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春秋戰國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基礎條件

<code>作者: 【教育會客廳】鄭洲  ID:1586392625871886/<code>
道德教育——春秋戰國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基礎條件

春秋戰國儒家德育思想作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一部分,不僅促成了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推崇儒家的地位,而且具有超越時間空間的重要價值。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古代進行大變革的一個階段,從宗法分封制的奴隸社會向中央集權的封建君王專制進行過渡的一個時期。這個時有總體的特徵是大變革、大動盪、大發展構成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的基本的特徵,現在我們來談一談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德育方面形成的社會背景。

道德教育——春秋戰國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基礎條件

一、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經濟基礎。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馬克思關於社會發展關係的論述。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德育思想,也離不開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展的經濟背景。

(一)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作為社會變革的一個階段,生產力有了極大的發展,其中生產工具的變革作為其中的代表。特別是鐵製農具的廣泛使用和耕牛的廣泛用在農業生產,極大提高了社會的生產力。這兩方面的應用極大的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農業的生產面積不斷擴大,為積累社會財富創造了基礎。與此同時,運河灌溉渠道等水利設施的新修,為農業提供了用水的保障。比如說現在四川的都江堰以及南方的靈渠,都是作為當時社會水利設施的代表作,極大促進農業的發展。

道德教育——春秋戰國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基礎條件

農業得到了具體極大發展,而手工業、商業,也相應得到了提高。春秋戰國時期如紡織業、冶鋼業、製鹽業等生產技術得到了相應的提升,一些生產部門進行相應的分工,生產出來社會產品,進入了商品流通領域進行買賣,這就造成了商業經濟的發展。手工業的發展,農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流通,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繁榮帶來了社會的相應的變化,相應的變革,整個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繁華的景象。

(二)生產關係的相應的變化。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變化必然帶來生產關係相應的改變。隨著農業,手工業工商業的發展,生產關係也必然進行相應的變化,其中比較有標誌性的事件,有井田制的瓦解、私有田地的增多等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分封制對井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西周時的農業作為重要的社會資源,由奴隸主進行支配,也就是說周王是把土地分給王公貴族,王公貴族又把土地分給自己的家臣等相關人,而這些王公貴族又對周王是進行相應的朝貢,形成井田制的重要的運行基礎。

道德教育——春秋戰國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基礎條件

井田制實質上是以國有為名的奴隸主階層對奴隸階級進行剝削的一種土地制度,他把奴隸主勞動者深深的束縛在土地之中,勞動者不僅沒有生產資料也沒有勞動成果,幾乎上升了人生的自由的權利。而隨著農業、工商業、手工業的發展,井田制度已經不適合社會的生產需要,特別是耕地面積的不斷擴大,農業生產效率的不斷提升。奴隸主階層對財富和土地的追求又不斷的增加,這使得一些私有田地出現了。

私有的土地不再向周天子朝貢納貢,這就激發了奴隸主階層,甚至是奴隸階層對荒地的開墾的需求。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私有田地的不斷的增加,勞動者也有一部分自己的生產的資料。私有田地的出現也使得土地買賣進行了相應的變化,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初稅畝制度就與此同時出現。土地的合法化,土地的買賣得到了國家的承認,使得土地可以進行市場合法的流動。這樣奴隸主階層就變成了封建地主階層,而奴隸階級就變成了農民階級,社會生產關係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道德教育——春秋戰國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基礎條件

二、春秋戰國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政治條件,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發生了劇烈的變化,而由此造成了各階級矛盾的激化,戰爭不斷爆發。

(一)社會結構的變化。

變化一:周王氏的力量不斷的衰弱,政權下移到各諸侯國。春秋以來禮崩樂壞,也就是說以周天子為宗主的宗法制度得到了解散,一方面是周王氏的力量的減弱和舊奴隸主階層的衰落,另一方面諸侯國卿大夫等中下層貴族,力量達到了提升。這樣就出現了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等群雄逐鹿的局面,權力不斷擴大的諸侯,卿大夫進一步變法圖強進行國家的統治,例如秦國商鞅變法、魯國初稅畝制度改革等這時候不斷出現。這樣以中下層貴族為代表的新興的階層出現,形成了新的封建地主階級。變化二:工商階層的嶄露頭角。隨著手工業工商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農業生產中脫離出來,他們開始進行商業往來,形成社會中一股重要的階層。同樣,這也衝擊了原有的舊的宗法制度,這些商人有錢進行土地買賣,合法的兼併土地形成了新的封建地主階層。

變化三:士大夫階層的崛起。在西周宗法制度中,大夫階層處於貴族中最低層,他們往往是高級貴族的幫手而已。而隨著原有的土地制度的變化,士大夫階層開始成為一些名人的門客奔走與各個諸侯國之間。他們積極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思想觀念,謀求生路,成為社會變革變法的一股重要的力量,例如呂不韋門客等。

道德教育——春秋戰國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基礎條件

(二)階級矛盾不斷加劇。

西周宗法制度的不斷崩潰,新的封建地主階級的不斷出現,在這一個社會轉變過程中,會造成不同的階級矛盾的爆發,必然引起社會的鬥爭,矛盾的加劇,甚至爆發戰爭。這種矛盾凸顯在奴隸主和奴隸階級之間奴隸主,沒落的貴族奴隸主與新興的地主階級,新興的地主階級各諸侯國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集中爆發於這一個時期。

原有的社會結構的變化,各階級矛盾的加劇,打破了原有社會的平衡,原有的社會秩序的穩定,而新的社會秩序還沒有形成,這時的春秋戰國時期,整個社會處於一片混亂動盪和不安之中。例如舊貴族沒落造成了新貴族階級的崛起,三家分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就爆發在於這一個時期。

道德教育——春秋戰國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基礎條件

三、春秋戰國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文化基礎

(一)傳統禮樂制度的崩潰。

傳統禮樂制度是以西周時期以維護中法等級社會秩序規範各社會成員思想行為及政治制度與行為規範與一體的社會禮樂制度。該制度從周天子的行為中間到貴族社會的行為,甚至是奴隸階層級的行為,都進行相應的規範。從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也進行相當的限制,成為舊社會的社會規範標準。

道德教育——春秋戰國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基礎條件

而春秋戰國時期,傳統禮樂制度的崩潰,使人們適時而變,會對傳統的禮樂制度進行反思和探究,以追求拯救社會穩定,維護社會秩序。這體現在對禮樂制度的推崇號召人們崇尚禮儀,你成為人修身立世的不可或缺的標準。還有一點道德規範行為,中軍愛國維護統治階層的絕對權威,成為當時人們進行反思的一個重要點。

道德教育——春秋戰國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基礎條件

(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局面的繁榮。

商朝和西周時期由學在官府的時代轉變為春秋戰國時期學在民間,特別是以儒家為代表的孔子進行民間辦學,開闊了人們的思想。同樣此時期其他學派包括墨家學派,法家學派等等也競相迸發,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百家爭鳴的百家只是個大約的估計並不是說有100個學派,而是可以體現當時的學派之多,文化思想的多元。其實主要的思想可以分為儒墨道法4家,形成影響後世的學說。而先秦時期的儒家的德育思想,正是在這種多元文化繁榮中得到了孕育和發展,成為儒家德育思想繁榮的文化根基。


本文由教育會客廳原創,三月18日首發於今日頭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