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量體溫的疑惑:為什麼我的體溫還不足36℃

特殊時期,測體溫成了“出門族”每天必過的防疫關卡之一。一般來說,絕大部分的體溫監測點使用的都是電子體溫槍,不論是測額溫或是腕溫,只要輕輕一掃,幾秒鐘就會測出體溫。雖然大多數人都沒有發熱,但是,看著溫槍上的示數,很多人陷入了另一重困惑——為什麼我的體溫還不足36℃?這和我們的免疫力有關嗎?


頻繁量體溫的疑惑:為什麼我的體溫還不足36℃

頻繁量體溫的疑惑:為什麼我的體溫還不足36℃

人類確實比一百年前“涼”了

以往,大多數人會認為37℃才是人體正常體溫,但是,近些年,在健康狀態下,不論我們怎麼測體溫,一般也只有36℃+。對此,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一項新研究也指出: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與過去相比,下降了0.4℃,從37℃降到了36.6℃。


頻繁量體溫的疑惑:為什麼我的體溫還不足36℃

為什麼我們的體溫在變低?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從生理層面上來看,現代人與古代人並不相同。

1.人體炎症減少

炎症與體溫變化密切相關,一般來說,炎症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蛋白質和細胞激素,它們會加速人體新陳代謝,提高體溫。然而,隨著醫學進步,人類的慢性感染減少,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人類的平均體溫低了一點。

2.環境溫度更適宜

19世紀時,夏天沒有空調,冬天供暖也不普遍。而現在,大部分人家可以通過空調、暖氣等設備讓室內冬暖夏涼。當人長期處於適宜溫度中時,能量消耗減少,體溫也因此演化至更低。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

這個答案是肯定的。

雖然沒有體溫下降上升後,免疫力隨之下降或上升多少的具體研究,但是,在正常體溫範圍內,的確會出現體溫越高,免疫力越強的現象。這是因為,體溫越高,就會激活人體內更多的免疫細胞,從而能更好地殲滅入侵的病原微生物,維護身體的健康。曾經,也有美國的醫學人士提出:體溫降低1℃的話,免疫能力可能就會下降30%。體溫在35℃時,也是癌細胞繁殖的溫度。


頻繁量體溫的疑惑:為什麼我的體溫還不足36℃

體溫偏低也別怕

現在想想自己35℃、34℃的體溫,您是不是更害怕了呢?其實,先別忙著害怕。您的“低體溫”,可能是體溫槍設置錯了。

目前,大家使用的測溫儀器是紅外額溫計,紅外額溫計都有“體溫”模式和“表面溫度”模式,如果你選成了“表面溫度”模式,那麼很可能測出來就是34℃左右。而且,如果您測量的是額溫,那麼溫度稍低也是正常的。


一般來說,正常體溫根據測試部位的不同,稍有差異。額頭因為長期暴露在外部環境中,所以表面溫度本來就偏低,通常在33℃~34℃左右,並不能準確地反應人體體溫。所以,臨床上常以口腔、腋窩和直腸的溫度來代表體溫。而且,現在也有很多監測點,開始以腕溫代替額溫做初步的發熱篩查。


頻繁量體溫的疑惑:為什麼我的體溫還不足36℃

此外,如果排除測量有誤,確實有一部分人的體溫長期偏低,這屬於生理性,不是病態,它對身體的健康也沒什麼影響。


如何提高體溫?

1.每天泡腳

面對病毒,我們要提高體溫、增強免疫力,需要通過物理方法和行為方法。

比如,每天泡腳洗熱水澡、多喝溫水,特別是大家宅在家裡,無事可以泡泡腳,一天三次不為過。


2.溫柔運動

據科學研究表明,長期的運動對免疫力提高自然是正向作用。但是在進行大強度運動的3~72小時,會處於免疫“空窗期”,比平時更容易遭受病原體感染。所以目前情況下,不提倡開展高心率、高強度的運動,這樣反而會降低抵抗力。


頻繁量體溫的疑惑:為什麼我的體溫還不足36℃

年輕人在家做做平板支撐、俯臥撐,在跑步機上快走;中老年人可打太極、做養生操;女士跳跳有氧操、做瑜伽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3.少吃不減“頓”

近半個月“宅家”生活,不少市民的飲食習慣有變化,一日三餐變兩餐較為常見。其實,我們並不主張一日兩餐,儘量按平時規律,一天至少吃三餐,中餐或晚餐分量適當減少,蛋白質要三餐均衡分配。可適當減少主食、油脂,減少熱量攝入。儘量多吃深色綠葉菜,每天保證1個雞蛋、1袋牛奶。本文部分圖片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