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东第一座行宫,有关帝庙、戏楼、两座门楼、天齐庙、火神庙

燕郊行宫

燕郊自古即为京畿要冲,早在金、元、明、清各代,就是皇亲贵胄出巡东北的必经之路。尤其是清朝,进关后就在燕郊建起了出北京紫禁城东行的第一座行宫,即燕郊行宫(在今日燕郊镇政府所在地行宫村,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叫“东风大队”,现恢复行宫村原名)。

紫禁城东第一座行宫,有关帝庙、戏楼、两座门楼、天齐庙、火神庙

紫禁城东第一座行宫,有关帝庙、戏楼、两座门楼、天齐庙、火神庙

燕郊行宫是清朝皇帝、后妃、王公、贝勒及文臣武将出京东巡、游览、拜谒清东陵和盛京(沈阳)北陵驻跸( 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的第一座行宫。据当地老人讲,行宫的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飞檐斗拱,金碧辉煌,与北京紫禁城的建筑相仿:中轴线从南到北三座大殿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样式前后排列,两侧建有偏殿,均用上等楠木、汉白玉石和黄琉璃瓦等皇家专用材料建成。大殿通往宫门、偏殿的御道均用彩色卵石铺就,路旁植有松柏和乔灌花木,空地和宫门广场一色的青砖漫地。行宫的西北角建有一座五层高的跳远楼,供帝、后登高赏景之用。宫门外,东、西各有一眼水井,深7丈5尺,井水清冽甘甜,当地人称之为“龙眼”。朱红色的行宫大门嵌有88颗镏金铜钉,熠熠生辉。四周宫墙红壁筒瓦,四角建有更房。行宫大门外两侧还建有建筑。

为确保帝后出行安全和行宫建筑免遭侵扰破坏,行宫建有内、外营房,分别由八旗兵丁和汉军把守。据乾隆二十五年《三河县志·建置志·行宫篇》中记载:“一在烟郊(燕郊),乾隆二十年移址向南十六丈,重建内营房,设立满洲官兵看守,千总一员,其各员名姓、升调、期日隶盘山总管;外营房设立汉员经制外委一员、兵八名,看守官房三间,兵每名房两间,共计十九间。看守烟郊(燕郊)、大新庄(现属平谷区)两处行宫外委把总(汉员,正七品武官)各一员,于乾隆十年由通协(通州大营)派拨。每处守兵八名(汉人),燕郊由本营分派,其大新庄由宝坻营派拨五名,王庆陀派拨三名。”①

自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至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的151年间,清帝共有11次“东巡”(此后国事渐衰,但谒陵未断),除有4次自京城北行,出古北口,经内蒙古前往沈阳外,其余7次都是自北京向东,经通州,然后驻跸燕郊行宫再东进。尤其是乾隆,这位儒雅风流的皇帝就曾多次驻跸这里,并留下了许多诗文和楹联。例如:

树色溪光成静赏,花香鸟语绝尘缘。

目同碧宇朗无尽,心与白云散以间。

这是乾隆皇帝为燕郊行宫跳远楼御题的楹联。从此联中可见当时燕郊行宫之胜景:行宫院内,松柏参天,草绿花鲜,假山披翠,碧水涟漪。登楼远跳,朗朗乾坤,日丽风清,溪光树影,鸟语花香,别有一番情趣。

乾隆十年早春,乾隆皇帝东巡遇雪,驻跸燕郊行宫,当晚雪雾风停,皓月当空,君臣登楼,月下观赏雪景,引得乾隆一时诗兴大发,作《御制燕郊行宫晚坐诗》一首:

春宵雪后寒,古月望前洁。

雪月成双清,幽斋景殊绝。

瓷檠焰花落,竹灶茶烟歇。

托好常有因,即事惬静悦。

去岁将今夕,不起心分别。

每当皇帝、亲王、贝勒及皇差(皇家官差)拜谒清东陵(河北省遵化市境内)及北陵(辽宁省沈阳市境内),燕郊是东行御道的必经之地,时常伞盖如云,信使不断。此御道与今横贯三河市东西的102国道平行穿越三河全境,在西柳河屯、马起乏、夏垫、白浮图、大枣林、错桥、石碑、大赵庄、段甲岭一线(今已废)。

皇帝已成为历史过客,随着辛亥革命的成功和清王朝的灭亡,燕郊行宫历经200来年沧桑岁月也随之败落。1929年,行宫被拆毁,仅留下一堆砌石、几多瓦砾和两口无言的“龙眼”御井(建行宫市场时被填埋)。众多守宫官兵没有了俸禄,也只好解甲归田,就地务农,以宫定名,形成了今天的行宫村。②

改革开放后,勤劳智慧的燕郊人民在行宫旧址上建起了行宫市场,市场南口牌楼上遒劲的“行宫市场”四个锦金大字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将军所书。在清初朝廷所圈占的土地上,建起了燕郊开发区,现已发展为全国文明小城镇的典范,成为京东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紫禁城东第一座行宫,有关帝庙、戏楼、两座门楼、天齐庙、火神庙

临泃君注:


从此乾隆二十五年《三河县志·建置志·行宫篇》中可看出,官方典籍中汉籍官员需单独标注,如同现在的少数民族及女性。其中提到的宝坻今属天津,通县今属北京,王庆陀今属天津武清区。那时期没有现在的限制户籍制度,你进北京四九城都不用带身份证,也就是户籍名册什么的,你有钱想在哪买房置地都可以,想上私塾学校,随便安置,在看看现如今...

除了行宫,燕郊原来燕郊的关帝庙、戏楼、两座门楼、天齐庙、火神庙、清真寺、九圣庙等的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