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特殊的“客人”

这里,不是什么大医院,没有千军万马,却忙碌不停;这里,不是什么豪华宾馆,没有星级闪烁,却润物细无声;这里的工作人员虽没有豪言壮语,却温暖如春。


2月1日,重庆市南岸区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确定在南山设立新冠肺炎疫情密切接触人员集中暂住观察点以来,各部门迅速行动了起来。2月2日,区政府办、区委党校、区卫生健康委、区公安分局、区商务委、南山街道等部门召开紧急工作会议,安排部署隔离观察点有关工作,要求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坚决完成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任务。

2月3日,工作组全体人员来到南山一个山庄“踩点”,发现面临的问题十分具体。

由于这个山庄修建了30多年,没有改造升级,电力无法跟上,需要立即安装一个变压器;原有厨房的距离不符合集中隔离点要求,需要另辟新址修建厨房;房间电视信号差,需要及时解决;房间没有Wifi,需要安装无线网络;各个隘口、进出隔离点没有监控,为了安保必须新添加摄像头。还有,生活废水怎么处理?医废垃圾怎么处理?都需要隔离观察点工作组尽快协调解决。

“喂,您好,是南岸供电公司吗?感谢贵公司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隔离观察点工作,我们正等着您上山来现场勘察,帮助我们解决山庄电力扩容问题呢……”

“喂,是燃气集团南岸分公司吗?我们这里迁建食堂,需要改造燃气管道,请马上派人上来下……好的,我们会安排下属公司业务副总带队现场勘察,尽快解决。”

“喂,电信南岸分公司吗?我们需要升级改造无线网络,请马上派人来与我们现场接洽下……”

“喂,xx公司吗?我们有医废垃圾处理,需要租赁两个板房,请问贵公司能提供吗,今明两天就要……”

接到疫情指令,南岸供电公司、燃气集团南岸分公司、电信南岸分公司等部门单位迅速行动,仅用一天时间完成厨房整体搬迁、无线网络改造、医废处置板房安置,两天时间完成供电扩容、燃气管道改造、安全防护网、热水供应、视频监控等设施设备安装并正常运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以最快速度把山庄打造成符合要求的新冠肺炎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

每一天,都被接连不断的问题包围,不知疲倦忙碌到深夜,所有的参战人员一个都没离开布置现场。这哪里是布置山庄,简直就是在改装一家“战地医院”!

2月4日凌晨零点,一辆救护车开进南山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大门,第一批特殊的“客人”来了。


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芒

随着一批一批特殊“客人”到来,南山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一下进入了“战备”状态。

“客人”们一人一间居住,一日三餐由工作人员用一次性餐具包装好后送到房间门口,早餐有稀饭馒头鸡蛋,午餐晚餐是精心搭配的两荤两素一汤,全免费。

下午和晚上还有水果、牛奶、糕点等加餐。山上气温比城里低,开空调担心病毒入侵,观测点给每个房间都配置了电热毯。个别吃饭有特殊需求的特殊处理。

这里的工作虽没有轰轰烈烈,也不惊天动地,但却是平凡中的高尚。

请看她们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什么?

“315客人的食量大,要多些米饭”“401客人喜欢在菜里多放醋”“422客人喜欢多放姜片”……

“客人”的要求,小到一个充电器、一把指甲刀,都会全部记下来,通知采购人员。

隔离点里有一个人,他身上挂2个对讲机,衣服兜里揣2部手机,每天说话说到嗓子沙哑,有时对讲机一响,都找不到接哪个。

他就是医疗组的大忙人陈渝,负责医疗组与各组协调、把控“客人”进来时的情况、核查基本信息、安排房间等事务。要派车迎送客,找他。要进出大门办手续,找他。

安保组余小明,24小时坚守岗位,晚上10点钟,当暂存医废垃圾的板房(3米×3米×3米)运送到隔离点时,由于通道狭窄,车辆很难通过,加之空中各种线路交错,存在安全隐患,他赤手空拳爬上车顶,用手把线缆高高举过自己的头顶。

为确保安保工作全程无死角,他多方努力,不到两天时间就把各走廊、关口、要塞的监控全部安装好,投入使用。

……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南山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点滴故事体现了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抗疫必胜!


党旗,在南山高高飘扬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

南山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按照上级要求,成立了临时支部。共产党员要毫不犹豫冲锋在最前线。

医疗组负责人杨晓梅,是一名老共产党员,当过医院院长,参加过抗击非典战斗。

这次,她再次投身到疫情防控战斗中。有一天,因为护工没有到位,楼上“客人”的一些服务工作没人做,杨晓梅和10名党员穿上防护服,在楼梯口站成一排,庄严宣誓后纷纷上楼冲到最前沿。

来自南岸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徐亮,每天穿上防护服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一穿就是十几个小时,护目镜常起雾,数小时不能摘下,只有等它变成水滴慢慢流下来,才能够模糊地看清。当他脱下防护服、取下护目镜的时候,满脸已是红红的压痕。

年轻医生李静雅,小孩才刚刚4个月,还在哺乳期。可是她毅然来到这里,工作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她总有办法安慰客人安心入住。

问她孩子怎么办?她只是低头咬牙后,坚定地说:“我是党员,我必须上!”

心理咨询师申远,一个年轻的女孩。她本可以在家看电视,和家人团聚,但她毅然选择了来这里。每天给每一位“客人”至少通一次电话,安抚、安慰的话不晓得要说好多次。

一些人的焦虑、一些人的暴躁、一些人的不理解最终在她的心理疏导下化为“谢谢”两字。

这里,永远是桃花笑春风

桃花是美的象征,是春天的代言。

2020年南山的春天注定迎来“人面桃花相映红”,只是这“红”藏在每个人的口罩后面,或藏在湿润的眼眶里。

“妈妈,我想你了,快点回来!”刚刚为“客人”测量完体温回到宿舍,瞿先玲的手机突然响了一声,掏出来一看是儿子的微信语音。

26天了,是啊,妈妈也想你。可是妈妈在打怪兽,怪兽还没走,妈妈不能回来。每天回到住地,她都要与3岁的儿子通视频。

因为老公也在外地工作,儿子现在是父母带,他们都是60岁以上的人了,每次通话,老人们都很担心,但是只能回答说,没事,不用担心。自己也哄孩子说这么久没回家是去打怪兽了。

……

这些故事虽小,却是一群医护工作者用青春的汗水、泪水书写出来的情愫。

可以肯定地说,过一段时间,这里不再是隔离点,“客人”们都回去了,医护人员和管理者也将离开。

“人面不知何处去?”但是,这里一定会“桃花依旧笑春风”!

(作者 巴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