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21—41卷)諸子百家 春秋戰國

《中國上下五千年》

《中國上下五千年》作者是李津。該書講述了帝王霸業的豐功偉績、血雨腥風的殘酷烙印、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創造的輝煌成果。讓我們帶你沿著歷史發展的軌跡穿越時空,一起去重溫令人驚心動魄的歷史時刻。

李津

李津,1958年出生於天津,1983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現任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副教授,是學術委員會委員。出版有:《浩大能量·就在身旁》、《李津》、《飲食男女·李津墨書集》。

目錄: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21—41卷)諸子百家 春秋戰國

21 崤山大戰

22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23 伍子胥過昭關

24 孔子周遊列國

25 勾踐臥薪嚐膽

26 范蠡和文種

27 墨子破雲梯

28 三家瓜分晉國

29 商鞅南門立木

30 孫臏龐涓鬥智

31 張儀拆散聯盟

32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33 孟嘗君的門客

34 燕昭王求賢

35 田單的火牛陣

36 屈原沉江

37 藺相如完璧歸趙

38 廉頗負荊請罪

39 范雎的遠交近攻計

40 紙上談兵的趙括

41 毛遂自薦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21—41卷)諸子百家 春秋戰國

21 崤山大戰

秦國的大軍想偷襲鄭國,晉國那邊早就得到情報。晉國的大將先軫認為這是打擊秦國的好機會,勸說新即位的晉襄公在崤山(今河南洛寧縣北,崤音yáo)地方攔擊。

晉襄公親自率領大軍開到崤山。崤山本是形勢十分險要的地方,晉軍在那裡佈下了天羅地網,只等秦軍到來。孟明視他們一進崤山,就中了埋伏,被晉軍團團圍住,進退兩難。秦國的士卒死的死,降的降。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員大將全都被活捉了。

晉襄公得勝回朝。他的母親文嬴(音yíng)原是秦國人,不願同秦國結仇,對襄公說:“秦國和晉國原是親戚,一向彼此幫助。孟明視這幫武人為了自己要爭功,鬧得兩國傷了和氣。要是把這三個人殺了,恐怕兩國的冤仇越結越深,不如把他們放了,讓秦君自己去懲辦他們。”

晉襄公聽母親說得有道理,就把孟明視等三個俘虜釋放了。

大將先軫一聽讓孟明視跑了,立刻去見晉襄公,說:“將士們拼死拼活,好容易把他們捉住,怎麼輕易把他們放走呢?”

一面說,一面氣得向地上吐唾沫。

晉襄公聽了,也感到後悔,立刻派將軍陽處父帶領一隊人馬飛快地追上去。

孟明視三人被釋放之後,使勁地逃跑。到了黃河邊,發現後面已經有晉兵追上來。在這緊急的關頭,幸好有一隻小船停在河邊,他們就跳了下去。

等陽處父趕到,船已經離了岸。陽處父在岸邊大聲喊叫:“請你們回來!我們主公忘了給你們準備車馬,特地叫我趕來送幾匹好馬,請你們收下!”

孟明視哪裡肯上這個當。他站在船頭上行了禮,說:“承蒙晉君寬恕了我們,已經萬分感激,哪裡還敢再收受禮物。要是我們回去還能保全性命,那末,過了三年,再來報答貴國吧。”

陽處父還想說什麼,那隻小船嘩啦嘩啦地,已經越劃越遠了。

陽處父回去向晉襄公回報了孟明視的話,晉襄公懊悔不及,但也無可奈何了。

孟明視等三個人回到秦國。秦穆公聽到全軍覆沒,穿了素服,親自到城外去迎接他們。

孟明視三個人跪在地上請罪。秦穆公說:“這是我的不是,沒有聽你們父親的勸告,害得你們打了敗仗,哪兒能怪你們呢?再說,我也不能因為一個人犯了一點小過失,就抹殺他的大功啊。”

三個人感激得直淌眼淚,打這以後,他們認真操練兵馬,一心一意要為秦國報仇。

公元前625年,孟明視要求秦穆公發兵去報崤山的仇,秦穆公答應了。孟明視等三員大將率領四百輛兵車打到晉國。沒想到晉襄公早有防備,孟明視又打了敗仗。

秦穆公仍舊沒有辦他的罪,但孟明視實在過意不去,好像對國家欠下一筆債。他把自己的財產和俸祿全拿出來,送給在戰爭中死亡將士的家屬。他跟兵士一塊兒過苦日子。兵士吃粗糧,他也吃粗糧:兵士啃菜根,他也啃菜根,天天苦練兵馬,一心要報仇雪恥。

