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英國姑娘來中國學習川菜的真實經歷,《魚翅與花椒》讀後感

魚翅與花椒讀了三分之二了。

讀這本書之前,是抱著懷疑的態度的,畢竟一個外國人來寫中國的美食和菜譜,感覺沒有什麼說服力。

以為會看到一本譯製本,但翻開書之後發現越看越有意思。一個英國姑娘在90年代中國剛剛開放的時候,來到四川成都,經歷了短暫的迷茫之後,找到了自己熱愛的學習川菜之路。

其實想想也有些不可思議,一個從劍橋大學畢業的姑娘,最大的夢想是想做一個廚師,做很多人都喜歡吃的菜。所以她在成都的時候,才能下定決心學習川菜,走街串巷地瞭解關於川菜的故事,去每一個好吃的館子裡向老闆軟磨硬泡,只為能夠進後廚學習廚藝。

一個英國姑娘來中國學習川菜的真實經歷,《魚翅與花椒》讀後感

現在的我,總是羨慕別人能夠有一技之長,可以憑藉自己的手藝養活自己,並讓自己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不管是手工藝品的手藝人,還是廚師、工程師、設計師等等。

但是我並沒有看到他們在成為受人尊敬、被人羨慕的大師、專家之前,背後的哪些默默付出和努力。

就比如扶霞(《魚翅與花椒》的作者),她獨自來到中國,學習中文,學習四川話,每天走街串巷,甚至到廚師學校學習,更甚於在非典時期跑到湖南,在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重新打開局面,慢慢學習湘菜。

一個英國姑娘來中國學習川菜的真實經歷,《魚翅與花椒》讀後感

在這種文化差異巨大、生活環境完全陌生的地方,她都能保持足夠的熱情,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學習自己熱愛的廚藝,才是對自己後來的成就最大的尊重。

另外在這本書中,有幾個比較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一個是扶霞跟隨自己的朋友到甘肅老家過年,在90年代西北的甘肅,如此貧窮的地方,所有人像圍觀外星人一樣圍觀她,對她指指點點評頭論足,我覺得再好的耐性和涵養都有失效的時候,然而當扶霞實在忍受不住而哭泣的時候,她的朋友劉復興的第一反應不是安慰,不是為她解決問題,而是告訴她不要哭,不然別人會以為我們家欺負你。能夠看出來在當時那個時代,中國西北農村的生活現狀,以及對於作者的衝擊。

另一個描寫,是說她在湖南打不開局面之時,遇到了一對夫妻,這兩個人的生活方式簡直就是當代文人最好的寫照,白天上班,夜晚有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我覺得扶霞遇到這兩個人及他們背後的中國文人群體,不僅僅是當時處在絕望中的扶霞的幸運,由此她能夠藉此打開局面,撕開湖南考察的一個口子;其實也是中國文人的一個幸運,長久以來中國在外國人眼中就是落後的、勢利的、只有現實沒有陽春白雪的,而通過這群有著豐富精神世界的中國文人,扶霞能夠看到不一樣的中國人,不一樣的中國文化,對於中國的瞭解有多了一個層面和維度,而這對於外國人瞭解中國,又多了一個視角。所以,這是雙方的幸運。

一個英國姑娘來中國學習川菜的真實經歷,《魚翅與花椒》讀後感

還有一個感觸,扶霞對於中國文化的瞭解,真的很透徹,將中國人的故事、中國時代的變遷、中國城鎮化的發展、中國餐飲業的歷史與故事,與她的留學故事、廚藝學習與菜譜結合在一起,讓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中國菜的傳揚和傳承,更多的還有外國人對於中國文化的瞭解,這讓身為中國人的我自己,也非常有感觸,感動於書中每一個餐館老闆的故事,感動於每一個手藝人的不斷創造和吐故納新,感動於扶霞對於中國的熱愛,感動於中國文人群體的包容和胸懷,也感動於那個時代下,不同城市的底層社會群像。

這本書,給了我很多觸動,不管是調研方法、深入到一個完全陌生國家的方式,還是作者對理想的執著,面對陌生人時打開局面的熱情,還是對於中國文化的瞭解,都讓我看到了一個認真的人,認真研究、認真學習、認真走訪,終成執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