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普洛夫大楼里的苏联士兵仅仅23人,为何德军迟迟攻不下?

dafu2322


在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城中,至今还保留着一栋奇特的建筑。在这栋建筑的一面墙上,雕刻着“58”两个数字。它代表了苏联红军曾在这里浴血奋战,阻挡了德军58天之久。这栋建筑叫做“巴甫洛夫大楼”,它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全景画纪念馆一起,成为苏德战争的重要纪念物,至今仍受到后人瞻仰。

(巴甫洛夫大楼)

有人可能会问,苏德战争中并不缺乏苏联红军死战不退的案例,为什么偏偏巴甫洛夫大楼就值得纪念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战争的情况。

1942年9月,德军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市区发起进攻。战役伊始,德军动用大量轰炸机投放燃烧弹,将整个斯大林格勒烧成了一片废墟。随后德军派出地面部队,开始以楼为单位向前推进。苏德双方开始进入巷战。

巷战可以说是战争中最惨烈的战斗之一。城中的每条街道、每个转角甚至是同一栋大楼里的每一个房间,都可能有敌军突然出现。因此在巷战之中,参战士兵不仅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更要具备极强的心理素质。这对作战双方都是一种煎熬。

而在这场惨烈战役中,巴甫洛夫大楼就是苏军阻挡德国人前进的一个钢铁堡垒。本来,德军在巷战一开始就占领了这栋大楼,但由于疏于防备,苏军中士巴甫洛夫仅仅带着5名士兵就夺回了这栋建筑。

在这以后,德军曾发动多次突击,想要重新抢占这栋4层高楼。可苏军却仅仅依靠着增援而来的总计20多名士兵,硬生生打退了德国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直到战役结束,巴甫洛夫大楼都没有再次被攻破。

(苏德战争)

要知道,拥兵百万的法国都仅仅抵抗了30多天就宣告沦陷。而这20多名苏联士兵,究竟是怎么做到在58天里力保大楼不失呢?

众所周知,德军的装甲部队在二战初期所向披靡。但那些强悍的装甲部队,却根本没有办法在这场战役中使用。

因为在战争一开始,德军就已经将斯大林格勒炸成了废墟,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坦克装甲部队根本没有办法开进城中。

在失去坦克的情况下,双方士兵又回到了一战的模式。想要向前推进,那就得让活人去冲锋开路。

在这样的形势中,作为防御一方的苏联就占据了比较大的优势。在各处建筑都成为坚固碉堡的情况下,德军想要强占,往往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而这样的代价让习惯了胜利的德国人产生了畏难情绪,他们的攻势逐渐放缓下来,转而向别的地方推进。

因此巴甫洛夫大楼并不是在50多天中一直都遭受着猛烈的进攻。德军的犹豫让楼中的士兵得到了足够的喘息时间。甚至他们还带领着楼中30多个避难的居民,一起挖出了一个地下交通壕。

交通壕连接了汽油库和面粉厂,苏军不仅物资资源无忧,而且还时不时有援兵过来帮忙防御,这让他们阻击德军的任务变得更为轻松。

到了战役后期,德军的攻势越来越弱,苏军便在地下设置了列宁室。在进行政治活动之余,还向居民提供了跳棋、骨牌等娱乐设施。

(苏联红军)

有人不禁会问,既然德军的坦克开不进来,那他们为何不用迫击炮等武器对这栋建筑进行炮轰呢?

德军当时没有使用迫击炮,是出于两个考虑。

其一,巷战的人口密度相比其他战场要高出太多,经常会出现双方士兵都在同一栋或同一层楼厮杀的情况。为了避免对队友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德军对迫击炮这类杀伤性武器的使用,一向比较谨慎。

其二,虽说德军对待炮击比较谨慎,但也不代表他们完全不使用。只不过巴甫洛夫大楼位于伏尔加河畔,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制高点。德军一旦控制这栋建筑,就可以俯瞰列宁广场,甚至周边街道也尽在掌握之中。因此不到万不得已,德军是绝对不会主动将这栋建筑轰垮的。

正是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德军在战斗中始终有所顾忌,并不能放手大展拳脚。

相比之下,苏联红军却全心沉浸在防御工作中,坚决执行着斯大林“死战不退”的命令。这最终让巴甫洛夫大楼得以保存,进而成为了一个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建筑。

后来,在德军即将撤退之前,他们也曾破釜沉舟,泄恨似地向巴甫洛夫大楼进行了炮击。但这栋建筑却奇迹般地没有倒塌,这也算是苏德战争最终结局的一种预示吧。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以前酷爱玩游戏《使命召唤1》,里面就有一段是防御巴普洛夫大楼。

巴普洛夫大楼为什么能够守住?

