、後少帝劉弘、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昭帝劉弗陵、漢廢帝劉賀、漢宣帝劉恂、漢元帝劉爽、漢成帝劉驁、漢哀帝劉欣、漢平帝劉奭、漢末帝劉嬰(又稱孺子嬰)

其中四位皇帝沒有帝陵,前少帝劉恭被呂后所殺;後少帝劉弘被擁立漢文帝的官員所殺;漢廢帝劉賀被廢為海昏侯,失去帝王資格;漢末帝劉嬰又稱孺子嬰,王莽篡權後不被承認。這四個皇帝都不被當時的統治者所認可,因此他們死後也就沒有帝陵。

因此西漢的帝陵只有十一座,分別是:

漢高祖劉邦的長陵、漢惠帝的安陵、漢文帝的霸陵(又稱灞陵)、漢景帝的陽陵、漢武帝的茂陵、漢昭帝的平陵、漢宣帝的杜陵、漢元帝的渭陵、漢成帝的延陵、漢哀帝的義陵、漢平帝的康陵。

西漢十一座帝陵分佈在三個區域,有九個帝陵在渭水北岸的咸陽塬上;漢文帝的霸陵在長安東部的白鹿原的東北角,位於渭水以南,因靠近灞河而得名,因此又稱灞陵;漢宣帝的杜陵在“鴻固原”,現在稱杜陵塬,位於長安東南。漢宣帝的父親是戾太子劉據的兒子劉進,因太子劉據被殺株連而死,死後葬在了長安東南,固漢宣帝在南郊建設陵寢,與父母相望。(西漢十一帝陵分佈圖,霸陵和杜陵在渭水之南,其餘都在渭水以北)

西漢帝陵的規制。

中國古代帝王陵寢形制一般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覆斗方上,以周朝、秦朝、漢朝、到隋朝、宋朝為主;第二類為因山為陵,主要是唐朝為主;第三類則是寶城寶頂形制,以明、清為主。至於元朝皇帝的葬制是密藏,沒有找到過他們的陵寢所在地。

西漢十一座帝陵從大的形制上來講,分為兩大類。

一、平地起墳,覆鬥式夯土成堆——覆斗方上。

這是按照周朝和秦始皇的葬制來的,在地宮之上建設150-170米見方夯土,然後逐漸收縮,一般經過三個階段的收縮,最後頂部形成20-30米見方的平臺,高約20-30米不等。

西漢皇帝的陵寢主要以這種葬式為主,十一個帝陵,有十個採用這種方式。(覆斗方上的葬式和覆鬥器物對比圖,西漢10個帝王採取這種葬式)

二、鑿山為陵——因山為陵(考古學證實有疑問)。

這個比較好理解,藉助山勢,將山鑿空建設陵寢,不再另外起墳頭。漢文帝崇尚節儉,這麼做也是節省人工物力;同時也是為了防盜的因素在裡面。

西漢帝陵只有漢文帝的霸陵採用的是因山為陵的葬制,鑿山穴為皇帝的玄宮,漢文帝是第一例。

至於漢文帝為何葬在渭水之南,灞河以東的白鹿原,則是因為因循周朝、秦朝的昭穆制度。按照昭穆制度規定,建立王朝的皇帝居中安葬,此後的皇帝陵寢分左右安葬,左為昭,右為穆,如此按照輩分劉邦的兒子皇帝居左、孫子居右、重孫子居左,按照這樣的順序安排帝陵。那麼漢文帝碰到了什麼問題吶?漢惠帝劉盈是劉邦的二兒子,漢文帝則是劉邦的第四子,漢惠帝已經按照規制葬在了劉邦的左側,漢文帝已經沒有地方了,只好另外選擇墓葬。(霸陵周邊景色圖)

西漢帝陵在佈局上幾乎是一致的,都按照如下佈局:

一、帝王陵。

西漢皇帝和皇后屬於同葬但不同穴,是分開的。帝陵周邊建設城池,一般是長方形的。譬如漢高祖劉邦的帝陵城長約1000米,寬約900米,設置四門,有士兵把守。陵園附近設寢殿和祭祀的廟宇。(漢宣帝杜陵格局)

二、皇后陵。

西漢的後陵一般設置在帝陵的東面,單獨起墳。在規制上帝王的封土墳要高大於後陵,不過呂后的墳的規制幾乎和劉邦帝陵差不多。

三、陪葬陵。

在皇帝生前會允許一部分有功的大臣陪葬在帝陵附近,也有後世皇帝安排外戚陪葬。如漢高祖劉邦的長陵陪葬了很多人,有蕭何、曹參等,也有漢景帝第二任皇后王娡的母親平原君臧兒也陪葬在長陵,當時陪葬陵有100多人。(漢惠帝劉盈的安陵格局)

四、帝陵邑——守陵。

西漢皇帝為了守護帝王陵,專門設置了陵邑,調撥人員充實帝王陵寢地區的民眾,主要用他們來守陵。漢元帝之後才不再遷移民眾進入陵邑,記載如下:

然則元帝始不遷人陪陵。自元以,正有七帝也。(《文選.班固》)

漢元帝之上七位帝陵都遷移民眾到帝陵邑居住,漢元帝之後的帝王再也沒有遷移民眾到帝陵邑。(漢哀帝義陵格局,已經沒有了帝陵邑,規模較小)

長陵有長陵邑、安陵有安陵邑、霸陵有霸陵邑等,和帝陵名稱相同的邑名。(漢元帝渭陵也沒有帝陵邑設置,規模較小)

漢文帝的霸陵真的在鳳凰嘴嗎?

