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春秋战国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基础条件

<code>作者: 【教育会客厅】郑洲  ID:1586392625871886/<code>
道德教育——春秋战国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基础条件

春秋战国儒家德育思想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促成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推崇儒家的地位,而且具有超越时间空间的重要价值。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进行大变革的一个阶段,从宗法分封制的奴隶社会向中央集权的封建君王专制进行过渡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有总体的特征是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的基本的特征,现在我们来谈一谈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德育方面形成的社会背景。

道德教育——春秋战国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基础条件

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经济基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关系的论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德育思想,也离不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经济背景。

(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作为社会变革的一个阶段,生产力有了极大的发展,其中生产工具的变革作为其中的代表。特别是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和耕牛的广泛用在农业生产,极大提高了社会的生产力。这两方面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农业的生产面积不断扩大,为积累社会财富创造了基础。与此同时,运河灌溉渠道等水利设施的新修,为农业提供了用水的保障。比如说现在四川的都江堰以及南方的灵渠,都是作为当时社会水利设施的代表作,极大促进农业的发展。

道德教育——春秋战国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基础条件

农业得到了具体极大发展,而手工业、商业,也相应得到了提高。春秋战国时期如纺织业、冶钢业、制盐业等生产技术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一些生产部门进行相应的分工,生产出来社会产品,进入了商品流通领域进行买卖,这就造成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流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带来了社会的相应的变化,相应的变革,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繁华的景象。

(二)生产关系的相应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变化必然带来生产关系相应的改变。随着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必然进行相应的变化,其中比较有标志性的事件,有井田制的瓦解、私有田地的增多等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的分封制对井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西周时的农业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由奴隶主进行支配,也就是说周王是把土地分给王公贵族,王公贵族又把土地分给自己的家臣等相关人,而这些王公贵族又对周王是进行相应的朝贡,形成井田制的重要的运行基础。

道德教育——春秋战国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基础条件

井田制实质上是以国有为名的奴隶主阶层对奴隶阶级进行剥削的一种土地制度,他把奴隶主劳动者深深的束缚在土地之中,劳动者不仅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劳动成果,几乎上升了人生的自由的权利。而随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井田制度已经不适合社会的生产需要,特别是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奴隶主阶层对财富和土地的追求又不断的增加,这使得一些私有田地出现了。

私有的土地不再向周天子朝贡纳贡,这就激发了奴隶主阶层,甚至是奴隶阶层对荒地的开垦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私有田地的不断的增加,劳动者也有一部分自己的生产的资料。私有田地的出现也使得土地买卖进行了相应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制度就与此同时出现。土地的合法化,土地的买卖得到了国家的承认,使得土地可以进行市场合法的流动。这样奴隶主阶层就变成了封建地主阶层,而奴隶阶级就变成了农民阶级,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道德教育——春秋战国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基础条件

二、春秋战国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政治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而由此造成了各阶级矛盾的激化,战争不断爆发。

(一)社会结构的变化。

变化一:周王氏的力量不断的衰弱,政权下移到各诸侯国。春秋以来礼崩乐坏,也就是说以周天子为宗主的宗法制度得到了解散,一方面是周王氏的力量的减弱和旧奴隶主阶层的衰落,另一方面诸侯国卿大夫等中下层贵族,力量达到了提升。这样就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群雄逐鹿的局面,权力不断扩大的诸侯,卿大夫进一步变法图强进行国家的统治,例如秦国商鞅变法、鲁国初税亩制度改革等这时候不断出现。这样以中下层贵族为代表的新兴的阶层出现,形成了新的封建地主阶级。变化二:工商阶层的崭露头角。随着手工业工商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他们开始进行商业往来,形成社会中一股重要的阶层。同样,这也冲击了原有的旧的宗法制度,这些商人有钱进行土地买卖,合法的兼并土地形成了新的封建地主阶层。

变化三: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在西周宗法制度中,大夫阶层处于贵族中最低层,他们往往是高级贵族的帮手而已。而随着原有的土地制度的变化,士大夫阶层开始成为一些名人的门客奔走与各个诸侯国之间。他们积极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念,谋求生路,成为社会变革变法的一股重要的力量,例如吕不韦门客等。

道德教育——春秋战国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基础条件

(二)阶级矛盾不断加剧。

西周宗法制度的不断崩溃,新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不断出现,在这一个社会转变过程中,会造成不同的阶级矛盾的爆发,必然引起社会的斗争,矛盾的加剧,甚至爆发战争。这种矛盾凸显在奴隶主和奴隶阶级之间奴隶主,没落的贵族奴隶主与新兴的地主阶级,新兴的地主阶级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集中爆发于这一个时期。

原有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各阶级矛盾的加剧,打破了原有社会的平衡,原有的社会秩序的稳定,而新的社会秩序还没有形成,这时的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一片混乱动荡和不安之中。例如旧贵族没落造成了新贵族阶级的崛起,三家分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就爆发在于这一个时期。

道德教育——春秋战国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基础条件

三、春秋战国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文化基础

(一)传统礼乐制度的崩溃。

传统礼乐制度是以西周时期以维护中法等级社会秩序规范各社会成员思想行为及政治制度与行为规范与一体的社会礼乐制度。该制度从周天子的行为中间到贵族社会的行为,甚至是奴隶阶层级的行为,都进行相应的规范。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也进行相当的限制,成为旧社会的社会规范标准。

道德教育——春秋战国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基础条件

而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礼乐制度的崩溃,使人们适时而变,会对传统的礼乐制度进行反思和探究,以追求拯救社会稳定,维护社会秩序。这体现在对礼乐制度的推崇号召人们崇尚礼仪,你成为人修身立世的不可或缺的标准。还有一点道德规范行为,中军爱国维护统治阶层的绝对权威,成为当时人们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点。

道德教育——春秋战国儒家德育思想形成的基础条件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繁荣。

商朝和西周时期由学在官府的时代转变为春秋战国时期学在民间,特别是以儒家为代表的孔子进行民间办学,开阔了人们的思想。同样此时期其他学派包括墨家学派,法家学派等等也竞相迸发,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百家争鸣的百家只是个大约的估计并不是说有100个学派,而是可以体现当时的学派之多,文化思想的多元。其实主要的思想可以分为儒墨道法4家,形成影响后世的学说。而先秦时期的儒家的德育思想,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繁荣中得到了孕育和发展,成为儒家德育思想繁荣的文化根基。


本文由教育会客厅原创,三月18日首发于今日头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