原因如下:

第一,德军没有使用重炮和轰炸机攻击。

很多人认为斯大林格勒都被炸平了,其实不是这样。

大家也许不知道那个年代的俄罗斯城市是什么样子?

斯大林格勒或者说伏尔加格勒,本来就是俄罗斯的重镇。

这种城市的主要建筑物都是老式建筑,主要使用石料建筑,非常坚固。今天俄罗斯很多房屋已经使用超过100年甚至200年,从外表看仍然是完好的。

普通炮击对它们没用,只能重炮连续直接命中才行。

而巴普洛夫大楼是苏联时期建造的4层大楼。

而苏联初期的建筑风格还是以前那套,建筑物外表普通但修建的非常结实。

德军一是难以有效摧毁巴普洛夫大楼这种坚固建筑物,二是他们也不准备摧毁。

因为巴普洛夫大楼是这里附近重要的制高点,距离伏尔加河码头,德军占领这里也是为了这个制高点。如果将大楼炸平,就没有意义。


第二,德军没有持续攻击。

德军只是一度杀到伏尔加河边,很快又被击退。

所以,其实巴普洛夫大楼承受的攻击时间是有限的,并不是50多天都在被攻击。

一说德军对于巴普洛夫大楼并不重视,不然不可能占领以后只派1个班部队驻守,被苏军反攻轻松占领。

而且,巴普洛夫大楼是当时这一片唯一的高建筑。德军炮兵需要利用巴普洛夫大楼作为地标进行炮击,也不愿意将它摧毁。

即便如此,德军零星炮击和轰炸,也让巴普洛夫大楼失受损严重,战后已经没有敢住。


第三,苏军防御战术很完美。


资料中这么写:最外层,苏军在大楼外修建了4层铁丝网,还设置了1米深的壕沟,因大雨里面都是水。

中层,苏军设置了大量地雷。

内层,围绕着大楼设置无数火力点,地下室有1门反坦克炮,顶楼还有PTRS-41反坦克步枪,敌人坦克火炮无法打到他们。

这里每个窗口都设置了机枪火力,部署了很多狙击手,还有迫击炮支援。

苏军将房间里的墙壁打穿,能快速便捷地出入各个房间,做到互相支援,迅速撤退。

第四,没人敢撤退。

为遵守斯大林的第227号命令——“不许后退一步”,巴甫洛夫中士奉命建立防御工事并死守大楼,没有人敢后撤。

他们只要后撤,一定会被枪决。


萨沙


汉斯打到客厅,伊万在卧室坚守,汉斯打进卧室,伊万撤到卫生间,汉斯终于占领了卫生间,却发现伊万把地板打通又窜到楼下,汉斯跳下去结果发现伊万又回去把客厅给占了……




朝之梦夜之歌


其实,德军已经攻下了这栋大楼,但是德军显然忽视了它的重要价值,防守大意,被巴普洛夫带领几名士兵 ,偷偷的干掉守卫士兵,重新占领了这栋大楼。

此后德军不断地对这栋大楼发起攻击,但都以失败告终。其原因有几点,其一,伏尔加河已经封冻,苏军军队,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地支援大楼里的苏军,更了大楼强有力的保障。

其二,对岸苏军已经集结了强大兵力,以大楼为观察点,炮火给以进攻的德军猛烈的打击,这也是德军进攻屡屡受挫的原因。

其三,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经过长时间的消耗战,早已经疲惫不堪,各种物质,人员补充又跟不上,士气非常低落,根本不想再耗下去了。即便占领了大楼,也很容易成河对岸苏军炮火的靶子,而封冻的大河已经从天堑变通途,苏军随时都能从封冻的河面杀过来。

最后,大楼里防守的士兵战术得当,也非常英勇。

总的说来,耗时200天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成功的阻击了德军的进攻,死死第把德军耗在这里,不但造成大量德军死亡,也让德军的闪电战彻底的熄了火。而苏联人则趁机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重新集结了大量有生力量,为反击歼灭德军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至此,天时地利人和,慢慢倒向了苏联。


时光工坊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由这么一座楼,四层,红砖,本来是挺普通的,却成为了苏联人战胜纳粹德国的精神支柱,这座楼就是巴普洛夫大楼。这座大楼是以苏联一个名为巴普洛夫的中士命名的,因为这个中士,曾带领着23个苏联士兵,足足坚守了德国猛烈攻击长达58天。说句不好听的,整个法国在德国攻击下才抵抗了38天,还不如苏联的一座大楼!

