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江:“清、保、改、美” 打造全国村庄清洁“碧江样板”


碧江:“清、保、改、美” 打造全国村庄清洁“碧江样板”

近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对北京市门头沟区等106个措施有力、成效突出、群众满意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予以通报表扬。此次表彰贵州省仅有3个,碧江区榜上有名,是铜仁市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区(县)。

碧江:“清、保、改、美” 打造全国村庄清洁“碧江样板”

近年来,碧江区以“全民动手、清洁家园”活动为抓手,全面动员,全民参与,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做到了全区主次干道两侧干净卫生,各乡(镇、街道)整体环境较好,农村垃圾清运及时,公共区域环境卫生整洁有序,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碧江:“清、保、改、美” 打造全国村庄清洁“碧江样板”

在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中,碧江区川硐街道板栗园村按照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的环保理念,实施村庄内外硬化、绿化、净化工程,创新开展“环保银行”试点工作,建立垃圾兑换商品激励机制,实施污水处理整治项目,实现了垃圾收运集中处理和循环利用,有效提升了村庄清洁水平。

碧江:“清、保、改、美” 打造全国村庄清洁“碧江样板”

“自脱贫攻坚以来,村里的水、电、路、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全部完善,设置了3个环保银行,村民把垃圾进行分类,可以到环保银行兑换日常生活用品,每一个村民都参与到了这项工作,现在村里的环境、卫生都得到了改善。”川硐街道板栗园村村主任万加周说。

如今,走进板栗园村,硬化的水泥公路穿村而过,昔日沉睡的小山村,已焕发出强劲的发展活力,青山如屏,绿水如带,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我们这里依山傍水,空气和卫生环境都非常好。”川硐街道板栗园村村民李晓莉说。

碧江区桐木坪乡,以打造生态绿色侗乡为抓手,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体制,把工作任务细化到路段、河流、重点部位,落实到班组、人头。如今在桐木坪乡,保护环境卫生已成为村民的一种自觉。


碧江:“清、保、改、美” 打造全国村庄清洁“碧江样板”

“我们用宣传标语和村规民约来约束群众,让他们自己打扫房前屋后卫生,同时乡里聘请了98名保洁员,对公共区域卫生进行打扫,有3支队伍和3台车对垃圾进行及时清运。”桐木坪乡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站负责人姜博文介绍。

目前,桐木坪乡按照“户受益、村自筹、乡补贴”的原则,采取“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的方法,以户为单位共发放垃圾桶2000余个,以村为单位共发放垃圾分类箱260个,各村配备了“爱卫员”进行保洁,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先后10余次组织开展“全民宣传日”、“全民动手日”、“爱国卫生月”、“河流卫生整治月”等群众性创卫活动, 同时还获得了“省级生态乡”、“省级卫生乡镇”、 “2017-2019年度全国卫生乡”等荣誉。

目前,碧江区实现了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有效解决了村寨垃圾在收集、中转和运输过程中的脏、臭、遗洒等问题,有效提升了村寨环境卫生水平。


碧江:“清、保、改、美” 打造全国村庄清洁“碧江样板”

“全区城乡垃圾转运系统建设项目共投入资金2.7亿元,新增1056个智能垃圾收集点,17座垃圾转运站,62辆垃圾清运车,配置93000余个分列式塑料垃圾桶,4135个果皮箱,项目覆盖全区13个乡(镇、街道)808个自然村寨,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收运模式,将垃圾统一清运至海创垃圾处理场用于焚烧发电,实现了垃圾循环利用及治理全覆盖。”碧江区环卫局局长向宇介绍。

入眼可见的是漂亮的房屋,干净的路面、广场,以及家家户户整洁卫生的院坝,在乡镇集镇和村庄所在地,碧江区也根据人口规模相应建设了不同处理能力的污水处理厂。

碧江:“清、保、改、美” 打造全国村庄清洁“碧江样板”


碧江区坝黄镇污水处理厂是全区最先投入使用的集镇污水处理厂,该项目投资1300余万元,日处理污水能力为1000m³。项目的建成使用,有效解决了坝黄集镇污水排放问题,改善了集镇人居环境,同时也对锦江河水质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2017年以来,碧江区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以及锦江河流域治理等为契机,围绕辖区大江大河及主要支流和美丽乡村建设实际,规划在坝黄、漾头、云场坪等12个乡镇街道新建日处理9225m3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共计420个,项目全部建成后,可解决4万农户约10万余人的生活污水排放问题。

碧江:“清、保、改、美” 打造全国村庄清洁“碧江样板”


“目前,已建成155个,在建101个,力争年底完成任务。通过项目实施,将有效提升锦江河干流、小江、瓦屋河等八条锦江河支流,大梁河、德胜屯河等六条锦江二级支流水质质量,长期保持锦江河水质达到二类、三类断面水质控制。”碧江区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焦杨说。

碧江:“清、保、改、美” 打造全国村庄清洁“碧江样板”

如今,在碧江区坝黄镇的呢哨村、苗哨溪村,漾头镇的九龙村、茶园山村,瓦屋乡的司前村,云场坪镇的路腊村,通过充分挖掘传承本土特色文化,以墙体画为载体,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规范村民言行,形成了“一村一特色、一路一景观、一户一美景”大美碧江格局。


(碧江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廖凯 覃信林 李乐园 陈江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