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战功赫赫为什么被解职?

白杨树下谈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不识时务呗。

德国高级军官多传承普鲁士军人传统,忠诚、勇敢、缜密、严肃,极端重视荣誉。

然而,他们也有自己的缺点,就是固执、不懂军事以外的其他东西。

对于曼施坦因来说,希特勒其实是有知遇之恩。

在希特勒赏识曼施坦因,采纳他的突破阿登山区的方案之前,后者只是第38军的军长而已。

在希特勒的重用下,曼施坦因成为南方集团军司令官。这是德国陆军军官最高的职务之一了。

实际上,突破阿登山区的计划绝非曼施坦因一个人的功劳,有很多人也参与其中。

比如著名的隆美尔,同曼施坦因商量很久,帮助制定了计划。

因为当年隆美尔在一战期间长期与阿登山区作战,对这里地形了如指掌。

隆美尔认为坦克完全可以在阿登山区突破,曼施坦因才确定了这个镰刀闪击计划。


然而,曼施坦却同其他的将军一样,认为打仗是军人的事情,最高统帅只需要把握军事、政治、外交的大体战略,军事上的事情应该完全交给德国参谋本部负责。

尤其是具体的战役部署、执行,应该由将军们自行指挥,不允许任何非军人干涉。

这样一来,曼施坦因想和希特勒相处好几乎不可能。

具体战略上,曼施坦因强调德军应该主动放弃占领的苏联领土,大幅度后撤,引诱苏军追击以后,再像哈尔科夫反击战一样果断反击,采用两翼合围方式,歼灭苏军的主力,反败为胜。

但希特勒认为,德军已经面临两线作战,没有实力做这种模式的防御,只能以阵地减少,尽量消耗苏军实力,进行静态防御。

曼施坦因认为静态防御不存在胜利的可能,是自己作死。

为此,两人经常争吵,这是根本上的分歧。

最终,曼施坦因主张希特勒应该要放弃对军队的指挥并且交由战争的专业人士管理,首先是建立东线战场总司令一职(希特勒会反对也并非没有理由。因为当时东战场上,唯二有资格的人选是曼施坦因和伦德施泰特)。但是希特勒多次拒绝了这个想法,他担心这会削弱他在德国拥有的权力。

双方多次争吵以后,希特勒于1944年3月31日决定解除冯·曼施坦因的指挥权。1944年4月2日希特勒任命瓦尔特·莫德尔替冯·曼施坦因为南方集团军总司令。

当然,希特勒承认曼施坦因的贡献,授予他橡叶带剑骑士铁十字勋章,这是德国军队中第3高的荣誉。

曼施坦因由此处于退休和养病状态(他有眼疾)。

有意思的是,虽然对希特勒非常不满,然而试图刺杀希特勒的一伙拉他一起干的时候,他仍然说:他是元首,而我是一个军人。每个军人都宣誓效忠元首,我也不例外。

他在1945年8月23日向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投降和被英国军队逮捕。

1949年8月作为战犯被审判判处18年监禁,1952年由于健康原因而提前释放。

曼施坦因是个职业军人,绝对不会做哪些让别人孩子去送死的勾当。

他一共有3个孩子,2个儿子1个女儿。

其中长子吉罗生于1922年12月31日,1942年10月29日战死于东线的北方战场,年仅20岁。


萨沙


1943年,朱可夫在库尔斯克突出部战役中,依托大纵深防御战术,成功的阻止了德军试图抄其后路,并全歼其主力的企图。虽然损失惨重,但在战略上赢得了主动权,德军再也不力发动有效的攻势了。

“堡垒”计划被迫停止,双方又回到了一年前的态势。让曼施坦因担忧的是,苏联强大的战争潜力,可以及时弥补损失的兵力和武器装备。而远离大后方的德军补给愈发困难,尤其是大量的老兵、中下级军官阵亡,战斗力已大不如以前了。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希特勒的瞎指挥。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并没有因为兵力和装备的不足而惊慌失措,他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指挥上少犯错误。然而,在整体形势处于被动的情况下,让他可回旋的空间并不大,只能见招拆招。但希特勒的瞎指挥却让他头疼不已。

首先,自认为是军事天才的希特勒,凭着意气用事,随意变更计划,改变攻击路线,常常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起初,德军实力强,齐装满员的,他的瞎折腾倒还有些效果,但现在德军明显处于劣势,再任由他胡来,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最基本的军事素养是要根据客观实际对待问题,实力强时如何打,实力弱时如何打,冷静分析双方的优势所在,制定可行的行动方案。而这位“天才”却习惯于想当然的处理问题,更不会听将领们的建议。

