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認為人性本善,法家認為人性本惡。誰的說法更有道理?

嶺南人士葉生


惡和善本來一體,同時存在,判斷的標準不同、立場不同,惡就成了善,善就成了惡。時空不同,惡善也會顛覆(比如說十幾年前多生孩子就是超生就是惡,現在生二胎就是善了,國家鼓勵了)。善中有惡,惡中有善。人性就是手,善惡就是手的手心手背。你說人性本惡或者人性本善,就像是說手是手心還是手背一樣可笑。

某種程度上說,惡就是善,善就是惡。或者說無所謂惡,無所謂善,無惡無善。

病菌讓人生病死亡那是不是惡?如果不生病就沒有死亡那地球都沒空地了。

所以沒有善惡概念或者善惡之分的。只是我們人類立場不同、情感需要而產生的有色眼鏡的看法而已。


妖2019


人性的善與惡無從考證,因為跟遺傳有關!有句古話說得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我記得看過一個視頻有種鳥會把鳥蛋生在其他鳥窩裡面,而這種鳥一破殼眼睛都還沒有睜開就會把其他鳥蛋用身體擠出鳥窩摔破!這就說明壞人跟好人是遺傳的


冥帝GS


這裡拋開儒道兩家性本善,性本惡,勿去追根溯源。且從崇德揚善這一道德宣傳及以法治國這兩方面去看,都是為了止"惡"。如果沒有道德倫理的約束,沒有嚴格的法律制度,可以試想,那將是"惡"行天下吧!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此類俗語皆在揭露人性惡的一面。

當初生的嬰兒哇哇墜地,他做的第件事就是在母親懷裡迫不及待地尋找奶頭去吃奶,若找不到就會嚎啕大會。

人一出生以後,就在求利,求財。因為他要生存,要活下去,要成長,必須爭利,求財。這就是人之初,能說是"善"嗎?

當然,人生活的環境不一,所以人善惡的成度亦有差距。

如果你周圍的人都在做好人,為好事,都在樂施好善,那麼你一定也是一個大善人。

如果你周圍的人都在唯利是圖,坑蒙拐騙,你會是一位大好人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由上述可以看出,人之初,性之惡而不是善。善惡決定於後天環境的影響及接受的教育而不同。

人離開良好的道德教育,離開了善良的環境,任人之初的爭利,到後來的奪利,人一生就是惡貫滿盈!

環境影響,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由何等的重要啊!


聞聲36


中國人對人性的追問始於夏商周三代時期。在最早的史書《尚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若有恆性”,唐代文字學家孔穎達把“衷”解釋為“善”,意思是說,上天把善性賦予人民,讓他們有了恆久不變的人性。這大概是中國最早的人性論了。


戰國時代大概有五種人性論。

第一種是人性可以為善,也可以為不善。發展了善性的一面,人就是善的;發展了惡性的一面,人就是惡的。當明君如文王、武王興起時,百姓就人人心慈好善;而當幽王、厲王這樣的暴君興起時,百姓就個個心狠手辣喜好暴行。

第二種是人有性善有性惡。堯為君主時卻有像這樣的壞人;有瞽瞍這樣壞的父親卻有舜這樣的好兒子;有紂王這樣的君主,卻也有微子啟、王子比干這樣的好臣子。

第三種是和孟子同時代的思想家告子的觀點,他認為人性是“食色性也”,就是人的本能,無善惡之分。

第四種是荀子提出的“性惡論”。第五種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子提出的“性自私論”。

其中,孔子和孟子的關於人性的理論,與荀子的弟子韓非子提出了性自私論,構成了儒家和法家關於人性論的基本局面。

好玩的國學需要說明的是,孔子並未旗幟鮮明地提出人性善的理論,他只是提出了人性相近的理論。孟子其實也並沒有旗幟鮮明地說人性是善的,而是說人性是向上向善的,人的內心中有向上向善的種子。所以孟子的性善論其實可以看成是:人可以為善,但不是必然為善。



孟子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系統提出性善論的思想家,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影響深遠。這段話體現了孟子的幾個觀點。

第一,人可以為善,至於有人為不善之事,不是他的心本來就壞,而是心慢慢壞掉了。因為人人天生都有善心,不做善事是因為沒有好好體察自己的善心,所以說心的本質不壞,而是在慾望或外界環境的影響下壞掉了。

第二,人人心中都有惻隱、羞惡、辭讓和是非等四心, 這四心對應著仁義禮智。善端是為善的能力或潛質,決定了人可以向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人都可以做到仁義禮智,所以“人皆可以為堯舜”。