這年冬天,晉國聯合了宋、陳、鄭三國打到秦國的邊界上來了。孟明視囑咐將士守住城,不準隨便跟晉國人交戰,結果又讓晉國奪去了兩座城。

這一來,秦國就有人說孟明視的壞話,說他不該這麼膽小。附近的小國和西戎瞧著秦國一連打了三個敗仗,紛紛脫離秦國,不受管了。

公元前624年,也就是崤山交戰以後第三年的夏天。孟明視作好一切準備,挑選了國內精兵,出發了五百輛兵車。秦穆公拿出大量的糧食和財帛,把將士的家屬安頓好。將士的鬥志旺盛,整裝出發。

大軍渡黃河的時候,孟明視對將士說:“咱們這回出來,可是有進沒退,我想把船燒了,大家看怎麼樣?”大夥說:“燒吧!打勝了還怕沒有船嗎?打敗了,也別回來了。”孟明視的兵士們憋了幾年的氣悶和仇恨,全在這時候迸發出來。沒有幾天工夫,就一舉奪回了上次丟了的兩個城,接著又攻下晉國的幾座大城。

晉國這才感到秦國攻勢的厲害,上上下下都著了慌。晉襄公跟大臣商量以後,下了命令:只許守城,不許跟秦國人開戰。秦國的大軍在晉國的地面上來回挑戰,沒有一個晉國人敢出來。

有人對秦穆公說:“晉國已經認輸了。他們不敢出來交戰。主公不如埋了崤山的屍骨回去,也可以洗刷以前的恥辱了。”

秦穆公就率領大軍到崤山,把三年前作戰死亡將士留下的屍骨收拾起來,埋在山坡裡。秦穆公帶領孟明視等將士,祭奠了一番,才班師回國。

西部小國和西戎部落,一聽到秦國打敗了中原的霸主晉國,爭先恐後地向秦國進貢。秦國從此就做了西戎的霸主。

22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秦國打敗晉國以後,一連十幾年兩國沒有發生戰事。可是南方的楚國卻一天比一天強大,一心要跟中原的霸主晉國爭奪地位。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新即位,做了國君。晉國趁這個機會,把幾個一向歸附楚國的國家又拉了過去,訂立盟約。楚國的大臣們很不服氣,都向楚莊王提出要他出兵爭霸權。

無奈楚莊王不聽那一套,白天打獵,晚上喝酒,聽音樂,什麼國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就這樣窩窩囊囊地過了三年。他知道大臣們對他的作為很不滿意,還下了一道命令:誰要是敢勸諫,就判誰的死罪。

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實在看不過去,決心去見楚莊王。楚莊王正在那裡尋歡作樂,聽到伍舉要見他,就把伍舉召到面前,問:“你來幹什麼?”

伍舉說:“有人讓我猜個謎兒,我猜不著。大王是個聰明人,請您猜猜吧。”

楚莊王聽說要他猜謎兒,覺得怪有意思,就笑著說:“你說出來聽聽。”

伍舉說:“楚國山上,有一隻大鳥,身披五彩,樣子挺神氣。可是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麼鳥?”

楚莊王心裡明白伍舉說的是誰。他說:“這可不是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衝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

過了一段時期,另一個大臣蘇從看看楚莊王沒有動靜,又去勸說楚莊王。

楚莊王問他:“你難道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嗎?”

蘇從說:“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夠聽我的意見,我就是觸犯了禁令,被判了死罪,也是心甘情願的。”

楚莊王高興地說:“你們都是真心為了國家好,我哪會不明白呢?”

打這以後,楚莊王決心改革政治,把一批奉承拍馬的人撤了職,把敢於進諫的伍舉、蘇從提拔起來,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一面製造武器,操練兵馬。當年,就收服了南方許多部落。第六年,打敗了宋國。第八年,又打敗了陸渾(在今河南嵩縣東北)的戎族,一直打到周都洛邑附近。

為了顯示楚國的兵威,楚莊王在洛邑的郊外舉行一次大檢閱。

這一來,可把那個掛名的周天子嚇壞了。他派一個大臣王孫滿到郊外去慰勞楚軍。

楚莊王和王孫滿交談的時候,楚莊王問起周王宮裡藏著的九鼎大小輕重怎麼樣。九鼎是象徵周王室權威的禮器。楚莊王問起九鼎,就是表示他有奪取周天子權力的野心。

王孫滿是個善於應付的人。他勸說楚莊王:國家的強盛,主要靠德行服人,不必去打聽鼎的輕重。楚莊王自己知道當時還沒有滅掉周朝的條件,也就帶兵回國了。

以後,楚莊王又請了一位楚國有名的隱士孫叔敖當令尹(楚國的國相)。孫叔敖當了令尹以後,開墾荒地,挖掘河道,獎勵生產。為了免除水災旱災,他還組織楚國人開闢河道,能灌溉成百萬畝莊稼,每年多打了不少糧食。沒幾年工夫,楚國更加強大起來,先後平定了鄭國和陳國的兩次內亂,終於和中原霸主晉國衝突起來。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率領大軍攻打鄭國,晉國派兵救鄭。在邲地(今河南鄭州市東)和楚國發生了一次大戰。晉國從來沒有打過這麼慘的敗仗,人馬死了一半,另一半逃到黃河邊。船少人多,兵士爭著渡河,許多人被擠到水裡去了。掉到水裡的人往船上爬,船上的兵士怕翻船,拿刀把往船上爬的兵士手指頭都砍了下來。

有人勸楚莊王追上去,把晉軍趕盡殺絕。楚莊王說:“楚國自從城濮失敗以來,一直抬不起頭來。這回打了這麼大的勝仗,總算洗刷了以前的恥辱,何必多殺人呢?”

