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副刊:高帽子

月如鉤/文

拍馬屁古今皆有,師父還推古人。

晉國大夫趙簡子是著名的趙氏孤兒趙武之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趙簡子非常重視賢能之士。一天,他問一位名叫壯馳茲的官員:“東方的人哪個最賢能?”壯馳茲一聽,“撲通”一聲就跪下了,說:“祝賀您!”趙簡子驚詫莫名:“你還沒回答我的問題,為什麼先祝賀我?”壯馳茲回答:“我聽說:國家將要興盛,君子認為自己有很多不足;國家將要衰亡,便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現在您貴為掌管晉國的國政,還來問我這樣的小人物,又尋訪賢能之士,我因此祝賀您。”

《國語》行文至此,戛然而止。這應該就是“春秋筆法”吧,不著一字,暗含褒貶。以我等眼光來看,這不就是典型的“拍馬屁”麼?

商报副刊:高帽子

拍馬屁是下級奉承上級,學問很深。如果沒什麼本領但會“拍馬屁”,也能過得不錯。如果有點本事又會拍馬屁,就能如魚得水。這樣的例子很多。

諸葛恪是諸葛瑾的兒子、諸葛亮的侄子,在孫權的手下混飯吃。一次,孫權問他:“你爸和你叔(指諸葛亮)誰更牛?”諸葛恪想都沒想,應聲回答:“我爸。”孫權納悶兒:“你叔諸葛亮在蜀漢大權在握,做了很多大事,你爹就是我這一普通幹部,你憑啥說你爸牛?” 諸葛恪不慌不忙地說:“因為我爸知道該跟著誰幹。”

這小子,不止馬屁精,還兼會吹牛。

商报副刊:高帽子

“拍馬屁”源於元朝,過去蒙古人牽著馬遇到親戚、熟人時,常要拍拍對方馬的屁股,摸摸馬膘如何,並會誇上幾聲“好馬”,以博得馬主人的歡心。總有些人一味地誇獎對方馬好,也不管別人騎的是驢還是騾。

當然,拍馬屁和戴高帽還是有區別。同樣的話,下級對上級是拍馬屁,上級對下級是表揚,而戴高帽則是當面阿諛別人。

都知道高帽子的故事,但是,在帽子的數量上,大家的算術恐怕一直都沒及格。

話說有個官員將去外地任職。臨行前,去跟恩師辭別。恩師對他說:“外地不比京城,在那兒做官不容易,你要謹慎。”學生說:“沒關係。現在的人都喜歡聽好話,我準備了100頂高帽子,見人就送一頂,應該不至於有什麼麻煩。”恩師一聽,很生氣,對學生說:“我反覆告誡過你,做人要正直,對人也要正直,你怎麼能這麼幹。”學生說:“恩師息怒,我這也是沒辦法的辦法。要知道,天底下像您這樣不喜歡戴高帽子的,能有幾位?”恩師聽後,點了點頭:“你說的倒也是”。從恩師家出來,這位官員對人說:“我準備的100頂高帽子,現在剩99頂!”

就是這個數字,大家都算錯了,包括這位官員。

您算算:老師拿去一頂,餘99頂;學生也有一頂,餘98頂。這應該是正確答案。

後來仔細一想,也不對。青出於藍勝於藍,應該99頂帽子都是他的。

最後一想,還是沒算對。他有這個創意,100頂帽子都應該是他的。每送出一頂,他肯定頗為自得,自得一頂。所以,高帽子的總量,送來送去,總量應該超過100頂。

商报副刊:高帽子

“峨冠博帶”指的是古代士大夫的裝束。在古代有身份的才配戴高帽子,因而“高帽子”就成了榮耀的象徵。據說,“高帽子”這個故事裡的學生就是清代才子袁枚,那老師便是乾隆時的名臣尹文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