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劇“黑頭腔”的奠基人——“活包公”謝祿

說起曲劇“活包公”,或提起曲劇“黑頭腔”,老戲迷會想到孟津的謝祿。此人出生於鐵謝村,鐵謝羊肉湯很出名,謝祿“包公戲”也很有名。

曲劇“黑頭腔”的奠基人——“活包公”謝祿

謝祿是著名曲劇表演藝術家,從藝40多年,在《鍘美案》、《打鑾駕》、《包公告狀》等幾十個劇目中塑造了活生生的包公形象,被譽為“活包公”。他對曲劇“黑頭腔”的形成有巨大貢獻,但留下的資料很少,這次為蒐集素材,我們只好通過孟津人焦懷峰、焦海周等人,瞭解到一些情況。

曲劇“黑頭腔”的奠基人——“活包公”謝祿

謝祿1920年出生,讀過4年私塾。他14歲那年父母過世,只好到鐵匠鋪學打鐵。那時曲劇正熱乎哩,鐵謝也成立了劇團,叫“鐵謝曲劇團”,常在孟津、偃師一帶演出。謝祿自幼愛聽曲子戲,一聽就入迷,學了不少曲牌,打鐵時經常哼唱。

曲劇“黑頭腔”的奠基人——“活包公”謝祿

21歲時,謝祿正式加入鐵謝曲劇團,初唱旦角,兼演小生,在《祭塔》中既演過白蛇,也演過許仙,生旦兼顧,頗有名氣。一次,一支部隊經過洛陽,長官看了謝祿的戲就迷上了,勒令他跟著部隊走。沒辦法,謝祿一幫人隨軍到山西、陝西演出,有個軍官對謝祿說,你的嘴太大,演小旦不好看,演鬚生試試,於是謝祿就演起了鬚生。

曲劇“黑頭腔”的奠基人——“活包公”謝祿

當時劇團人員鬆散,農閒時出來唱戲,農忙時回家務農。謝祿從山、陝回來後,一邊務農一邊演出。他結識了眾多曲劇玩友,相互借鑑與學習,他知道扣馬村的焦家是唱戲大戶,就經常去“串門子”,與扣馬戲班的班主焦貴成了好朋友,兩人搭班一起唱戲,共同琢磨曲劇藝術。

曲劇“黑頭腔”的奠基人——“活包公”謝祿

據焦家族人、今年70歲的焦海週迴憶:新中國成立前,謝祿是孟津有名的“民間藝人”,只要聽說他唱戲,十里八村的村民都趕來看。新中國成立後,謝祿想把鐵謝曲劇團申辦成正式曲劇團,沒有獲得批准。

曲劇“黑頭腔”的奠基人——“活包公”謝祿

1951年,他加入洛陽中原曲劇團,跟著朱六來、劉衛生、朱雙奇到蘭州等地演出,在《打金枝》裡飾唐王,跟他搭檔的都是赫赫有名的曲劇藝人,這已足見他有功底。因為若你的水平很低,名演員不會和你配戲的,而當時謝祿不過30歲上下,已和名家同時登臺了。

曲劇“黑頭腔”的奠基人——“活包公”謝祿

曲劇“黑頭腔”的奠基人——“活包公”謝祿

他在《殺齊王》中扮演崔杼,將這位敢殺國君的大臣演活了,被觀眾譽為“活崔杼”。他演“包公戲”,又被稱為“活包公”。他在《打鑾駕》裡的一句叫板:“娘娘!”聲如裂帛,直逼人心,把包公急於啟程放賑,卻被鑾駕阻擋,心中十分憤怒,又不好發作,只能用“娘娘”二字表達出來,其中包含著六分怒、三分勸、一分怨!這一聲叫板,把其複雜心境全部展示出來了。他在《斬白袍》裡,有一段“主公你且息怒將身穩站”的唱腔,從容大度,慷慨激昂,觀眾聽了,都喊過癮!

曲劇“黑頭腔”的奠基人——“活包公”謝祿

這時他30多歲,正是出成果的時候,他開始專攻黑頭了!但曲子戲最早僅有生旦戲,沒有黑頭行當,更無粗獷響亮、剛正豪邁的“黑頭腔”。而塑造“包公”形象,必須有黑頭功夫,包公鐵面無私,不畏權勢,說話時和常人不一樣,第一是語氣重,第二是有分量,這就要求唱腔既響亮,還要帶點“鋼音”。謝祿聲如洪鐘,正適合演包公。

曲劇“黑頭腔”的奠基人——“活包公”謝祿

他在《呼延慶打擂》中扮包公,把這種既響亮,又寬厚,還帶“鋼音”包公唱腔運用進去,充分發揮他的嗓音長處,很受歡迎。 1955年,偃師縣曲劇團排演包公戲《秦香蓮》,該戲主要突出包公唱腔,謝祿就突出“黑頭腔”的“宏”、“壯”、“剛”、“豪”等特點,唱腔剛勁雄渾,鏗鏘有力,真切的吐字,有力的噴口,贏得掌聲不斷,獲得廣泛讚譽。該劇在1956年洛陽地區首屆戲曲匯演中榮獲一等獎。

曲劇“黑頭腔”的奠基人——“活包公”謝祿

1960年,河南省曲劇團成立後,謝祿被點名調入省曲劇團。當時從各地上調的演員中,領導最中意的就是謝祿,因為他是當時曲劇舞臺上研創“黑頭腔”最成功的一個,是當時曲劇“黑頭腔”第一人。到鄭州後,他繼續研究“黑頭腔”,博採眾長,加工改進,如使用“腦後音”發音,增強噴口吐字等,特別是結合“丹田勁”彈出笑聲,很符合包公形象,增強了表現力,完善了“黑頭”唱腔。謝祿遂成為我省舞臺上獨樹一幟的黑頭演員,其剛勁威嚴、韻味醇厚的曲劇黑頭腔迷倒無數聽眾!1988年,謝祿去世,享年68歲。他是當之無愧的曲劇“黑頭腔”奠基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