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新冠疫情的電影紀錄片,將出自哪位導演之手?

非服務區域


1、\t吳文光

1990年,吳文光拍攝製作了《流浪北京》,開啟了中國新紀錄運動。幾年之後,他接著拍攝了《1966:我的紅衛兵時代(1993)、《四海為家》(1995)。後來致力於紀錄片推廣,領導中國村民自治影像傳播計劃,並繼續拍攝製作了《和民工跳舞》(2002)、《操他媽電影》(2005)、《亮出你的傢伙》(2010)、《治療》(2011)。2000年之後,吳文光的幾部作品雖然沒有前面幾部有分量,但吳文光無疑使大陸獨立紀錄片教父級的人物。

2、\t康健寧

康健寧雖然身處體制之內,但他的作品,缺始終跟體制保持一定的距離。無論是早期的作品《沙與海》,還是《生活》、《當兵》,都有個體化視角的呈現,尤其是1998年拍攝的《陰陽》,成為中國獨立紀錄片至今無法逾越的一座豐碑。近些年,康健寧很少再有獨立紀錄片作品呈現,但單憑一部《陰陽》,足可以傲視群雄。

3、\t段錦川

在新紀錄運動興起發展的過程中,段錦川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他先是跟張元一起合作拍攝了《廣場》(1994),接著在1996年獨立完成了《八廓南街十六號》,成為新紀錄運動代表作品之一;2002年獨立拍攝完成了《拎起大舌頭》,後來又跟蔣樾一起完成了帶有深厚歷史背景的紀錄片《暴風驟雨》(2005)。在大陸獨立紀錄片導演中,段錦川是少有的,喜歡跟別人一起合作的導演。

4、\t蔣樾

單憑一部《彼岸》,蔣樾就可以躋身於獨立紀錄片導演十大之列,除此之外,他還拍了《幸福生活》、跟段錦川合作了《暴風驟雨》。大陸獨立紀錄片的發展,如果一定要按照時代劃分的話,2000年之前,以上四位,可謂是四大金剛。

5、\t王兵

2003年,王兵推出了史詩級的紀錄片《鐵西區》,9個多小時的片長,全景式地展現了一個時代的結束。後來王兵又先後拍攝了《和鳳鳴》、《無名者》、《三姊妹》,王兵已然成為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代表性人物之一,其作品在各大電影節上屢有斬獲。

6、\t張以慶

張以慶同樣身處體制之內,但他拍攝的《週週和他的世界》(1997)、《英與白》(2002)、《幼兒園》(2004),無論從內容還是表現方式上,更貼近於獨立紀錄片作品。這三部紀錄片作品,奠定了他在獨立紀錄片導演中的地位。

7、\t胡杰

在所有的紀錄片導演中,胡杰有點劍走偏鋒,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與ZZ有關,膽識過人。作品不再一一列舉。

8、\t徐童

近幾年紀錄片導演中, 徐童無疑是炙手可熱的人物,他的遊民三部曲《算命》、《麥收》、《老唐頭》引起了巨大的爭議。雖然是一個爭議性的人物,但在獨立紀錄片導演中,應該有他的一席之地。

9、\t賈樟柯

賈樟柯作為一名電影導演為大家所熟知,但他的幾部紀錄片作品《東》、《公共場所》、《無用》、《海上傳奇》……雖然不如虛構影像充滿力量,但也展示了不俗的功力。

10、\t周浩

周浩的作品:《高三》、《厚街》、《差館》、《書記》、《龍哥》……雖然沒有哪一部特別突出,但整體水平挺高。


逗殼視頻


您好,我是火箭哥影視,非常感謝能回答這個問題。

個人認為張藝謀導演更加合適執導該紀錄片,因為這樣的紀錄片,需要非常強的感染力,主要通過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1、張藝謀導演從從1978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1984年在電影《一個和八個》中首次擔任攝影師,獲中國電影優秀攝影師獎。