根據記載(很少)和傳說,漢文帝的霸陵是因山為陵,地點就在鳳凰山的鳳凰嘴,具體地理位置是西安市霸橋區席王街辦毛窯院村的鳳凰山。

目前對鳳凰嘴是否是漢文帝的霸陵疑問非常多,據推測這裡很可能不是霸陵的所在地。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考古探查。

考古人員對鳳凰山山體進行探測,山體裡面沒有任何空洞地方,因此懷疑霸陵根本不在鳳凰嘴。在鳳凰嘴周邊也沒有探查到西漢時期帝陵建築物的遺存,這裡也有可能山體內玄宮倒塌、盜掘的因素在裡面。

二、與西漢帝王葬制不吻合。

根據西漢的葬制,漢高祖劉邦的帝陵和後陵相距280米,漢惠帝的安陵中帝陵和後陵相距260米,其他帝陵和後陵也相距不是太遠。而鳳凰嘴的霸陵中帝陵和後陵相距2400米,不太符合西漢帝陵的葬制。(如圖所示,霸陵的帝陵和後陵相距太遠,有2400米)

三、根據竇皇后的陵寢尋找霸陵所在地。

考古人員在竇皇后的墓葬東面不遠處有一個高塬,這一地區埋葬著巨大的古代墓葬,如果探查結果出來的話,就能判斷是不是霸陵真正所在了。這個地方符合西漢帝王葬制,漢文帝的墓葬應該距離竇皇后不遠。

不過有疑問的是,假如漢文帝埋在此地,他的墓葬好像沒有起封土堆,這也讓人十分懷疑。


在沒有考古證實之前,還是按照記載和傳說認定鳳凰嘴是霸陵所在地。考古證實之後再做更改也不遲。


穿越再現彼岸


很開心回答這個問題。

一,西漢帝陵規制。西漢十一位皇帝,死後均葬在長安附近,除了漢文帝霸陵和漢宣帝杜陵位於渭河以南之外,其餘九座均在渭河以北咸陽塬上,西漢帝陵的規制大致是:

1,帝陵有七個部分組成:陵墓,陵園,禮制建築和從葬坑,陪葬墓,刑徒墓,陵邑;

2,採用“鑿山為藏”,漢文帝霸陵就是此類形制,“穿土為壙”的構築形制。

3,西漢帝陵都是帝陵和後陵共同組成,合葬不合陵,按照帝東後西的原則佈局。

每座西漢帝陵都有相當的規模,各類建築設施齊全管理功能完善,是一種“獨立陵園制”,奠定了此後兩千多年帝陵陵園制度的基礎。

二,西漢帝陵按照嚴格的昭穆制度排列。此制度起源於西周時期,是關於陵墓佈局的重要制度,按照父子輩分相排,如父為昭,子就為穆,孫復為昭,以此類推,左為昭,右為穆。這個問題在史學界爭論很大。

三,漢文帝陵墓是不是在鳳凰嘴,這要說考古屆對於漢文帝陵的兩個觀點。

第一個觀點,學術界公認的“崖墓”說。漢文帝劉恆畢生力求節儉,遵循昭穆制度,所以他選擇了因山為陵。霸陵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依山鑿穴為玄宮的帝陵,對後世依山為陵的建制影響極大。漢文帝霸陵位於西安市灞橋區毛西鄉楊家疙瘩村,當地人稱“鳳凰嘴”,這是史學界的結論,這個結論的支撐來自於歷史文獻記載的“西京霸陵,因山為藏”、“霸陵因山不起墳”的說法,以此形成崖墓說。

第二個觀點“豎穴土坑墓”說。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副研究員曹龍等,通過多年的考古研究,認為漢文帝帝陵陵址可能並非鳳凰嘴,也不是崖墓,是豎穴土坑墓,只是沒有封土。而且認為,霸陵陵址可能是2001年發現的江村大墓。他認為霸陵坐落在黃土臺塬上,並非山地,西漢帝陵選址考慮很多因素,地質條件是其考慮的重點,霸陵的選址說明仍然是按照傳統修建,不是依山而建的崖墓。

根據以上兩個觀點,在沒有詳盡的考古實物為證的前提下,我贊成學術界的崖墓說,也就是,漢文帝的霸陵在鳳凰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