第三,“善端”不是別人給的,而是人天生就有的,是人的本性和天賦,別人奪不走,自己卻可能丟掉。“四端”就藏在人心裡,只是人習以為常沒有好好去思索去探求罷了。

第四,人有善有不善的千差萬別,原因是有的人並沒有把內心的善端發揮出來,白白浪費了天賦。

第五,事物都有自己的法則,而人的法則就是追求美好的道德。

這五個方面,構成了“性善論”的基本觀點。理解了“性善論”,就掌握了孟子思想的鑰匙,也就明白了孟子“媽媽”一般的良苦用心——為善不難,因為心中天生有善;為善很難,難在如何呵護善的萌芽,找回丟掉了的善端。



其實,法家關於人性論的思想,也並非是性惡論,而是性自私論。真正提出性惡論的,恰恰是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法家思想家的集大成者韓非子,是荀子的學生,在荀子的性惡論的基礎上,同時也是在前期法家思想家,比如商鞅等人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性自私論。性自私論是法家思想的基礎。

法家思想家認為,人性是自私的。為什麼呢?因為人有生殖衝動,有生存的本能。《荀子·性惡》說:“目好色,耳好聽,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情性者也。”人類的本能就決定了人必須是趨利避害的動物。而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人的慾望是無限的,這樣勢必會引起爭鬥。所以,人類社會需要禮制來約束人的行為。荀子的這個禮制,到了韓非子那裡,就變成了法治。這就是由禮入法的過程。

法家的思想家商鞅認為:“民之性,飢而求食,勞而求佚,苦而索樂,辱則求榮,此民之情也。”由於人有這種生存需要,因此,每一個人在利弊之間都要趨利避害。

韓非子在他們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性自私論。正是因為人性是自私地,要維持社會的正常秩序,才需要法律來發揮強制的規範的力量。

好玩的國學認為,性善論和性惡論都有侷限性。性善論的儒家,但並不能迷信人的道德的自覺的作用,還需要完備的法治制度,性惡論把人想得太陰暗,完全有嚴刑峻法去規範人的行為,而沒有道德的潤滑的作用,更是不行


少年漂游記


任何說法都有背景,也就是緣起,也都有維度。

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就人性本善與惡觀點是完全的相反,兩種對立的學說直接帶來的治國之略就是仁治與法治的區別。

誰的說法更有道理,人民的眼光是雪亮的,看那種說法更具有生命力,更適合於廣大人民群眾就知道了。

善能化一切善,而惡只有更惡,也不能阻止善。所以,仁政最得民心,天下不是王者一人的,只是王暫時管理罷了。得天下者是民心所向,民為水,王為舟,順民心者水載舟,逆民心者水覆舟。

在中國這個國度,禮儀之邦,中庸之道,還是儒家思想更具有生命力。

而法家思想也有優點,特殊時期對中國的歷史也起了推動作用。當時局混亂時,確實需要更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來止爭息鬥,這時就需要法家思想。當國家已經統一了,戰爭後的勞民傷財與百廢待興,確實需要儒家的仁政來治理。

所以,那種思想更有道理,只能說在什麼情況下,什麼歷史時期,長久看還是眼前看。

但是,如果當年秦始皇能夠把法家與儒家柔和起來,說不定秦朝還能多統治個兩百年。


茶入真知


人在矇昧時代,無所謂善惡,大致上按本能去行動!當人逐漸走向文明開化時,善惡觀念就產生了。無論是儒家的人性本善。還是法家的人性本惡。都是從自己的立場出發,都有其侷限性。但我認為,從現代社會建設法制制度的觀點來看,假定人性本惡是十分必要的!對於有些人來說,真是十萬句道德說教不抵一條嚴格法律條文有用,別的不說,就以河南鄭州最近出現毒王來看,難道疫情持續這麼長時間裡,正常的人該做些什麼,又不該做些什麼,他們心裡難道不應該像明鏡一樣清楚,然而人性中的僥倖其實也就是惡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發作,令他們做出了不可原諒之事。假如,存在一條制約他們的法律條文,規定違犯將予以重罰。讓他們在做出輕率行動之前能保持畏懼,三思而後行,他們說不定就會就此打消這疫情之中周遊列國種荒謬的念頭。這無論對國家還是對社會,都是大好之事!所以國家在立法時,一定要讓違法犯罪分子意識到,做國家不允許你做的事成本極高,非常不值,進而打消了違法犯罪的意圖,最終能起到防患於未然的警示作用,使社會步入文明和諧。可見道德只對君子起著作用。法律只對小人起著作用,因為真正的君子是自律的,將全社會都當做善良君子。將予小人以可乘之機。將全社會視為潛在惡的小人,真正的小人就完全不能逃脫法律的監督。這也就達到了法制社會的目的。從上述觀念來看。我認為現代社會對人性的理解應該是:“假使為惡”從這一點來說,應該更接近於法家的主張!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




捲曲的維


王陽明先生有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此說,超越了性惡性善說之片面性。更具有說服力。而佛家(大乘)關於善惡的論述則更為深刻,一言難盡。此處只表達本人之見:同意陽明先生之說(四句教)。超越一切邊見,免除無益的戲論和爭端。


覺呈


什麼是善?