2、張藝謀導演是中國“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美國波士頓大學、耶魯大學榮譽博士。

3、張藝謀導演曾任第18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和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2008年擔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閉幕式總導演,獲得2008影響世界華人大獎和央視主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並提名美國《時代週刊》年度人物。2016年,擔任中國杭州G20峰會文藝演出總導演。2019年10月1日,擔任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聯歡活動總導演等,他對於電影拍攝,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

4、張藝謀導演的電影集民族文化、社會思考、文化尋根和電影創新於一體。他執著挖掘電影語言的潛力、追求構圖的力度、意想的豐富和色彩的飽滿,通過反常規的銀幕造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達到獨特的藝術境界。

 

綜合以上四點分析,張藝謀導演更加適合擔任新冠疫情的電影紀錄片導演。





火箭哥影視


我認為馮小剛比較合適。

雖然馮氏幽默及他的商業賀歲片為人們所熟知,但是馮導還是有很多部經典的大場景影片值得觀看的,擅於利用影像與情緒鋪陳回顧歷史災難的馮小剛,曾繳出煽情卻也動人的《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則以更寬闊的視野來回顧當年中國的天災與人禍,姑且不論影片中的政治立場與批判。這樣的災難包裹在人性與政治謀略之中。萬千災民的苦難面貌,政治帳幕內的運籌帷幄,「孰抉擇對,孰抉擇錯」的價值判斷,早已超越政派觀點,成為影片給世人的警世洪鐘。

《一九四二》中選擇用三個面向來觀察這段歷史。

一個是張國立飾演的東家與災民的逃難過程,突顯如螻蟻般廉價的生命與苦難;

一個是從河南省長李培基一路到委員長“求救”的政治思維,捐糧還是救災,防守還是撤退等都是政治盤算;

另一個則是以記者白修德為代表的外國人觀點與國際觀瞻,但畢竟這還是中國故事,此線的故事分量與重要性較前兩部分略低。

無論如何,這部電影多面向地呈現中國人的歷史與苦難,諸多歷史教訓與血淚含藏在故事細節裡,暴露著人性在求生存下顯得猙獰而脆弱。

綜上,相信馮小剛是比較適合拍攝新冠電影的人選!


勇俊撩電影


10部,70小時。1月30日,國家廣電總局緊急調配優秀紀錄片作品免費支援湖北廣播電視臺播出,其中包括《長江之戀》《本草中華》《人間世》《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溫暖在身邊》《希望的田野•興安嶺上》等多部紀錄片作品。

此外,近百部優質紀錄短片,包括《回家過年》《英雄歸來》《中國力量》《汶川十年·我們的故事》等紀錄短片支援全國各地電視頻道,通過“抗擊疫情——中國夢主題短紀錄片公益展播活動”集中播出,進一步充實廣電機構節目資源,豐富防疫期間的精神文化生活,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力量。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連日來,在有關部門的統籌和指導下,紀錄片人和紀錄片播出機構、製作機構緊急行動、積極協調,充分發揮紀錄片的獨特優勢,全力投入到抗擊疫情的戰鬥中,有力地承擔防控宣傳和文化服務的責任使命。

直擊一線,記錄我們的戰“疫”

疫情就是命令,記錄就是天職。武漢前線,紀錄片人也堅守在自己的前線。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紀錄片人積極行動,在短時間內組織拍攝多部作品,用鏡頭記錄各地防疫一線的故事,增強人們戰勝疫情的信心,鼓舞各界防控疫情的鬥志。

融媒體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是由央視紀錄頻道與總檯新聞中心、湖北廣播電視臺等傳統媒體,以及快手、二更、VUE等短視頻平臺進行深度合作,共同徵集作品,並向有潛力的視頻作者定向邀約,專門定製而來。鏡頭聚焦武漢的普通人,其中有奮鬥在救治一線的醫生、護士、軍人,以及普通市民、快車司機、外國人等,用影像記錄下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大家溫暖的堅守與默默的努力,多角度展現在危難時刻,眾志成城防控疫情的決心。

