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副刊:高帽子

月如钩/文

拍马屁古今皆有,师父还推古人。

晋国大夫赵简子是著名的赵氏孤儿赵武之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赵简子非常重视贤能之士。一天,他问一位名叫壮驰兹的官员:“东方的人哪个最贤能?”壮驰兹一听,“扑通”一声就跪下了,说:“祝贺您!”赵简子惊诧莫名:“你还没回答我的问题,为什么先祝贺我?”壮驰兹回答:“我听说:国家将要兴盛,君子认为自己有很多不足;国家将要衰亡,便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现在您贵为掌管晋国的国政,还来问我这样的小人物,又寻访贤能之士,我因此祝贺您。”

《国语》行文至此,戛然而止。这应该就是“春秋笔法”吧,不着一字,暗含褒贬。以我等眼光来看,这不就是典型的“拍马屁”么?

商报副刊:高帽子

拍马屁是下级奉承上级,学问很深。如果没什么本领但会“拍马屁”,也能过得不错。如果有点本事又会拍马屁,就能如鱼得水。这样的例子很多。

诸葛恪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在孙权的手下混饭吃。一次,孙权问他:“你爸和你叔(指诸葛亮)谁更牛?”诸葛恪想都没想,应声回答:“我爸。”孙权纳闷儿:“你叔诸葛亮在蜀汉大权在握,做了很多大事,你爹就是我这一普通干部,你凭啥说你爸牛?” 诸葛恪不慌不忙地说:“因为我爸知道该跟着谁干。”

这小子,不止马屁精,还兼会吹牛。

商报副刊:高帽子

“拍马屁”源于元朝,过去蒙古人牵着马遇到亲戚、熟人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会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总有些人一味地夸奖对方马好,也不管别人骑的是驴还是骡。

当然,拍马屁和戴高帽还是有区别。同样的话,下级对上级是拍马屁,上级对下级是表扬,而戴高帽则是当面阿谀别人。

都知道高帽子的故事,但是,在帽子的数量上,大家的算术恐怕一直都没及格。

话说有个官员将去外地任职。临行前,去跟恩师辞别。恩师对他说:“外地不比京城,在那儿做官不容易,你要谨慎。”学生说:“没关系。现在的人都喜欢听好话,我准备了100顶高帽子,见人就送一顶,应该不至于有什么麻烦。”恩师一听,很生气,对学生说:“我反复告诫过你,做人要正直,对人也要正直,你怎么能这么干。”学生说:“恩师息怒,我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要知道,天底下像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能有几位?”恩师听后,点了点头:“你说的倒也是”。从恩师家出来,这位官员对人说:“我准备的100顶高帽子,现在剩99顶!”

就是这个数字,大家都算错了,包括这位官员。

您算算:老师拿去一顶,余99顶;学生也有一顶,余98顶。这应该是正确答案。

后来仔细一想,也不对。青出于蓝胜于蓝,应该99顶帽子都是他的。

最后一想,还是没算对。他有这个创意,100顶帽子都应该是他的。每送出一顶,他肯定颇为自得,自得一顶。所以,高帽子的总量,送来送去,总量应该超过100顶。

商报副刊:高帽子

“峨冠博带”指的是古代士大夫的装束。在古代有身份的才配戴高帽子,因而“高帽子”就成了荣耀的象征。据说,“高帽子”这个故事里的学生就是清代才子袁枚,那老师便是乾隆时的名臣尹文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