德国军队如此强悍,怎么就攻不下一座大楼呢?小刺史分析了一下,大概就是三个原因吧。

首先,巴普洛夫大楼并不是一座单独的一座楼,而是一个掩体群。

先想想,一场战争,要考虑的事情方方面面,进攻、防御、后勤啥的都要满足,而58天时间,大楼里的士兵肯定能够得到充足的补给,难不成他们开启了无限火力模式?不可能。

这就说明了,巴普洛夫大楼不是单独的,相反,在巴普洛夫大楼附近,连接着周围的面粉厂和工厂,这些建筑物连成了一个掩护群,能够有效阻止德军的进攻。而且,这座大楼里不仅仅只有苏联士兵,还有几十名的市民,这些市民不仅帮助了苏军打通了地下管道,战争的间隙还和苏军一起构建防御体系。

其次,巴普洛夫大楼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制高点。

讲到这一点前,有必要说一下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情况,从战役开打后,其实整个斯大林格勒都差不多被德军轰炸成一片废墟,也只有四层的巴普洛夫大楼是整个城市的唯一制高点。

所以德军也想占据,而没有派出轰炸机和和坦克。巴普洛夫大楼的制高点优势,也是苏军士兵能够成功抵挡德军的关键,因为大楼位于伏尔加河边上,既可以俯瞰整个列宁广场,还可以控制四周的多条道路。这就意味着德军的一切动向苏联士兵能够看得一清二楚。

最后,巷战后德军发挥不了重火力的优势。

前面说到了,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整个城市到处都是瓦砾废墟,几乎找不到一条平坦的道路。没有可行的道路,坦克无法深入城区,德军只能被动地进入巷战。

可以说,巷战方面,德军明显是劣势于苏军的。因为德军在横扫欧洲时候,在坦克洪流的帮助下,习惯了速战速决,毫无压力可言。而苏联军大多数都是抵抗为主,巷战是比较拿手的。

战役拖入巷战,是苏军的一大优势,而在苏军顽强的抵抗下,成功抵挡了德军强烈的进攻,从此巴普洛夫和这座大楼紧密相连,书写了一段反法西斯的战歌!

最最后,也许大家会问,德国士兵不会在巴普洛夫大楼附近仍炸弹什么的对楼体进行轰炸吗?其实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巴普洛夫大楼的外墙结构是属于两层砖的,这也是苏联人民为了自己保暖,况且,当时正值寒冬,这个大楼的外层都被裹上了一层厚厚的冰,德军就算这样做,也无济于事!


岭南小刺史


巴普洛夫大楼本来只是一座普通的员工宿舍,二战中因为一个保卫者,名字叫雅科夫·巴普洛夫的苏联中士而得名。因为巴普洛夫中士仅仅带领着23个士兵,在德军猛烈的攻击下,足足将大楼坚守了58天。巴普洛夫大楼因此载入史册!

23人VS“虎狼”德军,德军为何久攻不下?

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打响,在德国以第6集团为主力的炮火攻击下,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很快就变成了一片废墟。

虽然战事很惨烈,但对于题目来说这是很关键的。

正是因为斯大林格勒几乎变成了废墟,因此整个城市到处都是瓦砾废墟,几乎找不到一栋完整的建筑和一条平坦的街道。

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便形成了传统的巷战!

众所周知的是,二战中德军之所以能够横扫欧洲,靠的是坦克和机械化炮兵的装甲洪流。

处处是影响德军前进障碍的斯大林格勒,使得德军的坦克压根无法深入到城区,只能逗留在城市的外缘。

所以德军在进攻巴普洛夫大楼的时候,坦克和机械化炮兵基本排不上用场,顶多只能进行概略的火力支援,而且还是没有任何精确度可言的打击。

这是德军发面的一个劣势。

那么问题来了,进攻巴普洛夫大楼既然是巷战,那德军方面的重火力应该还有迫击炮和手投式的炸弹吧?

