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倾一时的嫪毐,被灭的原因,不仅仅只是面首那么简单


权倾一时的嫪毐,被灭的原因,不仅仅只是面首那么简单


关于嫪毐,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性怪物,受到妖魔化的丑化和谩骂。但凡涉及到嫪毐的形象,都是遭人厌恶和唾弃的。但是,实际上,在有关嫪毐的历史事件中,他的形象其实是被后世人过分歪曲和丑化了。

嫪毐最出名的身份,就是赵太后的面首。而提到面首,得先从当时的社会风气说起。秦国时期,寡居的太后、公主养面首这是非常普遍的。秦始皇的高祖母宣太后与西北义渠君私通,生有两个儿子,几乎是公开的秘密。汉昭帝的姐姐养有面首,称作丁外人,汉昭帝专门下诏提供方便。这些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一种表现,算不得什么丑事。

嫪毐之所以能够发迹,得益于吕不韦的举荐。当然,吕不韦的举荐完全是为了自己能够尽早从与赵太后的私情中全身而退。嬴政的父亲庄襄王在位仅仅三年就病逝,十三岁嬴政登上帝位,那时赵太后也不过三十岁左右,二人再次发展成为情人关系那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史记·吕不韦传》中记载道:

秦王年少,太后时时私通吕不韦。

而吕不韦此时所想的可不是与赵太后再续前缘,他深知充当幼王母太后的风险非常大,首先,会让政敌以此理由来攻击他;其次,幼王总有一天会长大,那时候避免不了皇帝的问责;最后,赵太后顶上还有两位婆婆,华阳太后和夏太后对前朝的把控和监督,但凡让这两位老佛爷知道二人关系,首先被活剥皮的肯定是吕不韦。

基于此,吕不韦急需要一个青壮年来代替他的作用。那么,嫪毐能够被选中也是出于他出色的性功能。《史记·吕不韦传》中记载,嫪毐本是吕不韦的舍人,也就是家臣。据说,在酒席宴会上,他可以用勃起的阳具套上桐木小车轮作精彩的表演,被称为大阴人。

有吕不韦从中调停,很快,赵太后就与嫪毐难舍难分。史书上称为“绝爱之”。不久之后,赵太后就怀了嫪毐的孩子,为了避人耳目,太后带着嫪毐离开咸阳,迁居到雍城的离宫中居住。这二人在离宫更是视若无睹地疯狂秀恩爱,赵太后也一连生了两个儿子。

权倾一时的嫪毐,被灭的原因,不仅仅只是面首那么简单


《史记·吕不韦传》中这样描述嫪毐的受宠盛况:嫪毐常从,赏赐甚厚,事皆决于嫪毐。嫪毐家僮数千人,诸客求宦为嫪毐舍人千余人。从这儿不难看出,嫪毐不单单是躲在太后身后的男宠,他自己有豪宅,有家奴,还堂堂正正地广开大门招揽各国游士。

关于嫪毐发迹的盛况,《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记载的更为准确: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大小皆决于嫪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在赵太后的纵容下,她的一切大小事务皆由嫪毐处理,他还可以随意使用秦国王室的宫室、车马、衣服、苑囿和猎场。更甚至,赵太后将太原郡汾河以西的地区封给嫪毐作为封国。

这些赏赐在赵太后的手上,都是可以办到的。但是,其中有一点很值得注意,那就是嫪毐被封为长信候。

秦国封爵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商鞅变法明文规定,爵位的授予,必须根据军功,或者是与军功相应的功劳。秦国的爵位一共是二十级,最高一级就是侯,授予侯爵位的人,不仅得到各种特权和赏赐外,还会得到封地,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建国。在秦国的历史上,被授予封侯的人屈指可数。

关于嫪毐封侯,在秦国史书上是作为国家大事被记录下来的。在《史记·六国年表》中有专门的记载:秦八年,嫪毐封长信侯。

那么嫪毐为什么会被封为长信侯呢?嫪毐被封长信侯是在秦八年,那一年秦国还发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那就是“成蟜之乱”。

嬴政七年,夏太后去世,韩系外戚势力失去领军人物开始衰落。以赵姬为首的赵系外戚势力开始打击韩夫人和成蟜。这时候的嫪毐已经成为秦国政坛上的一大政治势力,

在帝太后打击韩夫人和成蟜的行动中由他出面。可能正是在他一手策划下,韩系外戚势力遭到彻底清洗,领兵在外的成蟜被迫投降赵国。

这场韩系势力的清洗,想必也是嫪毐一手策划。在秦国的制度中,商鞅变法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从这条律令也可得知,嫪毐被封为长信侯,与“成蟜之乱”有关。