位於戰“疫”中心的湖北,湖北廣播電視臺從1月20日在全臺範圍集合精兵強將組建戰“疫”紀錄片攝製團隊,約20名編導、攝像兵分6路,深入醫院、街道、社區、部隊進行跟蹤拍攝,力圖用鮮活的鏡頭,全景觀地記錄戰疫中醫護人員、市民、志願者、軍人以及患者抗擊疫情的真實故事和動人場景。

1月24日至2月2日,火神山醫院從動工到建成。攝製組從空中到地面全程記錄了這一“中國速度”的建設奇蹟,積累下寶貴的一手素材,為央視紀錄頻道製作播出紀錄片《“雲監工”下誕生的火神山醫院》提供了有力支持。

2月2日8點55分,8架滿載軍隊醫療隊隊員和醫療物資的大型運輸機飛抵武漢。這是繼汶川、玉樹抗震救災之後,中國空軍參與非戰爭軍事行動同時出動大型運輸機數量最多的一次。攝製組全方位記錄瞭解放軍馳援武漢特別行動。

2月3日至5日,攝製組選擇武漢24個有代表性的戰疫點航拍,以空中視角記錄下24小時裡的24個戰場中的故事,它們是武漢與時間賽跑、與病毒搏鬥的縮影。

1月29日至2月8日,湖北電視臺紀錄片部策劃推出系列微紀錄片《非常手記》(共38集,平均3分鐘一集),用手機記錄隔離生活,用微弱之光折射戰疫宏圖。

2月5日起,《軍事紀實》欄目推出《人民軍隊戰“疫”紀實》。在近期播出的節目中,觀眾隨著被包裹得嚴嚴實實的鏡頭進入到隔離區。醫療隊隊員們不僅要夜以繼日地按時巡查病房,安排病人用藥,還要保障好病人的日常生活,安撫他們的情緒。為了防止回家後交叉感染,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的很多醫務工作者,從參加戰“疫”以來就沒回過家,他們只能利用吃飯間隙跟孩子視頻……

中國教育電視臺聯合中國視協行業電視委員會、秧紀錄、中國紀錄片網共同發起《戰“疫”24小時》:抗擊疫情全民微紀錄計劃,面向普通人公開徵集疫情防控中的珍貴瞬間。入選的視頻除了通過中國教育電視臺“發現中國”欄目進行播出外,還將通過網絡等新媒體平臺進行全球發佈。


小郭經典影視廳


應該由張藝謀來執導!

張藝謀絕對是中國導演領軍人物之一。做演員時候,主演第一部電影《老井》奪三座影帝。當了導演之後多部作品獲得年度華語片票房冠軍。比如《活著》、《英雄》、《十面埋伏》、《金陵十三釵》。

張藝謀除了導演影片之外還導演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模式,2022年冬奧會張藝謀會再次為全世界呈現一場視覺盛宴。可以說他是我們國家的好導演,為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張藝謀在人才選拔方面也是有獨到的眼光,就比如當紅明星鞏俐和章子怡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且還有最年輕90後影後周冬雨,像倪妮、白百何這些謀女郎都屬於一線女星。

張藝謀將這屆運動會開幕式編排很到位,藉助奧運的大煙花,成功勾起了全民的愛國感,從民心和激動的輿論上看,這點優勢至少不在任何其他屆奧運國家之下。

這次疫情是很多國民一生中經歷最大的事件,需要拍得恢宏壯烈調動民族凝聚力,所以只有張藝謀能勝任!