更让他无法忍受的是,“堡垒”计划失败后,苏军似乎并不满足短暂的胜利,反而在多个方向上展开反攻。从整个态势上,对其南方集团军群有围歼的动向,他要做的就是避免防线被对手大范围突破,从而形成被分割包围的局面。

但是,这位“天才”不顾防线稳定,命令南方集团军群进行反突击,这样的做法无疑是羊入虎口,以卵击石。为此,他制定了一个先稳定防线,再择机反攻的计划,但遭到了拒绝。作为一名军事主官常常受制于人,换做谁都会愤怒的。

终于,俩人的战略分歧公开化了。

在曼施泰因看来,苏方的战略进攻即将开始,实力不济的德军应该收缩防线,加强防御纵深。于是,他一方面要求将重心放在南方,一方面又要求赋予他灵活自主的指挥权,确保自己的战术决心顺利进行,但“军事天才”岂肯轻易放手。

当内行遇到外行领导时,往往在恼怒之极的情况下以辞职表达不满。曼施泰因也不例外,他声称如果再继续干预部队的指挥,他将辞去司令一职。这一招果然奏效,他也终于以少胜多,全歼进攻其左翼的苏军,将防线稳定了下来。

但是,进攻势头强劲的苏军显然不愿给对方任何喘息的机会,主力前锋已达哈尔科夫城下。准备放弃时,“天才”又一次干预,要求死守该城。没办法,“官大一级压死人”,他试图扭转战局,但苦守20多天后被迫撤退。

这一次,南方集团军群遭到了重创,许多师级单位被打残,好一点的部队也损失了50%。“军事天才”也看着过意不去了,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他们补充了10个师的兵力。可意外的是,他们的防线也增加了100多公里。

哭笑不得的曼施坦因,彻底爆发了。他再次“叫板”,这么漫长的防线以现有的兵力根本无法防守,要么多派兵,要么允许他的集团军群后撤,缩短防线。此时的希特勒也没有多少底气,他一边强调德军面前的优势,一边允许他择机行动。

久违的行动自由权,此时也无力组织反攻了。唯一能做的就是撤退,他要利用这仅有的权利保住部队的实力,歼灭苏军已经退居第二位了。德军不断的撤退,也彻底地激怒了希特勒,他对曼施坦因的做法越来越不耐烦起来。

终于,在一次总部会议上,两人彻底爆发了公开的争论。他们围绕着撤与不撤争论不休,当其提到指挥权的时候,希特勒咆哮道:“将帅们连我的命令都不听,你指望他们会服从你吗?”

“我的命令都得到了认真执行”。这句话,顿时让其无语,他此刻在想的是,尽快拿掉这个不听话的人。说白了就是,宁可用听话的庸才,也不用有脾气有个性的将才。

但是要找一个合适的理由。

随着苏军大纵深攻击战术的成熟,对反攻更加得心应手,无力反抗的曼施坦因只得下命令不停的撤退。在撤退中,德军被大量的围歼,接连的败仗,“军事天才”非但不检讨自己,却认为这是撤换他的最好理由。

1944年3月30日下午,他被召回国。希特勒亲自接见了他,表彰他过去的一年的战功,并授予勋章,但随后就撤销他的职务,理由是部队撤退之际,需要一个善于打防御战的将领。

他虽然对突然的撤职感到愤怒,但也无可奈何。这一走,就再也没有重返战场,他的离职在军界造成了极大的震动,尤其是南方集团军群的军官们,纷纷提交辞呈,要求一起调离,曼施坦因时代结束了。

难得清闲的曼施坦因,在家养养病,放松放松。从此,不再过问军事,甚至战局危机的时候,他也拒绝出山。说实话,他喜欢战争,但更喜欢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拒绝出山,更多的是对蠢材般的瞎指挥的不屑和反对。

反观两人的矛盾和分歧,军事上的失利是其被解职的重要原因,但根本还是在于争夺东线指挥权,一个从战术角度去理解指挥权的作用,另一个却从战略上去把握全局的发展,只是后者太过于想当然和自命不凡。

当曼施坦因提出,由一位将领来负责东线的指挥时,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是东线陆军总司令最合适的人选。但这立刻引起希特勒的警觉,这分明是要为自己争取更大的权利,说的难听点就是抢班夺权啊,这是希特勒最不能忍受的事情。

