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何把自己的陵墓建於秦宮廢墟之旁?背後原因令人心酸…

在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西鹹新區秦漢新城轄區內,坐落著一座偉大帝王的陵墓——長陵,漢高祖劉邦就長眠於此。他的功績光耀千秋,滅暴秦,破強楚,最終實現了天下一統。大漢帝國也在中國歷史的朝代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奠定了中國政治版圖的基礎,第一次向世界證明了中華民族的存在與強大。

然而,漢朝剛剛建立,劉邦就遇到了兩個最棘手的難題——宮殿和帝陵的營造。丞相蕭何在立國初就建議修建奢華的宮殿和宏大的帝陵,但對於這兩件事,劉邦卻有猶豫,甚至剛開始還持反對態度。

劉邦為何把自己的陵墓建於秦宮廢墟之旁?背後原因令人心酸…

劉邦為什麼會反對修建奢華的宮殿和帝陵呢?

秦末連年戰亂,民不聊生,大漢初立之時國家疲敝,國力遠比不上之前的秦朝,當時有個最真實的寫照,皇帝竟然找不出同樣顏色的四匹馬拉車,大臣們都只能坐牛車,營建宮殿和帝陵耗費甚巨,國力恐難支撐,劉邦曾為此指責蕭何。而蕭何卻平靜的回答:“天子富有四海,唯有宏偉的建築才能彰顯大國威嚴,只有宏大的帝陵才能震懾不臣之心”。

劉邦內心中真的不願營造高規格營建宮殿和帝陵嗎?其實不然,據史料記載,劉邦是一個性情豪爽,喜歡享受的人,除了經濟方面的原因,其實還另有隱情。

這就要從劉邦的創業經歷說起,當年秦始皇遣70萬民眾修建陵墓,劉邦年輕時作為秦國泗水亭長奉命押送勞工至驪山,但押送途中驪山徒紛紛逃亡,導致不能按期完成任務,按照當時秦國嚴峻的法律,即使到了驪山,劉邦也是凶多吉少,於是他乾脆遣散了驪山徒,自己則落草為寇。作為當時反秦的當事人,劉邦擔心營造如此浩大的工程會重蹈秦朝覆轍,導致天下動盪。

劉邦為何把自己的陵墓建於秦宮廢墟之旁?背後原因令人心酸…


如何能完成浩大工程而不激起民變呢?

蕭何的建議不是沒有道理,一個偉大的帝國也確實需要這兩樣必不可少的硬件設施。那麼如果能在費用節省和人力調集上有效運作才能不激起民變呢?

首先長安城宮殿和陵墓的選址。經過仔細考慮,劉邦最終選定了在秦朝故都咸陽宮旁修建帝陵,首先看中的是地理位置,那裡位於咸陽原高地,地勢較高,地下水位也高,陵墓最怕的就是受潮,如果地勢偏低,陵墓內會受潮損壞。其次是風水俱佳,咸陽原高地位於驪山之南,渭水之北,是一塊風水寶地,當年秦朝考慮在那裡建都也是看中其風水,同時,整個咸陽原高地東西橫跨幾百公里,可以為後代子孫營造帝陵提供廣闊的場地。事實也證明,劉邦的選址是明智的,在西漢後來的11位帝王中有9位都選擇將陵墓建於咸陽原高地。

這樣的選址還有經濟上的好處,將陵墓建於秦咸陽宮旁,便於取材。當年項羽攻破咸陽,懷著對秦朝極大的怨恨,一把大火把咸陽宮燒了。但當時咸陽宮規模浩大,雖然已經是一片廢墟,但經過仔細尋找,發現裡面依然有很多材料可以再利用,這樣就能節省一部分材料費用。還有就是咸陽宮與長安城僅隔一條渭水,這些材料不僅可以提供給帝陵的修建,也可以通過渭河橋往南運進長安城,支持宮殿的營造,大大節省了運費。這樣,費用問題得到一部分解決。

還有就是人力調集的問題,在建設帝陵時,劉邦還在長陵北部建設了“長陵邑”,“陵邑制度”始創於秦朝,作為一個縣級行政單位。朝廷給予優惠政策,將一些東部民眾遷徙到長陵居住,一方面擴充了關中地區的人口,同時也為兩項工程的建設就近提供了勞動力,而不至於要長途從全國徵召民夫。

劉邦為何把自己的陵墓建於秦宮廢墟之旁?背後原因令人心酸…


建成的宮殿和帝陵真的起到了應有的作用嗎?

今天我們已經知道,宮殿和帝陵都成功修建完成了,宮殿名為“未央宮”,帝陵名為“長陵”。

未央宮也成為漢宮代名詞,是中國歷史上輝煌宮殿的代表之一,未央一詞出自詩經:“夜如何其,夜未央”,未央,是沒有盡頭的意思,也包含沒有災難,平安長生的含義,未央宮位於長安城宮城最中央,僅前殿臺基就橫跨南北400米,東西200米,宮城總佔地5平方公里,是紫荊城的6倍有餘。主要建築40餘座,規模浩大,奢華至極。宏偉的宮殿不僅為漢代的後世子孫創造了良好的居住和辦公環境,也彰顯了大國氣度。

劉邦為何把自己的陵墓建於秦宮廢墟之旁?背後原因令人心酸…


長陵陵園在規劃很大程度上借鑑了長安城的佈局,長陵之所以取名“長”,是因為陵園坐落的地名是“長平”,同時“長”又包含“尊長”的意思,劉邦作為漢朝開國皇帝,“尊長”一詞實至名歸,陵園內包含有高祖陵和呂后陵,高祖陵在西,呂后陵在東,兩座大墓之間相隔280米,高祖陵墓東西長153米、南北長135米,高31.94米,覆鬥形夯築封土,氣勢巍峨,遠望形似大山。

陵園東部還建有眾多陪葬墓,漢朝功臣包括蕭何、周勃、周亞夫在內等人死後均長眠於此,陵園同時還建有眾多寢殿和偏殿,供前來祭拜的人員進行休息和舉行儀式所用,四周建有城牆,如此宏大的陵墓足以震懾四海。

劉邦為何把自己的陵墓建於秦宮廢墟之旁?背後原因令人心酸…


然而修建陵園的政治意義不僅於此,在陵園北部還建有長陵邑,南北長2200米,東西長1245米,是規格較高的縣級行政編制,這主要是政治穩定和軍事防禦上的考慮,在遷往陵邑居住的人口中,朝廷指定了東部豪強和秦末舊貴族遷入,這些散落各地的舊貴族與豪強始終令劉邦不安,而離開了故土的舊貴族和豪強在軍事上已不能對漢朝造成威脅,進一步鞏固了王朝的中央政權。

劉邦為何把自己的陵墓建於秦宮廢墟之旁?背後原因令人心酸…


劉邦為何把自己的陵墓建於秦宮廢墟之旁?背後原因令人心酸…


在軍事上,是防範匈奴的考慮,在漢朝初立之時,劉邦曾親率大軍與匈奴有一次正面交鋒,結果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後由呂雉重金買通匈奴大臣並實行和親策略,才能安然脫險,親歷此戰的劉邦意識到大漢尚不能與匈奴為戰,只能以防禦為主,通過修建長陵邑,可以作為長安城的前沿哨卡,在軍事上起到一定防禦作用。至此,劉邦終於能無後顧之憂的享受輝煌宮殿和宏大的陵墓了。

漢高祖的建陵歷史就分享至此,如果你也對歷史感興趣,可以關注本號,後期會定期更新一些歷史人物和故事,如果有了解的歷史人物或故事,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