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奇缘》:不是给小朋友看的童话,成年人能看到什么

导语

说到迪士尼自己拍摄的至今为止最成功的动画电影,那一定是《冰雪奇缘》,这部动画电影可以说几乎每个小朋友都看过,豆瓣评分8.4,超过一般的动画电影,主题曲《let it go》传唱至今,当年创下动画电影最高票房神话,成立自己的独立品牌,周边卖了一百多亿美元,更是为迪士尼捧回了一个奥斯卡最佳动画电影奖杯。

《冰雪奇缘》:不是给小朋友看的童话,成年人能看到什么

可以说这部迪士尼的公主电影完全颠覆了迪士尼公主们一直以来的公众形象,公主们不再把爱情放在首位,不再需要王子的拯救,更不会一见钟情就私定终身,真爱也不仅仅只是男女间的爱情。

如果说这部动画对幼儿小朋友的影响是美轮美奂的魔法,那对青少年的影响则更多的表现在自身力量的崛起,女孩子们已经不仅仅只是幻想要做一个公主,她们开始想要展现自己的能力,想要做自己的女王。

《冰雪奇缘》:不是给小朋友看的童话,成年人能看到什么

电影内容其实很简单,姐姐艾莎天生拥有冰雪魔法,小时候和妹妹安娜玩耍时误伤了妹妹后封闭了十三年,然而艾莎在成为女王的加冕典礼时被想要和初见面的王子结婚的妹妹刺激,不幸暴露了自己的魔法后冰冻了整个王国并逃上了北山,妹妹安娜不为艰险的上山找寻姐姐,最后姐妹两的亲情拯救了彼此和国家。

《冰雪奇缘》:不是给小朋友看的童话,成年人能看到什么

抛开故事本身表面所宣扬的姐妹亲情,迪士尼其实在电影中埋下了很多因果关系,是很值得我们成年影迷去深挖的。

原生家庭的差别教育,早早就框死了我们的孩子

《冰雪奇缘》:不是给小朋友看的童话,成年人能看到什么

姐姐艾莎从小性格温顺沉默,行为优雅得体又有礼貌,而妹妹安娜天性活泼好动,缺少耐烦心,沉浸在王子公主的爱情故事中,姐妹花的性格可以说是天差地别,这源于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差别教育。

从姐妹花小时候半夜一起偷偷玩耍可以看出其实无论姐姐和妹妹小时候都是充满童真且调皮的,但是作为长女和王储,艾莎接受的是要成为一国之君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肯定更加严格、全面,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必须理性,在处理问题上要果断有决策,掌握各种知识,礼数教养和皇家礼仪更是贯彻始终。

《冰雪奇缘》:不是给小朋友看的童话,成年人能看到什么

相比姐姐,不需要继承王位的妹妹安娜的童年生活显然轻松很多。

这样的差别教育显然直接影响了姐妹俩的主观性格,艾莎行为举止都透露着不失礼貌的优雅其实更多是源于自我约束的习惯,最后习惯变成了自然。

在本应该无忧无虑的年纪抛弃了自己童真的权利,早早的就给自己的身份和未来做了定性,表面上看是人生的目标,实则是无形的枷锁。

《冰雪奇缘》:不是给小朋友看的童话,成年人能看到什么

和姐姐的“过度培养”做对比的是妹妹安娜的“缺少关注”,父母溺爱使得妹妹异常单纯,和艾莎分离的十三年里又缺少陪伴,自己虽然是个公主却找不到自身价值,所以才会在后来的剧情里因为和第一次见面的帅气王子相谈甚欢感觉找到人生知己就想嫁给人家,可以说人生阅历就是一张白纸,迪士尼也第一次在自家电影里吐槽了这样传统的公主行为。

《冰雪奇缘》:不是给小朋友看的童话,成年人能看到什么

其实在我们自身的生活中,很多家庭都存在“差别教育”的错误方式,幼儿时期的早教到读书时期给孩子报的无数个兴趣班补习班,上学后考试试卷上不尽人意的分数和孩子取得成就后朋友圈的炫耀,家长们总是觉得要对孩子好对孩子负责,实际上可能是自己在报兴趣班时就早早的想好了孩子以后应该读什么专业毕业了要做什么工作,这其实就是变相的“差别教育”。

《冰雪奇缘》:不是给小朋友看的童话,成年人能看到什么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我们并没有拿自家孩子去对比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在孩子没有参与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期望定义孩子的未来,为孩子铺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设定剧本走下去,变相的“差别教育”依然是教育行业一个隐藏存在的问题,学校现在依然用分数和名次来衡量孩子的价值,培训机构打着培养兴趣爱好的旗号赚钱。

《冰雪奇缘》:不是给小朋友看的童话,成年人能看到什么

认真想想,孩子的天性是培养出来的吗?

我有一个朋友父母是企业高管,对她教育尤为严格苛刻,从小就长成了“别人家的孩子”,高考时因为生病休学一学期依然考出一本分数线,我赞扬她的拼搏努力,她却告诉我她必须考一本这是父母的要求,其实听完她的解释我是觉得有些心疼她并且感到有些悲哀的,一个孩子的努力不是因为自己的梦想,而是家长定义的目标和炫耀的资本,到底是惋惜还是成功?