港燈


前言

關於記錄新冠疫情的紀錄片的導演,我認為這位導演必須對疫情有非常深刻理解,無論是在背後默默支持國家的老百姓們,在疫情期間的所作所為,還是前赴一線的美麗白衣天使們的點點滴滴。

借鑑

  • 在2008年汶川地震央視推出紀錄片《重生》,導演範儉。該作品曾獲得第五屆優秀國產紀錄片及創作人才扶持項目表彰活動
  • 在2003年非典之後推出紀錄片《非典十年祭》,導演藍凱,胡志堂。該作品得到廣大網友的認可,豆瓣9.4高分
  • 在1998年抗洪搶險之後推出紀錄片《揮師三江》,導演田亞平,邵振堂,劉俊傑。該作品曾獲得第18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和1999年意大利國際電影節軍事題材一等獎等等

觀點

個人感覺災難紀錄片不等同於大家平時所看的娛樂電影,必須要直戳人心,不能忘記這場災難發生的點點滴滴,紀錄下來為以後提供經驗和教訓。

對於導演的抉擇真的不一定要該導演有多麼的知名,但一定要對疫情有高度的認識才能排出一部好紀錄片。如果你有資源,你對疫情瞭解,你對一線的戰士們瞭解,這樣子才能做一個合格的新冠紀錄片導演,所以,我認為導演可能出自一些對疫情瞭解的影視人士手裡


宅宿舍看電影


虛心答覆:導演名為秦曉宇。以下是本次紀錄片詳情!可稍微瞭解一下哈嘿嘿!

由優酷和大象紀錄聯合發起的《餘生一日》全民紀錄片,從2月9日開始徵稿到2月12日結束殺青,微博話題收穫了千萬人閱讀,近5000人參與拍攝,收到3000+投稿,現已進入後期製作,預計3月上線。該紀錄片邀請了所有中國人參與其中,用手機、相機、攝像機等設備記錄自己2月9日當天獨處或與家人、戀人、朋友、同事在一起的生活片段和心路歷程,將所有人的故事整合為中國人的影像日記,用鏡頭記錄下疫情中吾國吾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餘生一日》海報

據記者瞭解,2月5日《餘生一日》全民紀錄計劃首次發佈,極短的時間內便獲得了各媒體平臺的響應和聯合行動。截止到2月12日24時,近500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加入了此次拍攝計劃,製作團隊共收到超過3000份視頻素材。

該紀錄片的總策劃、導演秦曉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素材中,有普通人分享自己居家隔離的日常生活,有資深記者和紀錄片人專業且客觀的記錄下城市和鄉村的不同變化,還有正處於一線的病患和醫療工作者分享著身邊故事和內心情感,哪怕是最平凡的日常小事也能帶給我們深深的觸動。“就像找寶盒的遊戲一樣,說不定打開哪個文件夾,就會出現讓你意想不到的素材。”

談到跟之前做紀錄片的最大不同之處時,秦曉宇說,之前我們知道拍好的素材在哪裡,什麼素材是可以用的,但這一次看素材是既忐忑又期待還興奮,整個過程還是蠻有意思的。”

關於重災區武漢,秦曉宇表示素材還是蠻豐富的,從孩子的出生到救災物資的調運、包括各地的醫生奔赴到武漢第一線、也包括了武漢百姓的居家生活、整個城市的空鏡、包括方艙醫院裡邊的鏡頭。

紀錄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常常被稱作一個國家的相冊,若在大事記中缺少了紀錄者的記錄,那麼對於見證歷史也將是不完整和遺憾的。


秦曉宇也強調說,我們希望這個拍攝下來不僅僅是自己私生活的記錄,也能對他人有所價值。因為這次疫情有太多的流言,讓我們不辨真假,我個人認為,也是我們對大家反覆申訴的一點是,你的生活、你的表達、你的情緒,都要盡力的追求真實性。這樣的話,我們的片子聚到一起,才是所謂的某種真相吧,它才有更強大的見證的力量。