看来,德国发动二战必定是失败,因为其内部关系紧张,君臣的互不信任就已经注定了将来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大家认为如何?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曼施坦因》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白杨树下谈历史


家庭经济问题多半是夫妻吵架的重点,将帅矛盾最容易激化的则一定是战场形势的恶劣。并且曼施坦因在任内确曾以辞职相挟,这是哪个领导都反感的事,也不能全怪小胡子。我们不妨回顾下曼施坦因被解职的导火索与丢官细节:1944年3月24日,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坦因急电总参谋部,要求批准他手下的胡贝第1装甲集团军立即突围,以免遭朱可夫围歼。晚上7点半,曼施坦因等来了希特勒副官施蒙特的电文:元首命令你,3月25日到伯格霍夫向他汇报情况。




南方集团军群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的1943年2月重建的,前“顿河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坦因出任该集团军群第三任总司令(龙德施泰特、赖歇瑙)。由于第6集团军的覆灭,德军在南方和西南战场上的兵力已处绝对劣势,就算曼施坦因期间取得了哈尔科夫反击战的有限胜利,但整体军事形势还是四个字:“且战且退”,这个没办法,实力使然。

在此后一年多的作战中,曼施坦因和希特勒之间的矛盾日剧,主要体现在战略方针和战术思想上。曼施坦因坚持主张“机动防御”,就是利用空间和时间不断重创苏军有生力量,但绝不死守硬拼,因此期间放弃的占领区也较多。而希特勒强烈要求“静态防御”,他的名言是“德国士兵进攻到哪里,就要守住哪里”,所以南方集团军群的每次撤退,俩人都得干上一架。



我们当然都支持曼施坦因的战法,中国都有“存人失地,人地两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军事理论嘛。德军虽然一路撤退,但苏军始终不能对其形成大规模围歼战,很多时候都是击溃而已,自身伤亡也是不轻。按老曼的想法,随着战线的一点点缩短,当德军能够聚集足够的预备队时,就可以发动局部反击,就这一层说,曼施坦因的考量没有错。

当然,希特勒也有自己的考虑,1941年冬天他曾经严令德军各部不得撤退,从而使莫斯科方向上的大批德军,避免了在冰天雪地里出现大崩溃的局面。1943年以后他也认为如此,即过多的撤退行动会影响部队的士气,早晚引发雪崩式的大溃败。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可问题是,希特勒才是老大,丫是最高统帅兼陆军总司令,是大腿。



回头接着说,接到命令的曼施坦因于第二天下午飞回德国,他首先汇报了第1装甲集团军的困境,要求说要么希特勒能增兵解困,要么就允许他命令部队突围,总之二选一。希特勒表示无论是从法国还是从匈牙利都调不出来援兵,也不同意胡贝上将突围:“第1装甲集团军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肃清后方,坚守在原地”!

曼施坦因知道,再扯皮下去,胡贝和他的22个师的20多万官兵,就将遭到灭顶之灾,于是针锋相对据理力争,吵将起来的结果就是,希特勒忍无可忍了:“您还想战斗?事实是,您退的越来越远”!他开始大发雷霆,指责陆军元帅不停地为焦点地区要援兵、耗尽了德军的预备队、并且不断回避作战等等,总之唾沫星子横飞让曼施坦因非常狼狈,多少有点挂不住脸了。



当希特勒宣布下午不再讨论时便离开了客厅,而曼施坦因则气呼呼走进旁边的小房间,对首席军事副官施蒙特说道:“请转告元首,如果他觉得无法同意我的看法,他应该委派其他人来接掌集团军群”,然后扬长而去。这个表态解读起来,曼施坦因有负气的成分,也有心力交萃的无奈,但是事后在希特勒看来,也确实有“逼宫”的意思,因为俩人之后再没有心平气和的交流。

第二天上午希特勒突然转变了态度,召见曼施坦因,不但同意第1装甲集团军立刻突围,同时还承诺从法国调来党卫第2装甲军、从匈牙利抽调两个步兵师以增援南方集团军群,曼施坦因很意外,还以为自己赢得了这场争论,于是没多想就去发布命令了。而实际上他被骗了,希特勒改变态度的背后,就是已经决心换马了,无非再让曼施坦因从容打完最后一仗罢了。