說著,立即下令收兵,讓晉國的殘兵逃了回去。

打那以後,這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就成了霸主。

從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到楚莊王,前前後後總共五個霸主。歷史上通常稱他們是“春秋五霸”。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21—41卷)諸子百家 春秋戰國

23 伍子胥過昭關

在諸侯大國爭奪霸權的鬥爭中,大國兼併小國,擴張了土地。可是大國的諸侯不得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給立了功的大夫。大夫的勢力大了起來。他們之間也經常發生鬥爭。大國國內的矛盾尖銳起來,都想把爭奪霸權的戰爭暫時停止下來。

為了這個緣故,宋國大夫向戍(音shù)在晉、楚兩國之間奔走,做調停人。

公元前546年,晉楚兩國和其他幾個國家,在宋國舉行了“弭兵會議”(弭音mǐ,弭兵就是停止戰爭)。在這次會議上,晉國的大夫和楚國的大夫代表南北兩個集團講了和,訂了盟約。規定除齊、秦兩個大國外,各小國都要向晉、楚兩國同樣朝貢。晉楚兩國平分霸權,以後五十多年裡,沒發生大的戰爭。

到楚莊王的孫子楚平王即位之後,楚國漸漸衰落了。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來的太子建廢掉。這時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師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鎮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來,誣說太子建正在謀反。

伍奢說什麼也不承認,立刻被關進監獄。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殺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寫信給他的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們回來,以便一起除掉。大兒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郢音yǐng),就跟父親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殺害。太子建事先得到風聲,帶著兒子公子勝逃到宋國去了。

伍奢的另一個兒子伍子胥,也從楚國逃出來,他趕到宋國,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國發生內亂,伍子胥又帶著太子建、公子勝逃到鄭國,想請鄭國幫他們報仇。可是鄭國國君鄭定公沒有同意。

太子建報仇心切,竟勾結鄭國的一些大臣想奪鄭定公的權,被鄭定公殺了。伍子胥只好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投奔吳國(都城在今江蘇蘇州)。

楚平王早就下令懸賞捉拿伍子胥,叫人畫了伍子胥的像,掛在楚國各地的城門口,囑咐各地官吏盤查。

伍子胥帶著公子勝逃出鄭國後,白天躲藏,晚上趕路,來到吳楚兩國交界的昭關(在今安徽含山縣北)。關上的官吏盤查得很緊。傳說伍子胥一連幾夜愁得睡不著覺,連頭髮也愁白了。幸虧他們遇到了一個好心人東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家裡。東皋公有個朋友,模樣有點像伍子胥。東皋公讓他冒充伍子胥過關。守關的逮住了這個假伍子胥,而那個真伍子胥因為頭髮全白,面貌變了,守關的認不出來,就被他混出關去。

伍子胥出了昭關,害怕後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是一條大江攔住去路。伍子胥正在著急,江上有個打魚的老頭兒划著一隻小船過來,把伍子胥渡過江去。

過了大江,伍子胥感激萬分,摘下身邊的寶劍,交給老漁人,說:“這把寶劍是楚王賜給我祖父的,值一百兩金子。

現在送給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

老漁人說:“楚王為了追捕你,出了五萬石糧食的賞金,還答應封告發人大夫爵位。我不貪圖這個賞金、爵位,難道會要你這寶劍嗎?”

伍子胥連忙向老漁人賠禮,收了寶劍,辭別老漁人走了。

伍子胥到了吳國,吳國的公子光正想奪取王位。在伍子胥幫助下,公子光殺了吳王僚(音liáo),自立為王。這就是吳王闔閭(音hélǘ)。

吳王闔閭即位之後,封伍子胥為大夫,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又用了一位將軍孫武,是個善於用兵的大軍事家。吳王依靠伍子胥和孫武這兩個人,整頓兵馬,先兼併了臨近幾個小國。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拜孫武為大將,伍子胥為副將,親自率領大軍,向楚國進攻,連戰連勝,把楚國的軍隊打得一敗塗地,一直打到郢都。

那時,楚平王已經死去,他的兒子楚昭王也逃走了。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墳,還把平王的屍首挖出來狠狠鞭打了一頓。

吳軍佔領了郢都。楚國人申包胥逃到秦國,向秦國求救。秦哀公沒同意出兵。申包胥在秦國宮門外賴著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終於被感動了,說:“楚國雖然暴虐無道,但是有這樣好的臣子,怎能眼看他們亡國!”

