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冤家宜解不宜结,然而91岁侵华老兵不思悔改,还对中国不死心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胜海舟这个日本人,他是明治维新的功臣,但与其他维新领袖不同的是,他坚决反对日本对中国和朝鲜动武,在他看来,这两个邻国都是日本的老师,对促进日本文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巨大贡献。

常言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既然中国为日本的老师,日本应该对中国表达由衷的敬意,而不是大不敬,甚而至于以下犯上,动辄对中国诉诸武力,遗憾的是,日本的确以德报怨,并且还上瘾了,得寸进尺,从甲午战争开始,逐渐对中国暴露出全面占有的野心。

人在做,天在看,日本的野蛮侵略行径连老天爷都看不下去,最终大家联手,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下,日军腹背受敌,四面楚歌,溃不成军,落荒而逃,滚回老巢。

按理,通过这场战争,日本应该痛定思痛,悔过自新,以此为契机,与周边国家友好相处,共同打造安全、和平、繁荣、美好的地区蓝图,为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都说冤家宜解不宜结,然而91岁侵华老兵不思悔改,还对中国不死心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一位叫八儿雄三郎的日本老兵,竟然丝毫没有悔改之意,别看他91岁的高龄,却在众目睽睽之下叫嚣,妄称如果中日再次发生战事,将拼着老命上战场打中国。

这真是不可救药的老人,日本不向受害国赔礼道歉也就罢了,竟然无理取闹,对战争念念不忘,日本当年通过《马关条约》从我国掠夺2亿两白银,由此给中国人民增添了沉重的负担,而今我们没要日本赔偿一分钱,八儿雄三郎等老兵怎么好意思张嘴对中国继续侵犯呢?他及其他曾经对我国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老兵为什么不去反思做一个像胜海舟那样的好人呢?

从八儿雄三郎向媒体吐露的心声,我们这才对其为什么对战争情有独钟恍然大悟。

第一,军人就是要忠君爱国,以遵从于天皇为无上光荣和使命担当。 幕府统治被推翻后,天皇在各地勤王志士的促请下,由幕后走到台前,开始实行维新变革,天皇趁机将权柄抓在手里,要求所有军人、学生、普通民众务必绝对忠于君主,报效国家。

都说冤家宜解不宜结,然而91岁侵华老兵不思悔改,还对中国不死心

在天皇感召下,广大军人将其视为超乎偶像般存在,唯命是从,并以此为荣。正是这种盲从心理,政府屡屡发动对外战争,军人都默然以应,甘当炮灰,前赴后继,死而无憾。日俄战争爆发前,日本明知不是沙俄的对手,却冒险蛮干,虽然最终险胜,却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但即便如此,在1912年明治天皇驾崩后,乃木希典将军感觉灵魂出窍,精神无所寄托,遂剖腹而死,以示对天皇的无比忠诚。

显然,这些"优良"传统还在,像八儿雄三郎这样的老兵依然在为天皇而活着。当年,正是在昭和天皇的恩准下才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虽然经过多年交战,日本血本无归,被迫投降,但天皇并没有说明原委,更甭说道歉赔偿之类的话,故而像八儿雄三郎这样的老兵对于从中国败退回国不仅不感到羞愧,反而理直气壮,满腔希望有生之年还能为天皇效劳,将中国纳入"大东亚共荣圈"。

第二,为天皇东征西讨、出生入死,就算战死,也能"永垂不朽"。早在明治维新第二年,政府就修建了"东京招魂社",以便将那些战死者魂灵入社,供后人祭奠。不必说西南战争7000名死亡的将士,以及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期间阵亡的9.3万名官兵,二战后数不尽的日本战犯无不供奉在"靖国神社",他们本来是遗臭万年,却在政府的操弄下变成了"流芳百世",对于这样的荣耀,八儿雄三郎之流当然"幸甚至哉"。

都说冤家宜解不宜结,然而91岁侵华老兵不思悔改,还对中国不死心

第三,无功不受禄,既然拿了国家的优厚待遇,自然随时为国效劳。战后七十余年,八儿雄三郎等不但没有受到法律的制裁,还年年月月享受国家不菲的津贴,他们每月获得220万日元的"退役抚恤金",这让当年侥幸生还的老兵感激涕零,而这也是他们沉浸在战争幻想中的原因之一。

多年来,和平与发展一直是世界两大主题,正因此,日本也好,中国也罢,都获益匪浅。如今崛起的中国恰如喷薄欲出的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且势不可挡。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力量,希望八儿雄三郎之流丢掉幻想,直面现实,为中日两国的美好未来多做好事善事,而不是相反。如果一意孤行,到头来依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讨没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