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什么被称为战斗民族?

逝去的珲


困兽犹斗,一个被拜占人族们驱赶追杀到地球最恶劣生存环境条件下的一帮野蛮人簇,天生就具有“适者生存”你死我活的软的怕硬,硬的怕横,横的怕不要命的属性!读懂老子(道德经),就知道了万物归宗的开“道理”了!战斗民族也是为了生存来逼迫出来的=我生活过过的不好,你们也别想来过好思维行为的人族群体!


盖天宣夜说


现在提到俄罗斯,第一反应通常都是“战斗民族”,“毛熊”等形容词。配上普京对外上可驾驶战机,下可全打老虎的硬汉形象,似乎俄罗斯人就是世界上最强悍的民族了。

真的如此吗?

从某个时候开始,网络上只要是与俄罗斯相关的话题,就一定会在文章或跟帖中出现“战斗民族”这个词。无论是娱乐新闻还是严肃的政治、军事内容,带有这个词的大标题时常会出现。有时候,用这个词含有调侃意味,但更多是偏向于褒义。颇具趣味的是,“战斗民族”似乎只流行于中文网络和媒体中,外国媒体和网络空间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形容。即使是俄罗斯人自己也对此说法也不关注,虽有人在中国有这样的称呼,但很少有人认为觉得这是一个褒义词。很多接触中文网络的俄罗斯人甚至在听到“战斗民族”这一说法时表示惊讶。他们的理解与国内几乎相反,认为“战斗民族”更多的是意味着“凶悍”“侵略”,是贬义甚至负面的形容。而跟俄罗斯打交道最多的欧洲人则使用“冰人”或者“伏特加民族”,偶尔用“好战民族”。“战斗民族”的提法几乎闻所未闻。


根据谷歌趋势,“战斗民族”一词出现大概是在2004年前后,2016年达到顶峰,可能是因为当年引进了一部名为《战斗民族养成记》又名《我是如何成为俄罗斯人的》的俄国喜剧。

这个词汇在中国长盛不衰的原因有三:

1.对强人政治的崇拜。普京骑马、柔道、驾驶战斗机的图片充斥网络等等。

遗憾的是,这些图片是舆论宣传的结果。当年普京作为政坛上的新人,为了战胜诸多拥有大量行政经验的反对者,专门找了舆论寡头打造了一套宣传模式。通过各种摆拍和舆论灌输,将一个身高只有4250px的克格勃的文职人员,打扮为无所不能硬汉,再将其它反对者宣传为官僚习气严重的软蛋。这种策略在危机深重的俄罗斯果然获得了群众的喜爱,赢得大选。

但你不能当真了啊。

2.军事上与西方激烈对抗。强硬不让步。

唤起了拥有反西方意识形态,又嫌自己国家军事上软弱的某些群体的艳羡之心。

3.生活上的粗枝大叶,不注重安全。

俄罗斯人有些是生活所迫,比如扛木头,打熊等,有些是对安全不重视,比如乱开车,飞机强行起降等。这些也会都被难以理解的中国人解读成“硬汉”。



俄罗斯人在文学、音乐、体育、科学和艺术上均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军事上的成就远不能与其文艺科技方面相比较。颇有讽刺意味的,俄罗斯往往是以巨大牺牲换取军事胜利而闻名。

若历数其胜利事迹,俄罗斯人几乎都付出了惨重代价。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击败拿破仑的法军和纳粹德国入侵了。1812年的俄法战争中,俄国几乎没有正面的对抗法军的战役,依靠坚壁清野和持续性的退避来消耗法军,后者则在进入俄国近三个月后才第一次与俄军接触,博罗金诺战役结束后更是焚烧了首都莫斯科来打击没有良好补给的法军。最后,法军无法抵抗寒冷的冬天带来的巨大损失而开始撤退,期间俄军主力蠢蠢欲动,但始终没有出击,只用骑兵和游击队来伏击骚扰法军。