秦哀公派兵救楚國,擊敗了吳軍,吳王闔閭才撤兵回國。

吳王闔閭回到吳國都城,把第一大功歸給孫武。孫武不願意做官,回鄉隱居去了。他留下的一部《孫子兵法》,是我國最早的傑出的軍事著作。

24 孔子周遊列國

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孫武的幫助下,大敗楚國,聲勢很大,連中原一些大國都受到威脅,首先受到威脅的是齊國。齊國自從齊桓公死後,國內一直很不安定。後來到齊景公當了國君,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嬰當相國,刷新朝政,齊國又開始興盛起來。

公元前500年,齊景公和晏嬰想拉攏鄰國魯國和中原諸侯,把齊桓公當年的事業重新幹一下,就寫信給魯定公,約他在齊魯交界的夾谷地方開個會。

那時候,諸侯開會,都得有個大臣當助手,稱做“相禮”。魯定公決定讓魯國的司寇(管司法的長官)孔子擔任這件事。

孔子名叫孔丘,是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陬音zōu)人。他父親是個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歲上就死了父親,靠他母親帶著他搬到曲阜住下來,把他撫養成人。據說他從小很愛學禮節,沒有事兒,就擺上小盆小盤什麼的,學著大人祭天祭祖的樣子。

孔子年青時候,讀書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禮作樂的周公,對古禮特別熟悉。當時讀書人應當學的“六藝”,也就是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他都比較精通。他辦事認真。開頭他當過管理倉庫的小吏,物資從來沒有缺少;後來又當管理牧業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沒到三十歲,名聲就漸漸大了起來。

有些人願意拜他做老師,他就索性辦了個私塾,收起學生來。魯國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臨死時,囑咐他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到孔子那兒去學禮。靠南宮敬叔的推薦,魯昭公還讓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禮樂。

孔子三十五歲那年,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三家大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轟走了。孔子就到齊國去,求見齊景公,跟齊景公談了他的政治主張。齊景公待他很客氣,還想用他。但是相國晏嬰認為孔子的主張不切實際,結果齊景公沒用他。孔子再回到魯國,仍舊教他的書。跟隨孔子學習的學生越來越多。

到了公元前501年,魯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東汶上縣)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長官),又從司空調做了司寇。

這一回,魯定公把準備到夾谷跟齊國會盟的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齊國屢次侵犯我邊境,這次約我們會盟,我們也得有兵馬防備著。希望把左右司馬都帶去。”

魯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張,又派了兩員大將帶了一些人馬,隨同他上夾谷去。

在夾谷會議上,由於孔子的相禮,魯國取得了外交上的勝利。會後,齊景公決定把從魯國侵佔過來的汶陽(今山東泰安西南)地方的三處土地還給了魯國。

齊國的大夫黎鉏認為孔子留在魯國做官對齊國不利,勸齊景公給魯定公送一班女樂去。齊景公同意了,就挑選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魯國去。

魯定公接受了這班女樂,天天吃喝玩樂,不管國家政事。孔子想勸說他,他躲著孔子。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學生說:“魯君不辦正事,咱們走吧!”

打那以後,孔子離開魯國,帶著一批學生周遊列國,希望找個機會實行他的政治主張。可是,那個時候,大國都忙於爭霸的戰爭,小國都面臨著被併吞的危險,整個社會正在發生變革。孔子宣傳的一套恢復周朝初年禮樂制度的主張,當然沒有人接受。

他先後到過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楚國。這些國家的國君都沒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陳、蔡一帶,楚昭王打發人請他。陳、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國,對他們不利,發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圍困在那裡,斷了糧,幾天都沒吃上飯。後來,楚國派了兵來,才給他解了圍。

孔子在列國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許多釘子,年紀也老了。末了,他還是回到魯國,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學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還整理了幾種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詩經》、《尚書》、《春秋》等。《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時期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會生活的民間歌謠,它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尚書》是一部我國上古歷史文獻的彙編。《春秋》是根據魯國史料編成的一部歷史書,它記載著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的大事。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後,他的弟子繼續傳授他的學說,形成了一個儒家學派,孔子成了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學術思想在後世影響很大,他被公認為我國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5 勾踐臥薪嚐膽

吳王闔閭打敗楚國,成了南方霸主。吳國跟附近的越國(都城在今浙江紹興)素來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國國王勾踐即位。吳王趁越國剛剛遭到喪事,就發兵打越國。吳越兩國在槜李(今浙江嘉興西南,槜音zuì)地方,發生一場大戰。

吳王闔閭滿以為可以打贏,沒想到打了個敗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傷,再加上上了年紀,回到吳國,就嚥了氣。

吳王闔閭死後,兒子夫差即位。闔閭臨死時對夫差說:

“不要忘記報越國的仇。”

夫差記住這個囑咐,叫人經常提醒他。他經過宮門,手下的人就扯開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仇嗎?”

