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辦公,逼你從嚮往走到崩潰的是角色混亂

以前,總是羨慕在家辦公:

不用早起,不用擠地鐵,不用穿工裝,不用擔心遲到,不用被人監督,隨時都可以吃零食,還能聽著音樂,刷著劇……

幻想一下,這簡直是神仙般的日子,也是實現了各種自由的日子。

這次疫情肆虐,被限制在家裡辦公,才一週的時間,很多人就抓狂了。然而,這種情況可能還要持續好長一段時間,想到此,離瘋就不遠了。

無數的視頻會議,化妝,還是不化呢?

老闆的不分時間,奪命連環call;

來不及扔的垃圾,桌邊、床邊的零亂的物件;

要不停地兼顧家庭瑣事,孩子的學習,孩子老師的訓導;

……

最後,生活、工作、關係交織在一起,變成了一個磨鍊耐心的修羅場,分分種把人逼瘋。

為什麼原本嚮往的生活狀態,真正實現了以後,反而帶來了那麼多煩躁和痛苦呢?

在家辦公,逼你從嚮往走到崩潰的是角色混亂

心理學中有一個經典名詞,可以幫你解決這個問題——角色混亂。

角色混亂是指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和關係中需要扮演好不同的角色,不同角色沒有辦法靈活地切換時,就會帶來矛盾衝突,讓人處於角色混亂中。

在家裡辦公時,需要扮演好職業角色,這也是職業化的必然選擇,同時又要維護好在生活中的自我,也就是很多人嘴裡的真實的自我。如果你不是單身,同時又要扮演好戀人的身份;如果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還要扮演好孩子的角色。如果家裡又有孩子,就要扮演父母的角色;如果你在家裡還要教孩子學習,就要扮演老師的角色;如果你不停地催孩子寫作業,此時扮演的就是收作業小組長的身份,不停監督孩子的學習,扮演的又是監工的角色。

聽到這些,你會不會覺得人格要分裂了呀!

每個角色就像是身體裡的一個個小人,那麼多的小人拼命的在拉扯你,那你豈不是就是分裂了、發瘋了嘛。

如果這些角色可以很成功地扮演好,會感覺相當有成就感,成功的職業人,侶伴身邊優質的戀人,父母眼裡優秀的孩子,孩子嘴裡崇拜的父母;如果扮演不好,就會覺得相當累、焦慮、抑鬱,感覺到公司裡有一大堆要麻煩事,回到家裡又有一大堆瑣事,甚至看到某些人,就忍不住想發火。

角色混亂的背後是關係的越位。

關係越位是一件很不舒服的事情,就相當於你的愛人,給你的感覺就是你們是路人;亦或者說,你剛認識了一位異性,對方就要和你有肢體接觸,做戀人之間才做的事情。關係越位,會讓人感覺很不適應,嚴重的時候會帶來關係障礙。

在工作中,角色混亂帶來的痛苦是最明顯的,例如,半夜突然發信息讓你處理一個工作上的事情,不想做,又不敢不做,最終發現自己沒有生活的空間,全天24小時都充斥著工作的味道,你說氣人不氣人。

在親子關係中,有的人與孩子相處的唯一事情,就是催孩子寫作業。如果你連父母的角色都沒有扮演好,那你們的親子關係怎麼可能好呢?

那麼處理好不同角色的核心是什麼呢?

當然就是,建立邊界感。

良好的邊界感會讓處於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中,而且會與他人的關係變得靈活有彈性。那麼如何建立好自己的邊界感呢?

這就要做到二,一是明確角色的核心職能,二是學會拒絕。

1、明確角色的核心職能

每個角色都有其本身的功能。這就要求我們先要知道扮演這個角色時的重點在哪裡,哪些事情是“我”應該做的,哪些是被“道德綁架”逼著做的,哪些是應該拒絕的。

明確在什麼位置做什麼事情,才能把精力和時間聚焦到有效的位置上,才能做好。假如,在工作的時候想著孩子的學習成績,照顧孩子時想著孩子老師的“告狀”,聽老師訓導時想著工作進度問題,如何能處理好這紛亂的生活呢?如何可能沒有壓力呢?