1943年3月30日,第1装甲集团军已经开始突围并且进展顺利,就在这一天希特勒再次召见曼施坦因,当面授予了他骑士铁十字勋章的双剑饰,然后冷冷地说:“我已经决定解除您的职务,并委派别人来统率集团军群”,大约是担心比较尴尬,他又补充解释说:“东线大规模作战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我需要的是一个能死守的人”。

于是莫德尔取代了曼施坦因,南方集团军群也更名为“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老曼的二战军事生涯戛然而止。后世也有议论,比如说曼施坦因想要东线全部指挥权、戈林和希姆莱进谗言等等,或多或少是些原因,但最关键的,还是两条:希特勒认为东线战场不再需要曼施坦因这样的战略家,而需要死打硬拼的防御专家,所以解职老曼不影响战争局势,另外就是,吵烦了受不了他了,某种意义上,希特勒在优秀的国防军将领面前,其实有点自卑感。

因为同时被解职的还有克莱斯特元帅,他同样被“擅长防御”的舍尔纳元帅所取代,A集团军群更名为“南乌克兰集团军群”。


度度狼gg


曼施坦因是二战时期德国著名的将领之一,被后世的军事学家都尊称为德国三大名将之首。若不是因为他过人的军事天赋以及警觉性,德国也不会在二战前期占据有利地位。

曼施坦因在一战时只是一个普通的参谋,后来他抓住机会,在战役中表现优秀,成功上任少校。之后更是平步青云,等到二战开始时他已经当上了中将。曼施坦因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对波兰还有法国的袭击,都使用了闪电战的精髓,快速出动,趁其不备发动攻击,毫无抵抗力的波兰与法国就这样沦陷了。此后他的名字也被许多人忌惮。

但是他在对于苏联的进攻上遇到了强有力的拦路石,苏联可不是什么软柿子随便就能击溃。德国与苏联的战争一直持续了3年,双方你来我往,各不相让。在前期德军占据优势,差点就冲进了列宁格勒,被苏联军队誓死顽强抵抗住了。苏联都以打败德国为首要目标,但是对于曼施坦因来说,他却时常受制于人,对于战争的决策常常被希特勒给否定,这让他如鲠在喉。

1943年“堡垒”计划的失败预示着德国已经开始衰退了。此时情况十分严重,德军的军官还有士兵人数在递减,无法得到补充,且后方的资源也不能及时送达,情况有些严峻起来。曼施坦因本来对这些都不太在意,他认为只要战术合适,苏联将顷刻间覆没,但他忘了他还有个上级。

元首此人颇有些自命不凡,事实也确实如此,政治才能优异的他才能带领德国重新站了起来,而在军事这块上就有些差强人意了。元首对于打仗,喜欢突然而至的灵感,也就是瞎指挥,不会思考下一步和备用方案,想起一出是一出。而曼施坦因和元首两人在后期对待德国的态度上截然不同,可以说是完全相反。

他想稳定防线再寻求进攻机会,元首就要求突然袭击;他想突击防止受制于人,而元首要求死守,不能被全歼。这样的分歧在后期让曼施坦因十分疲劳,在战事上已经焦头烂额,同时还得每天同元首争吵。事实证明,后期苏联确实勇猛,很快就打的德军节节败退,在撤退的路程中德军被苏联歼灭了不少人数,面对如此大的伤亡,元首终于决定,撤掉了曼施坦因的职位。

当得知自己被撤职后,曼施坦因感觉到的是久违的轻松,他很快就下放一切权利,回到了家中过上了养老生活。而随着他的撤职,德军中还有多位将领都一起辞职走人了,这让德军更加雪上加霜。最后,德军惨败,二战结束。

元首是个不能容忍别人忤逆自己的人,尤其还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这也是为什么曼施坦因会被撤职,只能说天才都是桀骜不驯的,不会选择相信他人,能够信任的只有自己。但是可惜自己的想法不靠谱,导致了一切的结束。

在德军山穷水尽的时候有人请求曼施坦因的出山,被他拒绝了,他应该也看出此时的德国日薄西山,早已无力回天了吧。


无根树花正孤


曼斯坦因被希特勒解职,是因为曼斯坦因不满希特勒的胡乱指挥,多次顶撞希特勒。曼斯坦因是二战时期最优秀的军事家之一,他的指挥艺术高超,在苏德战场上多次以少胜多,将德国军队从溃败的边缘上解救回来。曼斯坦因擅长指挥大军团作战,他经常能够预测敌人的具体动机,并且在对手出错的时候果断发起攻击。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在人数和装备上都远逊于苏联军队。然而在曼施坦因高超的指挥艺术下,德军反而在战场上掌握了很长时间的主动权,甚至在败退的过程中,德军还能找到机会围歼贪功冒进的苏联军团。



