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化療副作用太大?微創介入灌注術,殲滅腫瘤病灶!

近年來,腫瘤的藥物化療取得了巨大進步,通過化療、或者配合手術後化療,更多的腫瘤達到了治癒或者延長生命。

但是,經常有癌症患者及家屬對腫瘤化療存在一些誤區和誤解,認為“化療毒副作用大,用不好反而加重病情”,拒絕藥物化療。因此很多患者失去了治療機會,甚至貽誤了病情。

大家知道,化療就是使用各種抗腫瘤的化療藥,直接作用於癌細胞,殺傷或者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而發揮作用。幾乎所有的化療藥物在開發研究階段都是將藥物直接作用於培養的癌細胞、或者動物體內的腫瘤,顯示出較好的療效而批准上市的。由於口服及靜脈輸液比較容易做到,所以藥物化療通常是通過靜脈注射或者口服給藥進行治療的。

全身化療副作用太大?微創介入灌注術,殲滅腫瘤病灶!

圖1:血液循環系統,靜脈與動脈給藥對比

如圖所示,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分為肺循環(小循環)和體循環(大循環),可以理解成順時針轉動的鐘表。通常,藥物時通過人體的血液循環到達病變部位,藥物的療效與病變部位的藥物濃度的高低有關。臨床上進行腫瘤化療時,常規靜脈化療一般是從肘靜脈(9點)注射給藥(藍色),藥物經靜脈迴流首先到達右心,通過肺動脈到達肺部毛細血管(12點),然後由肺靜脈回到左心(小循環)。藥物再由左心泵出後通過進入大動脈(3點)達到全身(紅色)以及各個內臟器官(6點),再由內臟毛細血管通過大靜脈,回到靜脈循環(9點)(大循環)。常規靜脈化療,大部分化療藥物首先進入心臟(右)→肺臟→心臟(左)→胃腸、肝腎、骨髓皮膚等全身臟器。最後經臟器動脈進入腫瘤內部發揮作用的,只是一小部分化療藥物,二大部分藥物對全身臟器產生了毒副作用。

實體腫瘤區域的藥物濃度主要取決於局部血流量,器官供血量大,腫瘤血管豐富,則腫瘤區域內化療藥物濃度相對較高,反之則較低;由於同一腫瘤在同一時間內供血流量是相對穩定的,所以在靜脈給藥的情況下要提高腫瘤區域的藥物濃度,只有增加藥物注射量及注射速率。但通常藥物的副作用也與其濃度成正比,所以靜脈給藥難以提高藥物濃度。因此要想提高腫瘤區域內化療藥物的濃度就要加大注射量及注射速率,雖然達到了預期的藥量,但副作用也隨之增加,這也是很多患者因為無法耐受後續化療而不得不終止化療的根本原因之一。這也是藥物的臨床療效不如實驗效果好、毒副反應較大的原因之一。這也引起了人對化療的誤解、恐懼和不信任。

化療療效除與其自身的藥理作用和腫瘤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有關外,尚與腫瘤區域的化療藥物濃度和化療藥物與腫瘤接觸時間有關,為了提高腫瘤局部有效藥物濃度、最大限度的發揮化療藥物的抗癌作用,降低正常組織內的化療藥物濃度,最大限度降低毒副作用,人們在不斷追求“療效最好、副作用最小”的化療方式,科學家們就行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

上世紀70年代初,歐美學者在動脈造影的基礎上,探索出經動脈灌注化療治療惡性腫瘤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臨床治療效果。最初用單藥進行動脈灌注化療為了減少單藥的副作用,而減量、聯合用藥,以期發揮每種抗癌藥的治療作用,減少每種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例如原發性肝癌和肝臟轉移癌對全身化療收效甚微,而動脈灌注化療卻產生全身化療無法達到的療效。動脈灌注化療屬於介入治療,也是對腫瘤給藥途徑的重大突破。研究表明介入動脈化療方式逐漸被認為是優於常規靜脈化療的治療腫瘤的最佳方式之一。

我們腫瘤多學科綜合診療團隊,倡導經動脈介入灌注化療藥物新技術的應用。為更好普及這一醫學常識,將動脈化療與靜脈化療對比的優勢,以一個簡單明瞭的示意圖的形式直觀、方便地展現給大家,很能說明問題。

全身化療副作用太大?微創介入灌注術,殲滅腫瘤病灶!

圖2:介入動脈灌注手術

動脈介入灌注化療的研究證明,介入動脈灌注化療的療效優於常規靜脈化療。介入動脈化療在數字化的影像透視的引導下,從大動脈(一般是大腿根部的股動脈,這裡動脈最粗、搏動最明顯,很容易穿刺進入),將一根很細很軟的導管,在導絲的指引下,通過供應病灶所在的靶器官的營養動脈,直接插入到腫瘤內部,將高濃度的化療藥物,輸注到腫瘤內或發生腫瘤的器官,不僅提高了腫瘤區域內化療藥物的濃度,通過淋巴引流順勢殺滅轉移部位的癌細胞,而且還避免了靜脈要先流經全身才有極少量藥物進入腫瘤的弊端。

研究表明,經動脈介入化療給藥僅使用靜脈化療的50%的藥量,腫瘤區域內的化療藥物濃度就能夠比常規靜脈給藥要高若干倍,而正常器官的藥物作用微乎其微,副作用非常低,患者更容易接受。一些情況下,還可以採用皮下埋置式化療泵,建立永久性局部動脈灌注化療通道,可以通過化療泵多次給藥,簡便易行,減輕患者痛苦,也節省費用。

越來越多的腫瘤患者通過介入動脈化療療法成功的抑制住腫瘤發展,甚至術後輔助化療採取介入動脈化療,能顯著減少術後局部復發,達到對原發腫瘤的有效控制。相對於常規化療而言,介入動脈化療使患者從化療受益,並且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基本沒有痛苦,當下,這一研究成果已經得到醫學界的廣泛認可,並向越來越多的腫瘤患者推廣普及。

好了,今天的話題我們就探討到這裡,我是腫瘤科醫師一陳智娟,如果您想了解腫瘤相關的問題,點擊左下方“瞭解更多”立即諮詢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