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影响了植物和种子传播鸟类间的相互作用


人类活动影响了植物和种子传播鸟类间的相互作用

近日,由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UNESP)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小组调查了森林砍伐、栖息地丧失和生境破碎化所引起的景观变化是如何直接导致物种及其生态互作丧失的,相关论文发表在《热带生物学》杂志上。

论文的第一作者Carine Emer说:“在生态学中,我们对物种-生境关系了解甚多,但对物种互作与生境丧失之间的关系却知之甚少,甚至几乎一无所知。此次,我们使用生态网络揭示了种子传播事件对生境丧失和景观破碎化的响应情况。”

研究人员收集了16项关于大西洋雨林生物群落不同斑块中植物-食果动物互作的研究数据,他们根据斑块大小推测了人类干扰程度。研究人员关注于植物和传播种子的鸟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这些动物被认为是森林持续再生的关键。研究结果显示,森林斑块越小,生活在那里的物种数量就越少,能够维持的种间互作也就越少。

其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森林位于圣保罗州南部的Intervales州立公园,其面积达4.2万公顷。它具有最高的物种多样性 (81种食果动物和185种果实植物),植物-种子传播相互作用也最多。而面积最小的斑块只有6公顷,生活在这里的以果实为食的鸟类物种只有28种,果实植物仅6种,因此研究人员只记录到了169次种子传播事件。前者每种鸟类传播了3-4种植物的种子,而后者,每种鸟类只传播了不超过2种。

“最先消失的是体型较大的鸟类,较大种子的传播必须依靠它们。因此,这种损失不仅仅是几个数字,而是对森林再生过程的直接影响。”Emer说,“从中期到长期来看,这些失去了种子传播者的植物通常会从景观中消失,只出现在那些面积更大、保护得更好的区域。破碎化的森林在数量上和功能上都变得更差,栖息在这些斑块中的只是一些传播小种子的小型鸟类。换句话说,大规模传播种子的生态功能丧失,将永远改变森林。”

除了对体型较大的物种,生境破碎化还会对所谓的特定相互作用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某种植物的种子传播者是一种或少数几种鸟类,而另一种植物的果实是很多种鸟类的食物,那么前者的灭绝风险就更高。

Emer说:“大西洋的热带雨林已经缩小到原来面积的12%,而且大部分都是较小的森林碎片。在我们分析的斑块中,种子传播的相互作用差异很大,大多数只发生在一个或两个斑块中。这些相互作用相当于数百万年的进化,因为具有不同进化轨迹的物种目前都在相互影响,而且逐渐只局限于少数地区。总而言之,每一片大西洋雨林都对应着数百万年独特的进化史,保护雨林迫在眉睫。”

编译:灯丝 审稿:阿淼 责编: 张梦

期刊编号:0006-3606

原文链接: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3/fda-haa031320.ph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