《冰雪奇缘》:不是给小朋友看的童话,成年人能看到什么

后来我的这个朋友毕业后毫无悬念的进入父亲所在的公司,谈的男朋友因为不是父母的期望类型而分手,想换工作却因为父母设定的职业路线而放弃了自己的念头,因为压力大自己私下找心理咨询也没敢告诉父母,她依然是别人家优秀的孩子,但是她过的生活却如同行尸走肉。

《冰雪奇缘》:不是给小朋友看的童话,成年人能看到什么

那到底什么才是好的家庭教育,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父母多扮演一个倾听者和朋友的角色,交流和信息互换,抛开社会对父母和子女的上下关系去尊重孩子的选择,多层次的定义“成功”的标准,为人父母的“期望”则更应该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自我价值的培养,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要为他们设定剧本和教育方式。

隐瞒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冰雪奇缘》:不是给小朋友看的童话,成年人能看到什么

电影中艾莎的魔法误伤妹妹安娜后,他们的父母接受了地精的建议删除了妹妹对姐姐有魔法的记忆,隔绝姐妹俩的来往,还关上了城门隔绝了艾莎和外界的来往,可怜的安娜在不能理解姐姐为什么忽然不理她的情况下还是坚持的敲了十三年的门。在艾莎的魔法暴露在所有人的面前时,如同我们平时隐瞒事情暴露后的无所适从和害怕面对的恐惧,艾莎可以说是慌不择路的逃到了北山。

《冰雪奇缘》:不是给小朋友看的童话,成年人能看到什么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最先想到的和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隐瞒,即使我们都知道隐瞒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也明白疏大于堵的道理,虽然隐瞒可以快速的解决当下的局面,但是后续的爆发就如同决堤的水一样不可收拾。

《冰雪奇缘》:不是给小朋友看的童话,成年人能看到什么

父母教导艾莎的自我隐瞒的方法无形的给艾莎增添了更多的压力,艾莎从一开始就否定自己和自己的魔法,觉得魔法会伤害到别人,不暴露和控制好自己才能不给别人带来恐惧和伤害,其实封闭十三年的生活让艾莎变的自闭和轻微的社恐,这样的艾莎在爆发魔法后,面对外界惊恐和震惊的眼神时第一个想到的是逃避,

一个错误的应对方式变成另一个错误的应对方式,如果按照电影最开始的剧本设定,艾莎还会黑化报复,细想一下,这其实是连锁反应。

《冰雪奇缘》:不是给小朋友看的童话,成年人能看到什么

如果一开始就没有隐瞒,一开始就可以和所有人坦诚自己会魔法的事情,那艾莎的性格会不会不那么懦弱,至少我相信在遇到问题时她不会选择关门或者逃避。

父母的决策有时候真的能潜意识的影响自己孩子的行为和处事能力,艾莎即使作为女王从小接受最优良的教育也依然在处理问题上表现出极端和不足,

隐瞒和逃避从来不是为难别人,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困难的境地。

《冰雪奇缘》:不是给小朋友看的童话,成年人能看到什么

冰雪奇缘真正想要成年人明白的道理

《冰雪奇缘》:不是给小朋友看的童话,成年人能看到什么

电影中的高光时刻,是艾莎逃跑后在北山上唱的那首特别出名的《Let it go》,就像歌词中唱的那样,一开始的隐瞒和逃避让她恐惧和压抑自己,逃跑后的她第一次感觉到了释然和轻松,她可以尽情的玩魔法,甚至还能建冰宫,终于放下别人的成见和自我约束。

《冰雪奇缘》:不是给小朋友看的童话,成年人能看到什么

很多人觉得这里的艾莎是真的放开了也成长了,其实我并不完全赞同,的确有成长,但是这一段更像是极度压抑下爆发出的短暂性放飞自我,因为后来安娜来找艾莎要她解封冰冻的王国时她说自己办不到,并再一次把安娜关在了门外,接着继续陷入无法控制魔法的自我否定中,当然故事的结尾是姐妹俩的真爱之力解除了冰封魔法并拯救了彼此。

《冰雪奇缘》:不是给小朋友看的童话,成年人能看到什么

其实迪士尼不仅仅只想让大家看到表面上的真爱无敌,或者真爱不仅仅只是男女爱情,在最后一刻艾莎才是真的完全放开了,这个从小压抑和轻微自闭的少女其实真正需要的是接受自我,自己的魔法可以是好的,自己是可以坦然面对走出城堡和普通人一样站在阳光下的。

《冰雪奇缘》:不是给小朋友看的童话,成年人能看到什么

结语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然而自己认清自己有时候比别人认清自己更加困难,面对自己的不足更多人的表现如同艾莎一样都是隐瞒、排斥、逃避,在人群中小心翼翼的工作和生活,殊不知这样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被动。接受自己的不足是需要勇气的,我们或许无法像面对自己的优势一样对接受完全的自己表现出欢迎,但是作为自己的一部分,坦然的放平心态是我们必须要学会的,一旦放下自我成见去接受自己,你会发现很多事情会比想象中更加的简单和轻松。

所以迪士尼的童话电影从来都不仅仅只是拍给小朋友们看的,这些故事里还讲述了很多我们成年人明白却依然会忽略的最简单的人生哲理,迪士尼将童话赋予了更多的解读性,就像许久未见的老朋友一样,当我们看懂迪士尼想向我们成年人表达的东西后,会尤其的感动,感谢在这样浮躁的年代,迪士尼依然坚持用最温柔的方式向我们讲述这些做人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