这是肯定的,毋庸置疑。

由于斯大林格勒地区冬季是十分寒冷的,所以巴普洛夫大楼本身墙体的建造厚度都很厚,加之寒冬凛冽,所以德军迫击炮的威力对大楼无法造成致命的损毁,即使千疮百孔也不至于大楼的主体会坍塌。

这是自然与人为因素,但也对德军很不利,因此德军又处在了一个劣势。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点:巴普洛夫大楼是重要的战略制高点!

因为斯大林格勒的高大建筑在德军前期的轰炸中基本已经被夷为平地,所以高大四层的巴普洛夫大楼是一个难得的战略制高点。

这里位于伏尔加河畔,俯瞰列宁广场,更是可以控制周边纵横的多条道路。

对于防守的苏军23人来说,这个制高点可以提前发现敌人的进攻动向,进而做好全方位的防御。

其实德军之所以没有使用轰炸机炸平巴普洛夫大楼,出发点也是这个制高点。因为德军也想占领这个制高点,所以才会不计代价夺取大楼而不使用轰炸机。

其实巴普洛夫大楼在9月中旬曾经一度被德军占领,但是没有意识到大楼的重要性,大楼的控制权在9月27日就被巴普洛夫中士带领的30人的突击小队给夺走了。

另外,在巴普洛夫大楼中,不仅仅只有23名苏军,还有几十名的市民,他们帮助苏军打通地下的管道,使得大楼和附近的面粉厂、工厂等掩护体连成一片。

战争的间隙这几十名市民也协助苏军构筑防御和提供生活补给。

无论德军如何想要攻下巴普洛夫大楼,都无济于事,这也和苏联士兵的顽强抵抗是分不开的。

毕竟苏军没想过后退,在残酷的巷战中,巴普洛夫小组的胜利,不仅表现在军事上,更是振奋了苏军士气。


三顾历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了我国损失惨重之外,恐怕再就是前苏联了。当时德军一路挺进,差一点就将莫斯科攻下来。所以,有关前苏联与德军的对战,那是相当血腥、惨烈的。为此,前苏联付出的血泪绝对罄竹难书。不过,在若干重大战役之中,前苏联却有一次战事是极经典,被人称为奇迹的,那就是巴甫洛夫大楼保卫战。

六人小分队加七人机枪排,与六人反坦克小组以及四人迫击炮组,组成以一敌十的战斗“神兵”

巴甫洛夫大楼保卫战发生在斯大林格勒战过程当中,这时的前苏联已经损失了上百万军队,更有无法计算的无辜百姓。这是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战争,前苏联人民用血泪坚持对抗德军猛烈的摧残。

位于列宁大街与苏维埃路之间的巴甫洛夫大楼,是这场战役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据点。因为这座大楼是当时周边唯一的制高点,对于观察敌情是极具优势的。同时,大楼旁边就是伏尔加河畔的一个码头,国内东西两岸的物资转运都需要这处大楼来承接。

可是,作为如此重要的一处战斗据点,当时却仅有23个红军把守。德军的进攻极为凶猛,于1942年9月,通过强火力将巴甫洛夫大楼攻下。

事实上,最初的时候,苏联红军并没有意识到这座大楼的重要性。当失去之后才发现,它的制高点作用是非常关键的。于是,23人再经过一场极其激烈的斗争,重新夺回了巴甫洛夫大楼的控制权。

德军自然不会放弃重新抢夺,于是一场拉锯式的斗争开始了。几百名德军对着楼内的23名红军疯狂反扑,而楼内的苏联红军则誓死抵抗。

虽然苏联红军只有23人不假,可人家战略分配得当,六人小分队加七人机枪排,与六人反坦克小组,再配上四人迫击炮组,将一座大楼保护得滴水不漏,德军失去容易,再想抢回来已经非常困难了。

最为重要的是,当时苏联红军的这支23人小队伍,在战略战术方面很是用心。不但在外围区排满了雷,而且还用铁丝网将大楼包围起来,而铁丝网后面就是一米多深的战壕,里面被引入了伏尔加河冰凉的河水。

德军原本以为不过区区23人的队伍,没想到竟然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他们反复向上冲刺,但却反复失败。队伍的伤亡越来越多,他们的信心越来越小。

就这样,23个人的小队与超过自己十数倍的德军周旋了整整58天。所以,这场巴甫洛夫大楼保卫战在前苏联整个二战期间的战斗中都堪称经典,它是一场真正多民族团结,誓死不屈的象征,给德军重创的同时,也让整个苏联人民看到了希望:只要万众一心,就没有打不赢的战役。

23人对抗十数倍敌军,坚守58天时间,你对此说法认同吗?

