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滿思考

投資,滿思考

投資,滿思考


卡尼曼把認知系統人為劃分為兩個部分,快思考與慢思考: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反應快速、依賴直覺,不費腦力,完全處於自主控制的狀態;而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理性、精確,不易出錯。人們往往沿著最省力的路徑思考,所以系統2時不時會偷懶,除非付出主觀努力,否則它會直接採納系統1的判斷結果。

投資需要理性。我們處在一個紛繁反覆詭譎變幻的環境中,在諸多的不確定因素中想理出頭緒作出決策,本應該更多的借力系統2而不是系統1,但現實中並非如此,不是嗎?人們往往因為看到一種似曾相識的走勢圖、聽到一個捕風捉影的信息或者讀到一份言之鑿鑿的報告,甚至只是打著調研的旗號到公司給高管“相相面”,就可以輕易而迅速的作出買賣決定,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掌握的信息有限。有意思的是,無知者無畏,往往掌握信息越少的投資者,反而會更自信。“系統1會根據已有的信息,勾勒出故事的連貫性,一個好故事最重要的是信息的前後一致性,而不是其完整性,知道得很少,反而可以把已知的所有事物都囊括進連貫的思維模式中”,“

在自己所知甚少或是謎題的答案只是初露端倪時,我們更容易構建出一個連貫的故事,我們滿心相信這個世界是有意義的,這份信心建立在一個穩妥的基礎之上,我們最大限度地忽略自己的無知”。 雖然,這個由系統1勾勒出的“好故事”情節未必真實,但它足以使人自信爆棚。

投資,滿思考


越樂觀的人,越容易過度自信。

曾經想當然的認為,只有樂觀的性格才能作好投資,理由很簡單,樂觀才能向上嘛。生活中,人們只有樂觀才能承受更多失敗困苦的折磨,最終到達成功彼岸。隨著閱歷漸長才慢慢了解,投資這個行業,高手們反而是偏悲觀偏謹慎的更多些,而“樂觀主義,是普遍、執拗且代價昂貴的”。因為過度樂觀帶來的風險案例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要知道,認知偏見是樂觀主義的重要起因,也是系統1的重要特徵,基本不可能被徹底改變。“我們只強調技能的因果角色,卻忽視了運氣的影響; 我們只錨定計劃聚集目標,卻忽視了基礎的均值比率; 我們只重視自己已知的,卻忽視了自己未知的,因此對自己的信念過度自信”。

如何才能讓思考的砝碼更多的偏向理性的一側?來調動系統2有效的參與思考,這些方法的背面,都刻著共同的兩個字--

“質疑”

記得芒格說過,他最想知道的是自己死在哪裡,然後這輩子都不再去那裡。老人家簡單的一句話道出風控的精要,即如果知道未來可能的風險點在哪裡,就可以提前作應對。這與書中提到“事前驗屍”的作法有曲異之妙。

事前驗屍最早由加里.史萊恩提出,他認為組織比個人更容易抑制樂觀主義情緒,具體作法是:當機構即將做出一個重要決策但還沒有正式實施前,召集了解決策的人,讓大家設想一年後的今天已經實施了現有計劃,但結果慘敗,用5到10分鐘簡短寫下這次慘敗的緣由。

話說回來,人怎麼可能知道自己未來死在哪裡,風控也不可能規避所有的不利,“事前驗屍”自然難以窮盡未來所有的風險點,但這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因過度樂觀盲目決策帶來的損失。

“我們對自己認為熟知的事物確信不疑,我們顯然無法瞭解自己的無知程度,無法確切瞭解自己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不確定性”。自信過了度,念是妄念,人是妄人,只有直面自己的無知,才能時刻有一雙質疑的眼睛,才能真正有一顆敬畏市場之心。

“健全的心態比智慧更重要”。在投資的世界裡,要快,更要慢;要樂觀,更要謹慎;要有看波動雲淡風輕的平和,更要有看問題洞隱燭微的理性。

思考慢一點、勝率高一點、風險低一點、幸福多一點。不求投資時時順利,只願路上常常警醒。

投資,滿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