如果按照曼斯坦因的指挥方式来作战的话,那么在苏德战场上的德军还有一线生机。然而曼斯坦因的作战计划却常常受到希特勒的制约,希特勒自以为自己参加过一战,有过一定的战场经历。希特勒骄傲的认为自己也能够指挥军队作战,实际上希特勒的那些微不足道的战场经验,充其量只能指挥几十个人或者数百人的小规模战斗,根本就不具备指挥大军团作战的能力。


但是希特勒这个人十分的自负,他曾经自豪的说:我没有上过一天军校,但是我打下了大半个欧洲。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希特勒要求第六集团军坚守,最终导致了保卢斯被俘,第六集团军被围歼,苏德战场上的主动权被苏联军队的夺取。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曼斯坦因发起了哈尔科夫反击战,重新获得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在库尔斯克大决战时期,希特勒一再推迟进攻计划,并且在战争的关键时刻调走了大量装甲力量,直接导致了库尔斯克会战的失败。


库尔斯克会战之后,曼施坦因再也无法忍受希特勒愚蠢式的指挥,他多次要求希特勒不要再干涉军事上的行动。曼斯坦因认为战争就是职业军人来打的,希特勒只是一个政治家,不适合去参与战争。曼斯坦因的想法并没有错,只是自负的希特勒并不认为曼斯坦因的说法是正确的。希特勒认为曼斯坦因这是想要让自己交出权力,为此希特勒逐渐的怀疑曼斯坦因,开始物色替代曼施坦因的人选。

希特勒就像是一个公司里面愚昧的领导,曼斯坦因则是一个耿直的员工。曼施坦因是为了德国能打赢战争,而希特勒则是想要自己拥有绝对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最终将曼斯坦因解职,换上了听话的莫德尔。希特勒的这一决定大大削弱了德军在苏德战场的竞争力,导致了德军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节节败退。在曼斯坦因被解职一年后,盟军攻破了柏林,希特勒自杀身亡,纳粹德国就此覆灭。


军武小咖


就事论事,曼施坦因战功赫赫是不假,作为一个职业军人,作到他这层面上,已经有权利在战略层面上与希特勒争执并坚持自己的意见,但他是个纯粹的军人,他坚持的是以纯粹军事观点为主的战略意见,跟希特勒要考虑更多综合因素的政治观点为主的战略意见,会产生分歧是无法避免的事情,这里不能简单的说希特勒过于自大或外行指挥内行,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曼施坦因就不对,可是战争就是政治的延伸,也只是政治里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反过来由战争绑架政治,那才是真正的不幸。希特勒才是德国最高统帅,他要考虑的是什么?


曼施坦因要足够的兵力,要充分的后勤保障,还要高层不干扰他的指挥,当然也不能说他的要求不合理,不过当时东线的德军,要还有充足的兵力和充分的后勤保障,换谁指挥打不赢?德国难道没有到有条件要上,没条件也要上的时候吗?很多时候,看似合理的要求,确实是没办法保障的,拿到我们国家来说曼施坦因这种合理要求之下,我们的军队根本就没有必要建立了,因为几十年连人手一枪的基本保障都从来没有能做到过,可是能因为这样就不打仗?不用战斗?所以希特勒最后选择东线换帅,这个因素影响很大:就是到这个时候,曼施坦因还没有觉悟到德国已经退无可退,还在用纯军事的眼光看待东线军队的进退。这时候德军撤退一点,毫无疑问可以更从容的组织纵深防御,收缩兵力也可以使防线更具韧性,可是德国和苏联不是在过家家,是你死我活,不是说德军退回去一点守住了战争就结束了,而是必需要彻底把苏联打翻打死,打不翻苏联就是德国自己要被打翻打死!曼施坦因反映的前线情况就是我军已经做不到干翻苏联了,听我的,我可以后撤一点,好好防守。