夫差流著眼淚說:“不,不敢忘。”

他叫伍子胥和另一個大臣伯嚭(音pǐ)操練兵馬,準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吳王夫差親自率領大軍去打越國。越國有兩個很能幹的大夫,一個叫文種,一個叫范蠡(音lí)。范蠡對勾踐說:“吳國練兵快三年了。這回決心報仇,來勢兇猛。咱們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們作戰。”

勾踐不同意,也發大軍去跟吳國人拼個死活。兩國的軍隊在大湖一帶打上了。越軍果然大敗。

越王勾踐帶了五千個殘兵敗將逃到會稽,被吳軍圍困起來。

勾踐弄得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他跟范蠡說:“懊悔沒有聽你的話,弄到這步田地。現在該怎麼辦?”

范蠡說:“咱們趕快去求和吧。”

勾踐派文種到吳王營裡去求和。文種在夫差面前把勾踐願意投降的意思說了一遍。吳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堅決反對。

文種回去後,打聽到吳國的伯嚭是個貪財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寶,私下送給伯嚭,請伯嚭在夫差面前講好話。

經過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勸說,吳王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答應了越國的求和,但是要勾踐親自到吳國去。

文種回去向勾踐報告了。勾踐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文種,自己帶著夫人和范蠡到吳國去。

勾踐到了吳國,夫差讓他們夫婦倆住在闔閭的大墳旁邊一間石屋裡,叫勾踐給他餵馬。范蠡跟著做奴僕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就給他拉馬,這樣過了兩年,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他,就放勾踐回國。

勾踐回到越國後,立志報仇雪恥。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嚐一嘗苦味,還自己問:“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這就是後來人傳誦的“臥薪嚐膽”。

勾踐決定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叫他的夫人自己織布,來鼓勵生產。因為越國遭到亡國的災難,人口大大減少,他訂出獎勵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種管理國家大事,叫范蠡訓練人馬,自己虛心聽從別人的意見,救濟貧苦的百姓。全國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勁,好叫這個受欺壓的國家改變成為強國。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21—41卷)諸子百家 春秋戰國

26 范蠡和文種

越王勾踐整頓內政,努力生產,使國力漸漸強盛起來,他就和范蠡、文種兩個大臣經常商議怎樣討伐吳國的事。

這時候,吳王夫差因為當上了霸主,驕傲起來,一味貪圖享樂。文種勸說勾踐向吳王進貢美女。越王勾踐派人專門物色最美的女子。結果在苧羅山(在今浙江諸暨南)上找到一個美人,名叫西施。勾踐就派范蠡把西施獻給夫差。

夫差一見西施,果然容貌出眾,把她當作下凡的仙女,寵愛得不得了。

有一回,越國派文種去跟吳王說:越國年成不好,鬧了饑荒,向吳國借一萬石糧,過了年歸還。夫差看在西施的面上,當然答應了。

轉過年來,越國年成豐收。文種把一萬石糧親自送還吳國。

夫差見越國十分守信用,更加高興。他把越國的糧食拿來一看,粒粒飽滿,就對伯嚭說:“越國的糧食顆粒比我們大,就把這一萬石賣給老百姓做種子吧。”

伯嚭把這些糧食分給農民,命令大家去種。到了春天,種子下去了,等了十幾天,還沒有抽芽。大家想,好種子也許出得慢一點,就耐心地等著。沒想到,過不了幾天,那撒下去的種子全爛了,他們想再撒自己的種子,已經誤了下種的時候。

這一年,吳國鬧了大饑荒,吳國的百姓全恨夫差。他們哪裡想到,這是文種的計策。那還給吳國的一萬石糧,原來是經過蒸熟了又曬乾的糧食,怎麼還能抽芽呢?

勾踐聽到吳國鬧饑荒,就想趁機會發兵。

文種說:“還早著呢。一來,吳國剛鬧荒,國內並不空虛;

二來,還有個伍子胥在,不好辦。”

勾踐聽了,覺得文種的話有道理,就繼續操練兵馬,擴大軍隊。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要去打齊國。伍子胥急忙去見夫差,說:“我聽說勾踐臥薪嚐膽,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樣子一定要想報吳國的仇。不除掉他,總是個後患。希望大王先去滅了越國。”

吳王夫差哪裡肯聽伍子胥的話,照樣帶兵攻打齊國,結果打了勝仗回來。文武百官全都道賀,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評說:“打敗齊國,只是佔點小便宜;越國來滅吳國,才是大禍患。”

