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纷争,祈愿和平---学《道德经》消除对老子的偏见


第六课 劝 道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化解纷争,祈愿和平---学《道德经》消除对老子的偏见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邻国经常相互看望,人民互相往来探亲访友,不受任何约束,自由来往。邻国之间的鸡犬之声也能相互听见,这表明国界也是一片宁静。人民始终和睦相处,不相往来争斗,不打仗。


看了上面这段话的解释,我对老子的偏见立马消除了。孙享林教授编著的《老子道德经新译》里的解释确实与众不同。没学《道德经》以前,看有些专家解释:“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说老子非常消极,让人们之间不要来往,这种解释真是对《道德经》的曲解,也误导了很多人对老子产生了偏见。

学习本课可以发现,老子希望国与国之间都能和平共处,不打仗,边界安宁,社会安定,人与人从生到死都不互相争斗,天下人民安定团结,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发展。这也是天下爱好和平的人民向往的理想生活。

当前国际关系并不和谐,国与国之间纷争不断,不能通过和平谈判的纷争时常升级到发动战争,沦为战区的老百姓苦不堪言,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他们对和平稳定的家园是如何地向往。

近期因人感染新冠病毒引发肺炎的疫情在全世界蔓延,让人类自觉不自觉地达成共识,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才是人类的公敌。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没有人、没有国家是一座孤岛,可以独立于世界之外,理应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由此拉近了国际和人际之间的距离,彼此真情相待,以情换情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从通过彼此援助,彼此鼓励的话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等足以看出世界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协作的强烈愿望。

由此引发我思考,何不学习运用经典《道德经》的智慧,加强内修,走出局限,以和为贵,不争不斗,来实现世界的太平,满足天下人民的愿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