虽然说巴甫洛夫大楼保卫战很是经典,但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不可复制性,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很多人觉得这种23人对抗超自己十数倍的敌军战事,本身就有夸大事实的成分。

因为当时情况是很利于以少胜多的,比如物资、弹药等,大楼内都不缺乏。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巴甫洛夫大楼作为附近唯一制高点,有吃有喝有弹药,那本身的优势是可想而知了,德军想要攻下来确实不那么容易。

另外,事实上23人的说法有些不真实,据史料记载,当时大楼的地下室内还有着三十多个百姓。他们虽然战斗力一般,但帮着运个弹药、挖个战壕啥的,那总是还管用的。这无疑就是为23人正规军加砖添瓦了不是?

事实证明,因为有这些百姓的存在,苏联红军有了非常大的活动空间,比如通过地下通道与外面情报的传递,比如为伤员进行的护理等,都完全可以省去正规军精力的分散。

根据一些军事迷的分析,这场战斗实际算不上23个人坚守58天的事实。因为巴甫洛夫大楼本身就如同一个据点一样,它是经过苏、德双方进行拉锯抢夺之后,最终变成相互对峙的一个界点。

既然它并不是以抢夺为主,那打起仗来也就不一定非要抢走大楼的控制权了。如此,德军只是想突破这一界点,而并非抢夺这一据点。而且,仅仅是一座大楼,德军肯定不会派出大部队来抢夺。这势必就会给苏联红军以喘息、从容的应对机会,从而一守就是几十天那么久。

前面我们也有说过,开始的时候,苏联红军并没将这大楼看得多重要,德军一度占领了巴甫洛夫大楼。后来又被抢回来就不排除德军也对其并不重视的因素在内,这是不是就可以说明一点:巴甫洛夫大楼保卫战只不过是苏联红军单方面认为的重要据点坚守战呢?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人的分析总结。不管怎么说,23人对抗几百德军的事实还是存在的。至少,这种以少胜多的战例在当时对于前苏联红军、前苏联民众而言,是非常具有引导胜利意义的战斗,确实值得铭记。

其实我们对巴甫洛夫大楼保卫战可能并没太多感受,相反倒是那23人小组很让人感慨,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便会因为共同的利益而站在一起,一致对外。这种团结在过去,在今天,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它不只是胜利那么简单,更具有爱国的高度存在。

参考资料:《守卫巴甫洛夫大楼的 23 名苏军战士 》


汗青正浩


战争是残酷的。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最经典的战斗当属“巴普波夫大楼保卫战”。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这个仅有4层的小楼房里,只有23个士兵却能面对自己数以倍计的德军苦战58天,这不能不说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巴普洛夫大楼因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重要性,成为苏军和德军争夺的对象。为了争夺这个斯大林格勒的至高点,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德军更是发起一次次进攻妄图拿下这座大楼,但是面对只有23个苏联士兵的大楼,却迟迟没有攻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在大楼里有充足的战备物资。巴普洛夫大楼在被德军战领时德军在里面就放置了大量的枪支弹药等军火物质。这就会为日后坚守这个大楼和德军作战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装备。不光有军用物资,楼里还有德军留下的食物,这样23个士兵的食物供给也有了保证。其实在这个大楼的地下室藏着一些苏联老百姓,他们也为坚守这座大楼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老百姓帮助士兵修地下攻势,还能救治护理伤员。在大楼内部挖掘地下通道,使外面的苏联军队给大楼里的士兵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补充。必要的时候,这些老百姓还能投入到战斗中去。

一场战争的输赢往往不是仅仅取决于人数的多少,并不是人多就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在胜利的背后还有许多密不可分的原因。


