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有沒有必要“再平衡”投資?這樣做收益更好了嗎?

究竟有沒有必要“再平衡”投資?這樣做收益更好了嗎?


上期,我們介紹了買入並持有策略,提到確定好大類資產配比,挑選好的基金,買入並持有,長期看會有不錯的回報。


本期,我們在這個基礎上,增加“再平衡”策略。那究竟什麼是再平衡?它的價值在哪裡?這樣做能否有更好的收益?這就是本期要回答的問題。


一、為什麼要再平衡?


先來看個故事:


小王屬於“平衡型”投資者,2011年初開始投資,配了50%的股混基金、30%的債券基金、20%的貨幣基金。剛開始投資的幾年,股市跌跌不休,股票類資產大幅縮水,而後迎來一波大牛市,最高漲到了5000點,股票類資產也因此膨脹,佔比一度達到70%。可是,好景不長,股市暴跌,小王的賬戶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之前賺的收益大部分打了水漂。


這是沒有再平衡的情況。如果是再平衡了呢?


當股市漲得好,股票類資產佔比較大時,賣出部分股票類資產,買入債券類資產、現金類資產,使得資產配比恢復至初始比例。這時,即使股市大幅下跌,整個組合的風險也降低了。除了降低風險,保持風險敞口一致,可以看到,再平衡的操作其實還是變相的部分止盈


同樣,當股市下跌,股票類資產佔比較小時,賣出部分債券類資產、現金類資產,買入股票類資產,則是在變相地加倉


究竟有沒有必要“再平衡”投資?這樣做收益更好了嗎?

數據來源:Wind;數據區間:2008.01.02~2020.03.05


投資是反人性的,而再平衡其實就是幫助我們越漲越拋、越跌越買,克服人性中的貪婪和恐懼。


二、再平衡包括哪些?


常見的再平衡方式有兩種:


1、時間再平衡


即通過時間來重新平衡資產配置,簡單說,就是每隔一個固定時間週期,把資產配比恢復至初始比例,如一年、半年、一個季度。間隔時間太短,調倉太頻繁,既增加了交易費用,也沒必要。


2、價格再平衡


當投資組合中各部分資產的比例,偏離目標配比的百分比超出合理波動範圍後,就進行再平衡。一般,偏離度超過3%~8%就要調整了,風險偏好高、想減少調倉次數的可以到8%~12%


三、收益是否更好了?


權益類以偏股混合基金為例,固收類以債券型基金為例,假設初始配比是5:5,從2004年初開始投資,期初投入1000元。我們採取再平衡策略,看收益情況如何。


1、時間再平衡


假設每年初進行一次再平衡,截至2020年3月2日,總資產為5907.98 元,期間累計收益率490.80%,複合年化收益率11.61%(按同樣的測算方法,買入並持有複合年化收益率11.01%)。


究竟有沒有必要“再平衡”投資?這樣做收益更好了嗎?

數據來源:Wind、好買基金研究中心;數據區間:2004.01.02~2020.03.02


除了收益率,波動性和最大回撤也是要看的。再平衡後,期間最大回撤只有28.22%,年化波動率12.12%。而如果是買入並持有,最大回撤將達到43.96%,年化波動率15.83%。


2、價格再平衡


我們分別測算了持倉偏離度大於3%、5%、8%、10%、12%的幾種情況,和買入並持有對比發現:


1)相比買入並持有,再平衡後的波動率和最大回撤大大降低;


2)幾種價格再平衡,參數過大或過小(再平衡次數過少或過多),都不好。從近16年的數據回測看,股債5:5的搭配下,偏離度設為8%相對較好。


總結


選到好的資產,買入並長期持有,確實是個既簡單又有效的策略。但同時,波動和回撤也較大,這就意味著投資者較難長期持有。再平衡策略就可以幫助解決這個問題,並且還可以變相的部分止盈和加倉,從而增厚收益。


兩種再平衡方式,具體又是怎麼做的?

另外,時間再平衡VS價格再平衡,哪個更好?|

免責條款:本文內容為基於公開資料研究完成,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審慎決策、獨立承擔風險。

欲知更多的精彩內容,請關注好買商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