百余年后的第二次卫国战争,在开始阶段苏联也由于大清洗中相当数量有经验的高级军官被处决而无法有效对德国进攻做出反击,指挥的不切实际也使得苏军在初期受到巨大损失,据战后西方公布的统计资料,在苏德战争的头18天,苏联损失2,000列火车的军火、3,000门大炮、2,000架飞机、1,500辆坦克、300,000人被德军俘虏。到1941年苏联损失了70%的工业生产能力。即使在德国闪电战的策略失效后,苏联的反击也在德军的战术经验优势下失利。最后由于德国的进攻失利和补给不足,以及冬季的低温下逐渐失去了开战时的优势。1943年苏联终于扭转劣势,开始反攻收复失地。之后的战役中,尽管德国获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是在苏军的人数优势下战力逐渐减少。最终在不可抵挡的洪流中,联盟的红旗插在了柏林。这次战争也成为了20世纪最为惨烈,最为致命的战争。据俄罗斯公布的数据,军队累计阵亡9,164,800余人,而平民死亡则有17,400,000多人。其男性在战争中的损失造成的性别失调,直到今日还没有恢复过来。


相对于惨胜,惨败在俄国历史里更常见。

1222年罗斯公国和钦察人的联军与蒙古军队交战后被歼灭,之后蒙古在长达十余年的掠夺和屠杀后攻破了俄罗斯诸国中最大的基辅罗斯公国,此后统治这片土地达240年。

1853年俄国试图借宗教问题向奥斯曼帝国挑起战端,扩张其领土,但在奥斯曼和英法联盟以及萨丁尼亚的反击下放弃所有占领地区,保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领域以及黑海内不得驻军。在训练,武器以及军队与英法的差距影响下,俄军损失人数是对方的近两倍。

20世纪初,日俄战争中俄国作为列强被崛起仅数十年的日本击败,庞大的波罗的海舰队在日本仅损失3艘水雷艇的代价下全军覆没。所谓欧洲列强外表下的虚弱本质显露无遗。可以说这一场战争极大地提升了日本乃至亚洲人的民族自信,也身体力行的证明了种族主义的错误。

俄国对外的扩张或入侵,通常是以优势兵力进攻对方。因其训练不足,素质低下,忍耐性好,在战争中也以其高死亡率而被西方国家称为“灰色牲口”。到二战时期也没有太大的改观。


1939年由于领土问题,苏联向芬兰动武,在出动了将近芬兰全国人口的兵力后打出了近五倍于芬兰的损失比。数位二战中最成功的狙击手也在这场战争中产生,其中最为传奇的是在百余天内狙杀500余名苏军的白色死神西蒙·海耶。这场战争也助长了希特勒对进攻苏联的所抱有的信心。

1979年苏联试图在扶植亲苏联的政权未果后公然入侵阿富汗。三周后派遣特种部队杀死了时任政府首脑哈菲佐拉·阿明一家29人。之后更是进行种种反人道的行动对付叛军以及平民。在轰炸和推土机的轰鸣中,第二大城市坎大哈人口从战前的20,0000变成了1987年的25,000。即使如此,在游击战术和多国援助下,苏联遭受了惨重的损失。近十年的战争中苏联在武器装备的绝对优势下伤亡近7万人。这场战争的失利也为苏联两年后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唯一能让俄罗斯轻松占到便宜的大国,可能也就只有某个国家了。

更合适俄罗斯的词汇是“好斗”和“野蛮”。它历史上的统治者沉湎于吃喝玩乐,掠夺财富的手段十分残酷,其“索贡巡行”最后引发了德列夫利安人与基辅罗斯的血腥冲突。在德列夫利安人杀死了基辅罗斯的伊戈尔大公后,伊戈尔的妻子对德列夫利安人进行了多次残忍的报复。在基辅大公们攻打拜占廷的过程中,古罗斯人再次表现出了极度的野蛮和凶残,他们不仅疯狂地掠夺财物,而且焚烧教堂,毁坏宫殿,对抓获的战俘,“或砍杀,或酷刑折磨,或作箭垛射杀,或投入大海”。

诸多地理、气候、人文、政治、经济等条件,造就了俄罗斯人与众不同的独特性格,其基本特点早已有之,并非从东方移植而来。这些俄罗斯人的祖先生活在东欧平原的北方,靠近北冰洋。灰蒙蒙的阴霾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大雪坚冰,蛮荒的草地,这种严峻的自然环境使古罗斯人长期不能安居乐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生存方式、性格、心理、甚至信仰。他们乞求自然之神的保护,与大自然进行着神秘的交往。他们迫望离开了无生机的荒原和冷冰冰的冻土,不断地四处扩张并为此连连征战。他们在马背上游荡着,希图以武力为自己获取一个理想的家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