談到印象深刻的素材,秦曉宇很感慨,“一個汕頭的小姑娘,在一個河邊的外景,說出了她的焦慮和顧慮,因為馬上覆工了,有很多人奔波在去大城市復工的道路上,她對這些人也送去了祝福,這其中也包括她的前男友,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疫情,讓她對她和前男友之間的感情有了重新的看法,那段鏡頭很多人看了都流下了眼淚,“我覺得這就是真實,有千鈞之力。”秦曉宇說道。

另一個令他印象深刻的鏡頭是素材裡一個只有四五歲的小病人,小病人和母親在一起,那天正好康復出院,醫生全副武裝,孩子很好奇的東張西望,醫生們還拿出幾個蘋果送給他們,希望他們平平安安的。


接下來的工作,秦曉宇表示,整理之後會對所有素材進行一個評估,它的主要拍攝內容,它的鏡頭語言等等各方面來評估,然後從中篩選,“之後我們會有三四位剪輯師、六七位剪輯助理來一起做後期的工作,我們也會聘請一位攝影指導。每一位確定採用素材的拍攝者,我們都會支付相應的稿酬和對應的拍攝費用。”秦曉宇說。

疫情發生後,優酷踐行平臺的職責與使命,開設了醫療、美食、人文、紀錄片等專欄片單,從人文關懷角度出發,在各個方面照顧到觀眾的內心需求。同時,時刻關注著疫情的動態發展,將最新消息送達給普通民眾。此次發起《餘生一日》,優酷希望製作出如萬花筒般眾生交雜的全景式記錄影像。在這個特殊時刻,這片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日十二個時辰中,人們用點點滴滴記錄下或感動、或悲傷、或喜悅的片段時刻,突顯出眾人共同對抗病毒的決心與力量。

秦曉宇最後解釋說,之所以叫《餘生一日》,是因為這次疫情不僅影響了宏觀的社會,也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餘生一日’我覺得可以有三個層次的理解。首先它是普通的一天,我們人生的大部分光陰,就是由這些平凡甚至平庸的一天又一天組成的。不管時代或社會發生什麼變故,我們總歸是要過我們柴米油鹽的日子的。因此我們選的拍攝日不是紀念日也不是重大節日,整個拍攝也主要聚焦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其次它也是劫難中的一天,整個社會和個人都承受著疫情、隔離、歇業、焦慮的煎熬,這種劫難表現在方方面面,那麼它的真實狀況是怎樣的?它所造成的各種影響又如何?這是我們試圖呈現的。第三它也是渴望重生的一天。所謂“餘生一日”其實是餘生的第一日,是未來生活的起點。面對社會與自然,我們又會有哪些覺悟和改變?劫後餘生,我們又該怎樣重建自己的生活?我們該帶著什麼樣的記憶繼續前行?總之這場疫情構成我們重生的背景和契機,它讓我們去思考“何為良好生活”,並身體力行。

據悉,《餘生一日》計劃於3月份上線,屆時每一個普通人將化身為歷史的見證者,目睹疫情之中最真實的平凡生活,留存中國當下最珍貴的回憶實



我似鋼炮


記錄新冠疫情的據我瞭解是《急診科醫生》的導演是鄭曉龍,1952年11月30日出生於北京,中國內地導演、編劇、出品人。



娛樂資訊陪你看


早在2月9日, 日本放送協會(NHK)就製作推出了這部片子,而當時,距離 世界衛生組織(WHO)意識到新型病毒的存在,也才過了一個月的時間。

日本媒體的反應速度之快,令人驚訝,片中所呈現出來的客觀公正、科學精神,與人性關懷,也令人敬佩。

受時間限制,這部紀錄片,所統計的疫情相關數據和信息,並不代表目前的最新進展。

但是,這部55分鐘的紀錄片,依然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必看精彩視頻


第一,要有很高的知名度。

第二,要有資歷,大家都知道,馮小剛當過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總導演。

第三,就是實力,馮導的能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拍出了很多影視作品並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此次疫情,馮導也是很關注很關心,他們兩夫婦也捐款了100萬。為他們點贊。馮導是最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