這樣一來,夫差越來越討厭伍子胥,再加上伯嚭在背後盡說伍子胥壞話。夫差給伍子胥送去一口寶劍,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的時候,氣憤地對使者說:“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吳國東門,讓我看看勾踐是怎樣打進來的。”

夫差殺了伍子胥,任命伯嚭做了太宰。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約會魯哀公、晉定公等在黃池(今河南封丘縣西南)會盟,把精兵都帶走了,只留了一些老弱殘兵。

等夫差從黃池得意洋洋地回來,越王勾踐已經率領大軍攻進了吳國國都姑蘇。吳國士兵遠道回來,已經夠累了,加上越軍都是經過多年訓練的,士氣旺盛。兩下一交手,吳軍被打得大敗。

夫差沒奈何,只好派伯嚭去向勾踐求和。勾踐和范蠡一商量,決定暫時答應講和,退兵回去。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踐作好了充分準備,大規模地進攻吳國,吳國接連打了敗仗。越軍把吳都包圍了兩年,夫差被逼得走投無路,說:“我沒有面目見伍子胥了。”說著,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臉,自殺了。

越王勾踐滅了吳國,坐在夫差原來坐的朝堂裡。范蠡、文種和別的官員都來朝見他。吳國的太宰伯嚭也站在那裡等著受封,他認為自己幫了勾踐不少忙呢。

勾踐對伯嚭說:“你是吳國的大臣,我不敢收你做臣子,你還是去陪伴你的國君吧。”

伯嚭垂頭喪氣地退了出去。勾踐派人追上去,把他殺了。

勾踐滅了吳國,又帶著大軍渡過淮河,在徐州約會中原諸侯。周天子也派使臣送祭肉給勾踐。打這以後,越國的兵馬橫行在江淮一帶,諸侯都承認他是霸主。

勾踐得勝回國,開了個慶功大會,大賞功臣,可就少了個范蠡。傳說他帶著西施,隱姓埋名跑到別國去了。

范蠡走前,留給文種一封信,說,“飛鳥打光了,好的弓箭該收藏起來;兔子打完了,就輪到把獵

燒來吃了。越王這個人,可以跟他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您還是趕快走吧。”

文種不信。有一天,勾踐派人給他送來一口劍。文種一看,正是當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殺的那口寶劍。文種後悔沒聽范蠡的話,只好自殺了。

吳越爭霸已經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尾聲。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奴隸起義的不斷爆發,奴隸社會漸漸瓦解,到了公元前475年,進入戰國時期。我國的封建社會是從那個時候算起的。

27 墨子破雲梯

在戰國初年的時候,楚國的國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復楚國的霸權。他擴大軍隊,要去攻打宋國。

楚惠王重用了一個當時最有本領的工匠。他是魯國人,名叫公輸般,也就是後來人們稱為魯班的。公輸般使用斧子不用說是最靈巧的了,誰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領,那就是不自量力。所以後來有個成語,叫做“班門弄斧”。

公輸般被楚惠王請了去,當了楚國的大夫。他替楚王設計了一種攻城的工具,比樓車還要高,看起來簡直是高得可以碰到雲端似的,所以叫做雲梯。

楚惠王一面叫公輸般趕緊製造雲梯,一面準備向宋國進攻。楚國製造雲梯的消息一傳揚出去,列國諸侯都有點擔心。

特別是宋國,聽到楚國要來進攻,更加覺得大禍臨頭。

楚國想進攻宋國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對。反對得最厲害的是墨子。

墨子,名翟(音dí),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反對鋪張浪費,主張節約;他要他的門徒穿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以吃苦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算違揹他的主張。

墨子還反對那種為了爭城奪地而使百姓遭到災難的混戰。這回他聽到楚國要利用雲梯去侵略宋國,就急急忙忙地親自跑到楚國去,跑得腳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塊裹著腳走。

這樣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國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見公輸般,勸他不要幫助楚惠王攻打宋國。

公輸般說:“不行呀,我已經答應楚王了。”

墨子就要求公輸般帶他去見楚惠王,公輸般答應了。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誠懇地說:“楚國土地很大,方圓五千裡,地大物博;宋國土地不過五百里,土地並不好,物產也不豐富。大王為什麼有了華貴的車馬,還要去偷人家的破車呢?為什麼要扔了自己繡花綢袍,去偷人家一件舊短褂子呢?”