希特勒反映的是你特么干不翻苏联就滚蛋,干不翻苏联就是德国得去死,防守得再好有什么用?死的是不是有尊严一点意义都没有!希特勒在就任德国总理和元首这一阶段,在国内最大的政治博弈就是与军官团之间的互相妥协,这种妥协最大的好处就是在顺风顺水的时候,双方合作亲密无间,取得了欧洲战场的巨大胜利,不利之处就是遇到困难时,老资格的军官团们总是试图从纯军事观点上坚持原则,来摆脱希特勒的指挥或者自己肩头的担子,希特勒也早有意识的在军队里扶持非容克军事贵族出身的军官,当东线到了最严峻的时刻,纯军事观点当然是当战则战,当退则退,可是前面也说了。
从希特勒的角度出发,德国只有胜利和死亡两种选择,老的军官团成员没这个觉悟,还坚持当战则战,当退则退,那么无论曼施坦因还是古德里安,都只能撤换下来,没有高级战略人才辅助,那么也只有希特勒自己亲自动手,指挥着一帮原本军、师一级的肯服从他的军官,按照他不胜则死的战略原则去进行战斗,嗯,最后希特勒依旧败亡,说明他这一套事实是错的,可是请问,当时他不这么做,东线不撤换曼施坦因,而是完全放权给他,结果可以更好吗?!


李三万的三万里


因为他和希特勒互不喜欢,他和最高统帅部的许多高级将领互不喜欢。曼施坦因曾经不止一次对家人和密友说过,他对元首和围绕在他身边的决策者,十分失望,他们既不懂现代军事,也缺乏战略眼光,对战术更是一窍不通。

出身于普鲁士一个真正的军事贵族家庭的曼施坦因,对希特勒、戈林、希姆莱等靠政治手段起家的权贵,天生缺乏亲近感,是很正常的。曼施坦因的父系和母系双边直系亲属中,有十数人担任过普鲁士军队的将军。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他的伯父兴登堡,不但是大元帅,还担任过德国总统。

10多岁就入伍的曼斯坦因,在军队中度过了几乎全部生涯。二战开始前,他任南方集团军司令龙德施泰特的参谋长,闪击波兰的计划,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制订的,虽然私底下,他并不主张拿波兰开打,他认为这是没有战略眼光的行为。

虽然苏德之间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但曼施坦因知道,德苏之间必有一战。在德国没有完全准备好之前,即没有彻底拿下英国、解决欧洲西部、南部的问题之前,不宜对波开战,因为这样会导致德国两面作战。德国和苏联之间,那时还需要缓冲区。

但他还是制订出了优秀的计划。波兰战役大胜后,曼施坦因又参与了进攻法国的计划。起初,最高统帅部准备启用一战时的“施里芬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避开进攻法国必须面对的四大要塞,其中两大堡垒在比利时,从荷兰进入法国围攻巴黎。

曼施坦因不同意这一计划,称新一代的德国军人居然不能产生新的更为先进的计划,真是德国军队的悲哀。他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计划,即集中强大的装甲部队,插入阿登森林地区,包围和割断英法联军,快速拿下法国。

最高统帅部否决了他的意见, 他却据理力争,不惜上书希特勒。加上此时,由于运载“施里芬计划”的飞机失事泄密,而希特勒在听取了曼施坦因的陈述后十分喜欢他的想法,所以最终采纳了他的方案。闪击法国,再获成功。

曼施坦因调到东线作战后,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包括克里米亚战役、塞瓦斯波托尔战役、哈尔科夫大反击战等等。他还差点成功解救被苏联人围困的德国第6集团军,几乎就快攻下列宁格勒了。可以说,东线德军最大的胜利,或多或少都与曼施坦因有关。

希特勒虽然重用曼施坦因,并在2年后晋升他为元帅,但是并不喜欢他。出生贵族家庭的曼施坦因,与出生贫民青年时代曾经穷途潦倒的希特勒,天生缺少眼缘。虽然曼斯坦因战功累累,但他的作派,他的计划、决定、要求,往往并不是希特勒所希望的。

而且曼施坦因喜欢和希特勒争辩,总是强调元首不应该干预和限制前线将军的指挥,这同样是希特勒极其不喜欢的。库尔斯克会战失利,希特勒归咎于曼施坦因,让他出来背锅。1944年3月30日,希特勒撤掉了曼斯坦因南方集团军司令的职位,并将他一撸到底。

曼斯坦因从此被雪藏,没再担任公职。1945年8月,曼施坦因安排好家人后,主动向蒙哥马利元帅投降。纽伦堡审判中,他被判战争罪监禁18年。1953年,他因病提前出狱。随后,曼施坦因成为西德国防军的顾问。曼施坦因于1973年病逝,活了86岁。


