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艙醫院真神奇》受質疑,創作關鍵在“走心”

“方艙醫院真神奇,治病救人教舞技。醫生護士才藝多,各領病人來一曲……歌聲郎朗暖心底。笑語傳遍九大洲,生命力量齊匯聚。”近日,一首名為《方艙醫院真神奇》的兒歌受到質疑,很多網友覺得“不合適”。其作曲、湖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師蔣軍榮在接受採訪時解釋:“因為他們(網友)一下子沒緩過神來,他(網友)那樣說話我不會在意。他們不知道我的生命狀態,我也不會計較。”

創作的兒歌,反映創作者的藝術價值觀,而對一首兒歌不同的反應,也折射出對兒童教育的不同選擇。覺得“不合適”的網友認為,以方艙醫院為兒歌創作題材沒問題,但以“歡快”方式表達,迴避了災難帶來的痛苦,有讚美災難之嫌。由兒童用歡快的聲音唱出,更和抗疫第一線醫護人員冒著生命危險救治病人的真實場景不符——醫護人員穿著防護服教輕症患者唱歌、跳舞、打拳、做操只是方艙醫院生活的花絮。創作者可能只在網上看了這些視頻就得到“靈感”創作兒歌,並沒有深入生活。

當然,也有人作出另一番解釋:兒歌承載著激勵兒童積極向上的美好願景,沒有必要向他們渲染災難的殘酷悲情。以歡快的調子來謳歌醫護人員救治病患,以樂觀的精神抗擊病毒驅散恐懼,唱出了兒童對醫護人員的讚美以及獲得抗疫勝利的信心。

網友的討論涉及如何結合疫情防控對兒童進行教育的問題。為防控疫情,我國各地都延期開學,很多孩子呆在家中。教育工作者普遍認為,應結合疫情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讓孩子認識災難,認識生命。而創作藝術作品,顯然也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一種方式。

但怎麼進行教育,選擇哪些人、哪些事作為素材進行藝術創作,確實是一個需要慎重思量的課題。開展教育的重要前提是真誠,不迴避疫情是一場人類的災難,抗疫也是一場“戰爭”,是和病毒帶來的災難作戰。戰勝災難,需要團結、付出、愛與勇氣,要對孩子進行愛和責任的教育,讓他們更真切地認識到人類是命運共同體,用愛與包容化解歧視隔閡,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遠離病毒與災難。

與此同時,必須深入瞭解孩子們在這個時期的所思所想。好的作品,需要有情感共鳴和人文關懷,而不能口號化、概念化。比如,生活在湖北、武漢的孩子,他們家中可能有親人被感染甚至自己患病,被隔離救治,該怎麼教育他們認識發生在身邊的一切?而對於生活在其他地區的孩子,疫情也不只是每天變化的確診、病死數據,疫情正在改變每個人的生活,如何讓他們理解這種改變?對身處異地的同胞,他們最想說什麼?

目前,我國防控疫情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接下來會有更多作家、藝術工作者創造有關疫情防控的文學藝術作品,疫情防控內容也會編進學校教材中。怎麼創作出經典的作品,教育、薰陶學生們形成健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關鍵在於“走心”。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