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天才北大畢業後出家當和尚,父母哭求攔不住,9年後說出原因



北大、清華畢業生,在我國是當之無愧的天之驕子。中國頂尖學府的畢業證書,在履歷上絕對是金光閃閃的一筆。相比其他學校的學生,他們的前途也更為坦蕩光明。

不過,有一位北大的數學天才,畢業後放棄了麻省理工獎學金,選擇了出家當和尚。這件事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而他的父母哭哭哭求,也沒有攔住。這位少年數學天才就是柳智宇。

數學天才北大畢業後出家當和尚,父母哭求攔不住,9年後說出原因


人如其名,柳智宇小小年紀就展露出在數學方面的天賦。

高一時候,他曾發表過一篇《冪數列求和縱橫引論》的論文,並因此獲得了省級大獎。在班級裡被尊稱為“柳神”。高二那年,他參加了第3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循環賽,代表中國隊獲得金牌。到了高三,又被選入國家隊,參加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國際比賽,以滿分的成績奪得桂冠。

數學天才北大畢業後出家當和尚,父母哭求攔不住,9年後說出原因


也因此,柳智宇被保送到北京大學數學系。一場場的比賽,一次次的奪冠,都讓這個未成年男孩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斬獲了無數同齡人的崇拜。但是,整個成長過程中,他實際上是迷茫的、甚至孤獨的。曾經在瀋陽進行封閉式培訓的時候,柳智宇向校長提出過退出的要求。

數學天才北大畢業後出家當和尚,父母哭求攔不住,9年後說出原因


日復一日地刷題,讓他的眼睛變得乾澀、難受,也讓他的生活變得無趣、無望。他一度憤恨,自己做出的一切都是在為了學校而戰,是學校要拿金牌,而不是他自己。他覺得功利、世俗、厭倦,所以想要逃離。後來,校長把他接回學校,一週後班主任找他談話。

數學天才北大畢業後出家當和尚,父母哭求攔不住,9年後說出原因


班主任沒有用學校的榮譽向他施壓,而是和他談了許久的尼采哲學,最後總結出:一個人需要平臺來證明自己。柳智宇接受了班主任的意見,回到了集訓點。實際上,他接受的應該是哲學。

別看他擅長理科,但真正讓他感興趣的是數學背後隱藏的哲學思維和邏輯美學。小時候,柳智宇就是個內向平和的孩子。他不像別的小孩喜歡撒潑打滾,而是願意安安靜靜地坐著看書。他尤其喜歡蔡志忠的漫畫,因此對中國古籍和傳統哲學思想非常著迷。

數學天才北大畢業後出家當和尚,父母哭求攔不住,9年後說出原因


後來,有個數學培訓班的老師,在講課的時候,就很喜歡把數學和哲學結合起來講解。這讓柳智宇更加對哲學感興趣了。他總是會向自己提問: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到了大學,他參加了“耕讀社”,專門學習中國傳統經典文學作品,其中最吸引他的要數禪學。大二那年,他就經常去拜訪高僧交流學習,也會留在寺廟做義工,切身感受佛學的洗禮。對他而言,學佛可以徹底解決一切心靈上的問題和痛苦。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需求,找到了內心的渴求,開始了尋找自我的探索旅程。

數學天才北大畢業後出家當和尚,父母哭求攔不住,9年後說出原因


大學畢業後,即使他申請到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全額獎學金,但他毅然決然地放棄機會。轉而投身於北京西山腳下的千年古剎龍泉寺,出家當和尚,法號“賢宇法師”。這個消息震驚了全國,世人都不能理解他的選擇,甚至覺得可惜,好好的數學天才就這麼沉淪於古佛。就連他父母也不能接受。

對此,柳智宇給他們寫過一封信,信裡透露出了他在塵世中的孤獨和對出家堅定的信念。

在寺廟的時候,他每天四點起床,按照規定進行誦經、學習、工作,中午準時吃飯,休息後繼續學習、工作,晚上按時休息。這樣一成不變、循規蹈矩的生活,徹底讓他避開了世俗的侵擾,潛心修煉佛法古道。在此期間,他還研讀了學誠大師的作品,仔細記錄,反覆翻看,並以學誠的名義發表了5篇文章。

數學天才北大畢業後出家當和尚,父母哭求攔不住,9年後說出原因


這一呆,就是九年。柳智宇接受採訪時也說出了出家的原因,他認為“學數學救不了世人,這個世俗太亂了。” 後來,學誠性騷擾事件曝光,這讓柳智宇心中的信仰轟然倒塌。再加上這些年來對寺廟生活有了清晰的認識,明確了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他對當初的選擇產生了疑問。

這個時候,他的媽媽向他介紹了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在不斷地接觸過程中,柳智宇突然覺得,一個人其實可以真實地袒露自己內心的想法,或不滿,或抱怨,或歡喜。於是,他開啟了第二次探索自我的旅程。

2017年,潛心研究心理學的他成功考取了三級心理諮詢師執照,並且結合佛法古道開設了“佛繫心理諮詢”的課程。有人說,少年得志其實是不幸的,他們的成功來得太過順利,沒有經過打磨,沒有經過摧殘。就像破繭成蝶中被人從外面打開了繭蛹,這樣出來的蝴蝶是不會飛的。

柳智宇自從被稱為天才之後,太多的榮譽壓在他的身上,隨之而來的還有世俗的眼光、父母的期望、同齡人的敬而遠之等各種壓力。所以他時常會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當他說出來的話不被人理解的時候,他寧願選擇封閉內心,獨自承受孤獨的侵蝕。慢慢地,他對自己的定位越來越模糊,也就越來越希望找到真正的自我。

數學領域的進一步研究並沒有起到引導的作用,佛學禮法的深入探討點亮了一盞明燈,照亮著他一路探索,最後找到了心理學的出口。與其說,他希望通過心理學開導別人,不如說他在一步步探索自我的過程中,開導了自己。

其實,對於孩子表現出來的天賦,家長可以適當引導,但不可強求。或許對孩子而言,心裡的追求並不和天賦一致。讓他們遵從內心的選擇,懂得分析利弊,學會承擔代價,才能在這世間獨立而自由地行走。赫爾曼·黑塞說過“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

然而,這並非易事。有些人,終其一生都處在尋尋覓覓之中,雖然沒有結果,但在尋找的過程中,他能夠不斷地加深對自己的瞭解。或許這個過程不被世人理解,甚至不被親人接納,但他有著堅定的勇氣去對抗所有的阻力。

對於柳智宇的選擇,我們無法評論對錯。但是從他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家長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