人怕出名猪怕壮,达到人生的顶点的时刻也是要走下坡路的开始。

嫪毐权倾朝野,他与赵太后的私情也就被曝光了出来。前朝后宫,每个人心知肚明,只是不说破。坏就坏在嫪毐酒后失言,在宴会上大放厥词:“吾乃皇帝假父也,窭人子何敢乃与我亢?”这句话翻译过来,意思就是,我是秦王的后爹,就凭你们这些穷酸鬼也敢跟我争?话一出口,惊呆了当场的小伙伴们,下巴颏落一地。

这哥们酒后吐真言啊,啥话都敢往出秃噜。此事被揭发时,秦王已经长大,嫪毐作为面首,规规矩矩地别太张扬,彼此场面上过得去也就罢了。可是当众口吐狂言,四处宣扬皇家隐私,这等同于拿起一坨屎直接扔在了秦王的脸上,事件的性质就变了。

秦王正愁找不到发落嫪毐借口,嫪毐被追查,嫪毐和赵太后坐以待毙是不可能的,决定放手一搏,那就是“嫪毐之乱”。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道:“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带剑。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战咸阳,斩首数百,皆拜爵········毐等败走。“

嫪毐趁着秦王到雍城举行冠礼之际,准备发生兵变。冠礼也就是成人礼,秦王行了冠礼,意味着他将正式收回大权,开始亲政。

嬴政还在雍城,嫪毐私自使用秦王的玉玺和太后的玉玺调动各方的军队,集结军队准备进攻雍城的蕲年宫。嬴政收到风声,命令吕不韦、昌平君和昌文君带兵平定叛乱。这场兵变以嫪毐兵败逃跑告终。

在这场兵变中,留下了一连串的疑问在史记中没有交代清楚。嫪毐发动兵变攻击的目标是谁?吕不韦作为赵太后阵营中的一员,秦王颁布的“攻毐令”的第一个人为什么会是吕不韦?史记上也都没有交代清楚。

很多人都会认为嫪毐攻击的目标肯定是秦王,但是,根据当时的史料记载,这一点有待商榷。嫪毐是赵太后这一派系的代表人物。任何兵变都不可能是单打独斗。从嫪毐可以使用秦王和赵太后的玉玺也能看出,嫪毐这此兵变是得到了赵太后的支持和指使的,否则,仅凭嫪毐一个人就可以调动那么多的军队还有朝中大臣显然是不可能的。虽然他是长信侯,但毕竟是新贵,朝堂上的根基不会有多稳固。

作为赵太后的长子嬴政,他是王位的唯一继承人,也是赵太后在秦国立足的仰仗和倚靠。赵太后完全没有理由将他赶下王位。后来的电视剧中,有说嫪毐跟赵太后两人还生有二子,嬴政被赶下台,他们可以继承王位,这更是不可能的,先不说当时华阳太后派系还在朝堂上活跃着,单凭这二子压根没有秦式血脉这一点来看,就算嬴政下台,怎么轮也轮不到嫪毐的儿子。

先看一下当时秦朝的时局,随着夏太后势力的退出,之前的三足鼎立变成了两方搏斗,一方是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集团,一方是赵太后新兴势力的迅速崛起。这势必会引起华阳太后的不满,尤其是在嫪毐爆出与赵太后的私情后,紧抓不放的也肯定是华阳太后为首的外戚。

同时,吕不韦和嫪毐的关系也日趋紧张。这点上,在《战国策·魏策》中可以知道,书中说道:秦自四境以内,执法以下,至于长挽者,故毕曰:与嫪氏乎?与吕氏乎?虽至于门闾之下,廊庙之上,犹之如是也。今王割地以贿秦,以为嫪毐功,卑体以尊秦,以因嫪毐。王以国赞嫪氏,以嫪毐胜矣。王以国赞嫪氏,太后之德王也,深于骨髓,王之交最为天下上矣。······今由嫪氏善秦,而变为天下上,天下谁不弃吕氏而从嫪氏?天下必舍吕氏而从嫪氏,则王之怨必报矣。

从这段话说的是,魏国割地给秦国,要么选择投靠吕不韦,要么选择投靠嫪毐。如果此刻,如果魏国选择依附嫪毐,那么嫪毐就会胜过吕不韦,这样的话,赵太后肯定会感激魏国,那么,秦国和魏国的关系就会非常稳固。

从这儿也可以看出,吕不韦和嫪毐在政治上的暗斗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此时的赵太后,早已经忘记吕不韦,完全站在了嫪毐这边。

权倾一时的嫪毐,被灭的原因,不仅仅只是面首那么简单


在嫪毐酒后失言后,打击他的阵营里就又加入了一位劲敌。

如此看来,嫪毐发动兵变针对的对象,应该就是华阳太后派系和吕不韦。将他们拉下政局,朝堂的操控完全落入赵太后和嫪毐的手中,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嫪毐和吕不韦的结局都很惨,一个被车裂,一个自尽。

从这儿也能看出,嬴政在未亲政前卷入各种派系的争斗中也是一忍再忍。亲政后肃清各种政敌也就见怪不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