楚惠王雖然覺得墨子說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棄攻宋國的打算。公輸般也認為用雲梯攻城很有把握。

墨子直截了當地說:“你能攻,我能守,你也佔不了便宜。”

他解下了身上繫著的皮帶,在地下圍著當做城牆,再拿幾塊小木板當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輸般來演習一下,比一比本領。

公輸般採用一種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種方法守城。一個用雲梯攻城,一個就用火箭燒雲梯;一個用撞車撞城門,一個就用滾木擂石砸撞車;一個用地道,一個用煙燻。

公輸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還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沒有使出來。

公輸般呆住了,但是心裡還不服,說:“我想出了辦法來對付你,不過現在不說。”

墨子微微一笑說:“我知道你想怎樣來對付我,不過我也不說。”

楚惠王聽兩人說話像打啞謎一樣,弄得莫名其妙,問墨子說:“你們究竟在說什麼?”

墨子說:“公輸般的意思很清楚,不過是想把我殺掉,以為殺了我,宋國就沒有人幫助他們守城了。其實他打錯了主意。我來到楚國之前,早已派了禽滑釐等三百個徒弟守住宋城,他們每一個人都學會了我的守城辦法。即使把我殺了,楚國也是佔不到便宜的。”

楚惠王聽了墨子一番話,又親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領,知道要打勝宋國沒有希望,只好說:“先生的話說得對,我決定不進攻宋國了。”

這樣,一場戰爭就被墨子阻止了。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21—41卷)諸子百家 春秋戰國

28 三家瓜分晉國

經過春秋時期長期的爭霸戰爭,許多小的諸侯國被大國併吞了。有的國家內部發生了變革,大權漸漸落在幾個大夫手裡。這些大夫原來也是奴隸主貴族,後來他們採用了封建的剝削方式,轉變為地主階級。有的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還用減輕賦稅的辦法,來籠絡人心,這樣,他們的勢力就越來越大了。

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到了那個時候,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把持。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智家的大夫智伯瑤想侵佔其他三家的土地,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瑤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義來壓他們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齊,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萬家戶口割讓給智家;魏桓子不願得罪智伯瑤,也把土地、戶口讓了。

智伯瑤又向趙襄子要土地,趙襄子可不答應,說:“土地是上代留下來的產業,說什麼也不送人。”

智伯瑤氣得火冒三丈,馬上命令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瑤自己率領中軍,韓家的軍隊擔任右路,魏家的軍隊擔任左路,三隊人馬直奔趙家。

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就帶著趙家兵馬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

沒有多少日子,智伯瑤率領的三家人馬已經把晉陽城團團圍住。趙襄子吩咐將士們堅決守城,不許交戰。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時候,城頭上箭好像飛蝗似的落下來,使三家人馬沒法前進一步。

晉陽城憑著弓箭死守了兩年多。三家兵馬始終沒有能把它攻下來。

有一天,智伯瑤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晉陽城東北的那條晉水,忽然想出了一個主意:晉水繞過晉陽城往下流去,要是把晉水引到西南邊來,晉陽城不就淹了嗎?他就吩咐兵士在晉水旁邊另外挖一條河,一直通到晉陽,又在上游築起壩,攔住上游的水。

這時候正趕上雨季,水壩上的水滿了。智伯瑤命令兵士在水壩上開了個豁口。這樣,大水就直衝晉陽,灌到城裡去了。

城裡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頂上去避難,灶頭也被淹沒在水裡,人們不得不把鍋子掛起來做飯。可是,晉陽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瑤,寧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瑤約韓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勢。他指著晉陽城得意地對他們兩人說:“你們看,晉陽不是就快完了嗎?早先我還以為晉水像城牆一樣能攔住敵人,現在才知道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呢。”

韓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順從地答應,心裡暗暗吃驚。原來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韓家的封邑平陽(今山西臨汾縣西南)旁邊各有一條河道。智伯瑤的話正好提醒了他們,晉水既能淹晉陽,說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到晉陽同樣的命運呢。

晉陽被大水淹了之後,城裡的情況越來越困難了。趙襄子非常著急,對他的門客張孟談說:“民心固然沒變,可是要是水勢再漲起來,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張孟談說:“我看韓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讓給智伯瑤,是不會心甘情願的,我想辦法找他們兩家說說去。”

當天晚上,趙襄子就派張孟談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韓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約他們反過來一起攻打智伯瑤。韓、魏兩家正在猶豫,給張孟談一說,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裡,過了三更,智伯瑤正在自己的營裡睡著,猛然間聽見一片喊殺的聲音。他連忙從臥榻上爬起來,發現衣裳和被子全溼了,再定睛一看,兵營裡全是水。他開始還以為大概是堤壩決口,大水灌到自己營裡來了,趕緊叫兵士們去搶修。但是不一會,水勢越來越大,把兵營全淹了。智伯瑤正在驚慌不定,一霎時,四面八方響起了戰鼓。趙、韓、魏三家的士兵駕著小船、木筏一齊衝殺過來。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裡的不計其數。智伯瑤全軍覆沒,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馬逮住殺了。

趙、韓、魏三家滅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瑤侵佔兩家的土地收了回來,連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後,他們又把晉國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打那以後,韓(都城在今河南禹縣,後遷至今河南新鄭)、趙(都城在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魏(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都成為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29 商鞅南門立木

