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推恩令》與匈奴逃亡漠北的客觀聯繫

論《推恩令》與匈奴逃亡漠北的客觀聯繫

西漢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從誅暴秦,會盟天下英雄,滅西楚霸王,封異姓諸侯,建立漢朝,確定了中央統治集團與同姓諸侯王與異姓諸侯王統治天下的政體,也為後來“七王之王”與“諸侯反叛”埋下了禍端。

漢文帝與漢景帝,對內採用休養生息、輕徭薄役的安民政策,農業稅三十取一,徭役三年一徵,開放國有的山林鹽鐵以富於民。對外,一直採取緊守邊關,不輕開戰端於匈奴等異族,歷經兩代帝王四十多年的修養生息政策,漢朝經濟、文化、民生、軍事慢慢恢復到頂峰,漢朝《食貨志》記載,漢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間,由於國內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郡國的倉廩堆滿了糧食.太倉裡的糧食由於陳陳相因,致腐爛而不可食,政府的庫房有餘財,京師的錢財有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

論《推恩令》與匈奴逃亡漠北的客觀聯繫

西漢的政治體制是中央集權制於地方諸侯共治天下,隨著時間發展,地方諸侯勢利越來越強大,吳王劉濞最甚。吳王封地千里,名下多城池,開銅山以冶金錢,開大海以煉鹽,開礦山以鑄鐵,兵強馬壯,和中央朝廷暗暗較勁,聽調不聽宣。

面對日益強大的地方諸侯國勢利,已造成尾大不留之勢,從漢文帝開始,鑑於淮南王、濟北王叛亂的事件,賈誼上書《治安書》開始消藩計劃開始,漢景帝即位,採納晁錯的削藩策,開始了吳王為首的《七王之亂》,漢景帝很快撲滅這次叛亂。直至漢武帝即位,情勢更加惡劣。

一,匈奴一直寇犯邊關,燒殺搶掠,造成邊關將士與百姓的無數損傷。而且,西漢前期,一直與匈奴採取不抵抗安撫和親政策。邊關形式愈演愈烈。

二、地方諸侯國勢利經過多年發展,經濟雄厚,兵強馬壯,已經嚴重威脅中央政權的穩定與發展。

三、地方諸侯,土地兼併嚴重、人民流離失所,再加匈奴一直寇犯邊關,朝廷採取和親不抵抗政策,經有心人煽動,國內矛盾已上案頭。

論《推恩令》與匈奴逃亡漠北的客觀聯繫

時勢造英雄!謀士主父偃應運而生,上書漢武帝,《退恩令》一策,解危難與無形。其具體辦法是,讓諸侯王各分為若干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封土廣大而子孫少的人,就虛建國號,待其子孫生後分封。漢朝原來施行的是郡縣制,所以制定推恩令是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做的改進,由以前的各諸侯所管轄的區域只由其長子繼承,改為由諸侯王的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

地方諸侯集團從此土崩瓦解,中央集團不斷加強,從此中央可以直接指揮地方,軍事、政治、民生、經濟全部收回中央,從而為以後打擊匈奴造成了最為堅實的條件之一。自始,吹響了匈奴逃亡漠北的戰爭號角,開啟了鮮紅色的大漢鐵騎浩浩蕩蕩開進草原,清掃異族的歷史畫卷。有詩云:凡日月所照,江河所指,皆為漢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