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今夜有暴风雨》这部作品,你如何看待理想和信仰?

nicetomeetyou7668


我觉得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通过对时代环境和人物的描写带入进去。虽然我没有经历过上山下乡,但是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可以带入,当然有一些行为我相信是在当时那个时候特有的,我不能完全懂但可以理解。我的观点很浅薄。

但是对于信仰于理想基于我们年轻人是意义十足的,现在“信仰”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动不动就有人说,“这是个没有信仰的时代”、“九零后是垮掉的一代”云云。但是有这类言论的人,往往自己都没弄明白什么是信仰。好像“缺乏信仰”是个筐,什么坏事都能装。

所以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先蹦出了另外三个问题:

缺乏信仰一定是坏事吗?现在社会的年轻人真的缺乏信仰吗?现象背后反映出怎样的本质?

想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信仰。

我在不同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找到了两种解释:

1、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

2、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极其信服,并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有盲目的信仰和科学的信仰之分。盲目的信仰是迷信。科学的信仰来自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结合其他的资料总结一下。

从类别上分,信仰可以是原始信仰、宗教信仰、哲学信仰和政治信仰;从对象上看,信仰的对象可以是宗教、理论、学说、思想、主张或者某个人。

我们应该把信仰分成两部分来看,一部分是理性的,一部分则是极富主观色彩的。哲学家认为:

“信仰表现为对缺乏足够证据的、不能说服每一个理性人的事物的固执信任”。

与其说没有信仰,其实是说没有精神上更高层次的要求了,我们要成为怎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变成了一种顺势而为。再也不会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觉悟,而是一直陷入在追求自我是全世界都对了只有我错了的迷失中。在能见度一百米以下的世界里,丧失了想见到太阳的热切期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