家庭欢乐剧场


"这个建筑融合了战争与劳动的丰功伟绩,我们会保卫并重建你,亲爱的斯大林格勒。"

这是斯大林格勒中的一栋叫做巴普洛夫大楼的建筑的铭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巴甫洛夫大楼虽然残破,但却是苏联永远不倒的丰碑。

德军在围攻斯大林格勒的时候,两个月断断续续的进攻,投入了重点兵力围攻巴甫洛夫大楼,但是仍然没有将他攻下。

当德军冲进斯大林格勒展开巷战的时候,苏军经常是白天丢失一块大楼,丢失一个阵地,等到晚上再次发起冲击将其夺回。

说实话,在惨烈的巷战之中,一座大楼的丢失似乎并不是一件非常大的损失,但是在接近两个月的围攻之中,苏联人还是牢牢守住了巴甫洛夫大楼,因为在惨烈的战争中,他们太需要一个可以鼓舞人心的故事了。

之所以能守住一座大楼,一个方面是因为巴甫洛夫大楼拥有着强大的火力和充足的后勤补给,即使是德军坦克前来,也会被击毁。


同时对于德军来说,真的没有十分的必要把所有的资源全部投入到攻打一座战略位置并不是十分重要的大楼上去。


一盘拉条子


在如今的伏尔加格勒(原斯大林格勒)苏维埃大街三十九号,坐落着一面残缺不全的砖红色墙壁式建筑,这便是巴甫洛夫大楼纪念墙;而巴甫洛夫大楼曾是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重要遗迹,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更是上演过以寡敌众的惨烈战斗。

随着苏军在1942年5月12号发起第二次哈尔科夫反击战并惨遭德军围歼,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序幕也由此拉开。9月13号,来势汹汹的德军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城市发起进攻,而此时城内早已在德军轰炸机的肆虐下毁伤殆尽;次日,德军从斯大林格勒城的北部突入,城市巷战一触即发!

面对德国人声势浩大的进攻,视死如归的苏军也展开了激烈的防御。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到底有多惨烈?据悉赶赴支援苏军士兵的平均生存时间不会超过二十四小时、军官的平均生存时间不超过三天,而德军向前推进的距离也是用“米”来计算;苏德双方甚至会因为争夺一堵墙发生战斗。

9月26号,此时德军已经占领了斯大林格勒的市中心,苏军为了尽可能多的控制对自己有利的制高点,时任苏军近卫步兵团团长的叶林上校下达了攻占列宁广场上一座四层建筑的命令。最终,该任务被交由近卫步兵七连连长瑙英夫上尉去完成。

任务下达后,率先由苏军中士巴甫洛夫带领三名列兵:亚历山德洛夫、格卢先科以及切尔诺戈洛夫对大楼进行了侦察,在确定未落入敌人之手后实施了占领。在接下来的两天两夜当中,以巴甫洛夫为首的四名苏军顽强的抵御住了德军的数次进攻,而当时滞留在这座大楼地下室内的三十多名苏联民众的协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随后的几天里,巴甫洛夫等人坚守的这座大楼等来了数次支援:以阿法纳西耶夫中尉为首的七人携带一挺重机枪、以索布加伊达上士为首的六人携带三挺反坦克步枪、以切尔努申科少尉为首的四人携带两门50毫米迫击炮,再加上负责现场指挥战斗的瑙英夫和一名到现在都不清楚姓名的士兵,就是当时苏军镇守大楼的全部力量。

客观而言,仅凭上述的人力和武器确实很难在德军的大规模强攻下屹立不倒,因此苏军在占领大楼后便开始了针对性的改造:比如在大楼周围埋设地雷、挖凿通向后方的地道和战壕、在大楼外设置铁丝网、尽可能的武装滞留在大楼内的普通民众等等;最终,在瑙英夫的指挥下,这二十三名苏军士兵和民众坚守巴甫洛夫大楼长达58天之久,直到德军从进攻者变为防守者开始后撤。

尽管德军在战斗中意识到巴甫洛夫大楼对于战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从未停止过对这座大楼的进攻,但始终难以成功。笔者以为这其中除了有战术安排合理、防御措施完善、人员协作到位等原因外,瑙英夫和巴甫洛夫等人誓死不屈的战斗意志才是最为关键的取胜因素。

我是军武最前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