知道在不同的位置應該做時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榮格說,這是一個人自性化的過程,能自如運用人格面具的過程,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應該做的事情,都在努力做好應該做的事情。

2、學會拒絕

知道了當下所扮演角色應該做的事情之後,就需要拒絕次要的事情了。拒絕分為兩種,一種時職責性質的拒絕,即這不是我這個身份應該做的事情;另一種是時間性質的拒絕,即這不是我此刻應該做的事情。

前者的處理難度會大一些,因為有很多焦慮擔心,害怕被別人拋棄、害怕丟掉工作、害怕被批評。其實,這些害怕最終也只是害了你自己,那些會拋棄你的人,並不會因為你隱忍而不去添狗別人;打算讓你背鍋的人,也不會因為你的懦弱,而損害他自己的利益。

勇敢地對不合理的人事情說“不”,反而可能會贏得別人的尊重,所以此時,請多一些勇氣,加油!

後者的處理,會涉及到自我管理一些知識,例如,可以把我們要做的事情按照緊急和重要性兩個維度分成四類,分別是緊急重要的事情、緊急不重要的事情、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然後安排在自己的時間表裡。

學會拒絕,並不是指一味地說“不”,否則就是作死。學會拒絕的本質,是與人以更有效的方式合作,而不是把自己與他人隔離或對立起來。具體怎麼拒絕,是溝通的範疇,今天不重點寫。

基於這些認識,改善我們當下的處境思路就很簡單,即協調好自己要扮演的角色,增加邊界感,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建立生活的儀式感

儀式感是刷新感覺的最佳方式,也是重啟混亂情緒的有效按鈕。

工作結束的時候會做小結,過新年的時候會張燈結綵,過生日的時候會吃蛋糕,因為這些儀式會讓我們感覺事情要開始,或結束。儀式感針對的是人的感覺,讓人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完型,為那些未完成事件劃個句號。

在家裡工作時,就可以專門整理出一個辦公區,或用於工作的桌子,當進入這個位置時,就把自己當成一種工作樣子,不要處理與工作無關的事情;當工作結束時,就習慣性地用你工作結束時的行為,結束工作。

親子互動,孩子的學習,都可以採取類似的方式。

如果你有孩子,你在家裡這樣工作堅持一段時間,你可能無法想象這樣的“身教”會帶給孩子什麼?等你自己去發現,畢竟孩子都是父母的影子,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

儀式感,就是最有說服力和幸福感的規矩,也是孩子最容易遵守的行為規範。

在家辦公,逼你從嚮往走到崩潰的是角色混亂

2、規範作息

雖然是在家辦公,但是也要有規律的作息時間,這樣能最大限度保證你每天可以使用的時間足夠多,否則惰性會消耗你很多時間。

其次就是做好時間管理,建議用上面提到的四種分法,把要做的事情做一個分類,用“番茄時鐘”來管理自己工作時間,也有助於提高工作效率。

3、把被限制變成主動選擇

被隔離之所以痛苦,主要是因為被限制了自由,禁止是鉤起人類好奇心的良藥,也是激起人們反抗意願的強力手段。

我們可以不要,但是決不允許被剝奪。一旦被限制在了家裡,各種不舒服就這樣冒出來了,單人的會寂寞,情侶會吵架,親子關係會爆炸,一個多月的隔離生活,放大了多少的家庭矛盾呀,真是觸目驚心。

被限制和主動選擇,其實沒有明確的界限,但是對人的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卻是逆天的。

如果你有一輛自行車,一年都不會騎一次,甚至自行車都壞,你可能寧願放在那裡,而不被別人拿走。

這就是主動選擇權的魅力。

仔細思考,你會發現,就這件事情的本質而言,都是一樣,即自行車從你這裡轉移到別人那裡,主觀上,你可以選擇送人,但不希望被別人奪走。

在家辦公,逼你從嚮往走到崩潰的是角色混亂

這樣一來,我們就需要把要做的事情重新規劃起,自己主動去做,而不被變成被動的做。

一直想和另一半好好交流,

一直想親近父母,

一直想有時間讀些書,

一直想學做幾道菜,

一直想與朋友打個電話

……

這些事情都可以安排起來了,把自己不同角色應該做的事情,做起來,有愛人、有親人、有朋友、有同事,這樣的關係,整合起來,就是我們的社會支持系統了,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就意味著協調而靈活的角色適應,也就是豐富的生活了。

在家辦公,是把所以的角色揉在一起,打破了原來的生活,重新給了我們一個審視自己的機會,把原有的問題進一步放大。

如果能所相應的角色扮演好,關係邊界建立好,不僅能過好當下居家辦公的日子,即使在以後正常的工作生活中,我們也會獲得自己本有的閒適空間,感受到滿滿的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