世界真的很大


对于希特勒来说,将那些拥有大量战功的高级将领解职实在是太频繁的事了,曼施坦因和克莱斯特可以说国防军最后两位具有战略头脑的参谋军官了,此后希特勒任命的各集团军群司令都是临时提拔上来的战术军团,他们在战争初期大多担任师长、军长一职,由于出色的战术指挥能力而得到晋升,但是他们对于战略上基本都没啥建树或者由于年轻而不敢妄言,都坚决的执行希特勒的命令,也正是因为他们对希特勒绝对的服从才得以能迅速晋升。像曼施坦因这样的战略大家,是不可能长久的和希特勒相处下去的,两人在战略上的矛盾几乎不可调和!



曼施坦因这个人是个典型的国防军参谋军官,平时彬彬有礼,非常随和,但是对任何事物都有些独到的见解,并敢于坚持到底。对于正确的选择他绝不会进行任何的妥协,甚至不惜以辞职逼迫上级就范,在德军向第聂伯河的撤退问题上,曼施坦因便向希特勒施加了强大的压力,要么给他充足的预备队,要么同意他撤退,关于希特勒的坚守命令曼施坦因明确表示无法执行,也不会执行,最终几乎是逼得希特勒同意了撤退的请求。这种策略可以凑效一两次,可是时间长了就不行了,希特勒作为德国领袖显然是不能容忍这种违抗上级的行为的,他并不喜欢被人强迫,这将让他处于被动的地位。

从军事角度来看,曼施坦因在出任顿河集团军群(后改称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后,确实表现出非凡的指挥才能,虽然没能解救出第6 集团军,但是却阻止了南翼的一场大灾难,甚至重创了苏军装甲部队,在绝境中取得了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实属不易。这也是为何希特勒在此后一年的时间里对曼施坦因以极大的信任,并给予其高度的作战自由权,希特勒很少干预曼施坦因的具体战术部署,在战略问题上也非常注重倾听曼施坦因的意见。可以说在1943 年曼施坦因是希特勒最重视的集团军群司令,甚至连总参谋长蔡茨勒也经常就战略问题和曼施坦因进行磋商。



但是希特勒的信任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曼施坦因可以重复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辉煌,扭转东线的不利态势,希特勒允许曼施坦因使用他的机动作战理念,也尽可能的满足其在兵力上要求,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南翼德军战线还是在不停的向西移动,不仅丢掉了顿涅茨地区,连乌克兰也丢了,罗马尼亚开始面临苏军直接入侵的威胁。希特勒认为曼施坦因辜负了他的期望,曼施坦因所主张的机动作战并没能给德军带来胜利,所以希特勒决心改变东线的作战模式,放弃机动作战,全线实施顽强的防御,大范围的机动作战将不再实施,所以希特勒认为曼施坦因这位机动作战的天才也就没有了作用,他更需要的是一位听话的、擅长防御的战术指挥官。



此外,曼施坦因就东线德军的指挥权问题让希特勒心生芥蒂,对曼施坦因充满了敌意,认为曼施坦因大谈东线指挥权问题是想夺取东线德军的指挥权,架空希特勒这个陆军总司令,说的不好听点就是篡权,这对于希特勒这种独裁者来说是不可触犯的大忌,这完全是对领袖能力的质疑和否定。尽管曼施坦因并没有夺权的意思。完全是出于改善东线局势的考虑,但是希特勒难免不会过于紧张,毕竟曼施坦因在东线德军中威望甚高,被一致认为是陆军总司令最佳的人选,希特勒自然对曼施坦因倍加警惕,两人关系也越来越冷淡,希特勒解职曼施坦因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他绝不会重用那些不受他控制的将领。


战略论


表面上曼施坦因与希特勒在战争策略上有分歧,随着分歧的增大希特勒解除了他的职务。我认为从本质上看原因是:一个军事将领在军事领域的见解与国家利益冲突的时候不得已的结局。这与廉颇的解职情况有类似的地方。赵王难道不知道廉颇的“不出战”策略是正确的吗!我认为是知道的。但没办法,熬不下去了,还存在着万一的侥幸心理。希特勒与赵王的心里是一样的。所以……


蛀虫吃木偶然成字


莫德尔的方式更适合当时东线的战局。一山不容二虎,虽然曼帅很牛,但德国已经没有适合他的位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