什麼是惡?

善,對內無愧於心;對外,無償奉獻,有助於他人。

惡,凡事以自身利益為先,為得到心中所想,而不擇手段;毫無底線對外進行索求。

人性本善,最先提出來的是儒家亞聖孟子;人性本惡,最先提出來的是儒家荀子,對於荀子,存在著極大的爭議,有人說他是法家的代表,也有人說他是儒家的集大成者;不管怎樣,都不排除他是以為非常博學多才的人。

但我並不認同人性不笨和人性本惡這種說法;古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說明人是環境的產物,人的成長必受氣環境的影響;看看我們周圍的人群圈子你就明白了。

然而古話又曰:出淤泥而不染;說明有的雖然在惡劣的環境中生長,但他依舊可以保持一顆清新脫俗的心;古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例子;今有馬雲不甘現狀披荊斬棘闖蕩處一番事業的榜樣,但像陶淵明和馬雲這樣的人,我相信在整個人類社會中不佔少數。

他們生性本善嗎?

他們生性本惡嗎?

我看不盡然;因此我覺得:人性並非善,亦並非惡;而是介於善與惡之間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就像天平一樣。

有的人能固守本心,心懷坦蕩,無懼一切;但有的人卻受環境的影響,隨波逐流,本性缺失,殘害生靈。

正因為有這兩種人的存在,這個世界才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平衡。當這種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之後,就會存在著兩種極端的現象,也就是我們剛才說講:善惡的說法。

因此,我覺得:所謂的善惡不過是相對而言的,不知你是怎樣認為的呢?


龍梟學習社


我來回答題主的問題


儒家和法家站的角度不一樣,所以看問題的結論也會有所不同。


儒家認為“人性本善”,是從人的天性、自性而言。沒有分別、執著,沒有汙染而言。

  1. 即是儒家經典《三字經》裡面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是小孩子剛出生時,沒有分別心,對任何人事物都是一樣的認知、對待。比如,我們看到有一些小孩子剛出生沒多久,吃了睡、睡了吃,誰抱都讓抱,喂什麼都吃,也不管能不能吃。這就說明小孩子的心是純淨純善的。
  2. 人性本善,也是從自性上說的。禪宗六祖在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說明人的自性是清淨無染的,這個自性是善中之中,可謂至善!


我們再來分析法家認為“人性本惡”這個觀點。

用儒家的觀點來解釋,就是儒家經典《三字經》裡面所說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是說人從出生之後 ,雖然天性相近,但是受到各自家庭薰染不同,所以習氣就發生了變化,每個人的習性上就出現了差距。如果不好好的教導,那“善”的天性就會遷移了。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儒家認為人性本善是正確的,法家認為人性本惡也是正確的。

只是因為儒家和法家所站的立場和角度不同,造成觀點不一致,其實二者不具備可比較性,我們要辯證的來看待這個命題。


以哲學辯證的思維來看待問題,可以用蘇東坡的哲理詩《題西林壁》得到證明: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書香居


要說對,也對;要說錯,也錯。

我個人覺得,人心本純(不分善惡)。人性的善惡在於後天的生活環境和家庭教育的影響。

一個生於書香門第的家的人,人的本性就普遍較好。當然也有一些受生活環境影響變壞的。

但一個生於強盜家的人,雖然也有可能受後天環境和人的影響變好,但一開始普遍就比較性惡。

儒家提倡人性本善,原本是勸人向善。而法家說人性本惡,是為了維護法統的重要性。沒有一定的說誰對誰錯。中國幾千年來,表面上說我們的朝廷都是推行的儒家思想治國。但本質上來說,任何一個朝代都是實行的“內法而外儒”的治國方針。基本是現在的社會也一樣。

表面上我們是法制國家,但本質上,我們還是人治社會。

不論那種文化,不論那種學說,適合才是第一。

人善也好,人惡也罷,只要律法公正。執法光明正大,善惡之分就不是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