在戰國七雄中,秦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諸侯國落後。貼鄰的魏國就比秦國強,還從秦國奪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奮圖強,首先蒐羅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說:“不論是秦國人或者外來的客人,誰要是能想辦法使秦國富強起來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這樣一號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幹的人。有一個衛國的貴族公孫鞅(就是後來的商鞅),在衛國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國,託人引見,得到秦孝公的接見。

商鞅對秦孝公說:“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注意農業,獎勵將士;要打算把國家治好,必須有賞有罰。有賞有罰,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進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張。可是秦國的一些貴族和大臣卻竭力反對。秦孝公一看反對的人這麼多,自己剛剛即位,怕鬧出亂子來,就把改革的事暫時擱了下來。

過了兩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穩了,就拜商鞅為左庶長(秦國的官名),說:“從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長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

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

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

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

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

“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經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佈了出去。新法令賞罰分明,規定官職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為標準。貴族沒有軍功的就沒有爵位;多生產糧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為了做買賣和因為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妻子兒女都罰做官府的奴婢。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以後,農業生產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不久,秦國進攻魏國的西部,從河西打到河東,把魏國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來。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是:

一、廢井田,開阡陌(阡陌就是田間的大路)。秦國把這些寬闊的阡陌剷平,也種上莊稼,還把以前作為劃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樹林、溝地等,也開墾起來。誰開墾荒地,就歸誰所有。土地可以買賣。

二、建立縣的組織,把市鎮和鄉村合併起來,組織成縣,由國家派官吏直接管理。這樣,中央政權的權力更集中了。

三、遷都咸陽。為了便於向東發展,把國都從原來的雍城(今陝西鳳翔縣)遷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陽(今陝西咸陽市東北)。

這樣大規模的改革,當然要引起激烈的鬥爭。許多貴族、大臣都反對新法。有一次,秦國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對秦孝公說:“國家的法令必須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頭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受罰。”

結果,商鞅把太子的兩個師傅公子虛和公孫賈都辦了罪,一個割掉了鼻子,一個在臉上刺上字。這一來,一些貴族、大臣都不敢觸犯新法了。

這樣過了十年,秦國果然越來越富強,周天子打發使者送祭肉來給秦孝公,封他為“方伯”(一方諸侯的首領),中原的諸侯國也紛紛向秦國道賀。魏國不得不割讓河西土地,把國都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21—41卷)諸子百家 春秋戰國

30 孫臏龐涓鬥智

魏惠王也學秦孝公的樣,要找一個商鞅式的人才。他花了好些金錢招徠天下豪傑。當時有個魏國人叫龐涓的來求見,向他講了些富國強兵的道理。魏惠王聽了挺高興,就拜龐涓為大將。

龐涓真有點本領。他天天操練兵馬,先從附近幾個小國下手,一連打了幾個勝仗,後來連齊國也給他打敗了。打那時候起,魏惠王更加信任龐涓。

龐涓自以為是了不起的能人。可是他知道,他有一個同學齊國人孫臏(音bìn),本領比他強。據說孫臏是吳國大將孫武的後代,只有他知道祖傳的《孫子兵法》。

魏惠王也聽到孫臏的名聲,有一次跟龐涓說起孫臏。龐涓派人把孫臏請來,跟他一起在魏國共事。哪兒知道龐涓存心不良,背後在魏惠王面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魏惠王十分惱怒,把孫臏辦了罪,在孫臏的臉上刺了字,還剜掉了他的兩塊膝蓋骨。

幸好齊國有一個使臣到魏國訪問,偷偷地把孫臏救了出來,帶回齊國。

齊國大將田忌聽說孫臏是個將才,把他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也正在改革圖強。他跟孫臏談論兵法後,大為賞識,只恨沒早點見面。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龐涓進攻趙國,圍了趙國的國都邯鄲(音hándān,今河北邯鄲西南)。第二年,趙國向齊威王求救。齊威王想拜孫臏為大將,孫臏忙推辭說:“不行。我是個受過刑的殘廢人,當了大將,會給人笑活。大王還是請拜田大夫為大將吧。”

齊威王就拜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發兵去救趙國。孫臏坐在一輛有篷帳的車子裡,幫助田忌出主意。

孫臏對田忌說:“現在魏國把精銳的兵力都拿去攻趙國,國內大多是些老弱殘兵,十分空虛。咱們不如去攻魏國大梁。龐涓聽到了,一定要放棄邯鄲,往回跑。我們在半道上等著,迎頭痛擊他一頓,準能把他打敗。”

田忌就按照這個計策做去。龐涓的軍隊已經攻下邯鄲,忽然聽說齊國打大梁去了,立刻吩咐退兵。剛退到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地方,正碰上齊國兵馬。兩下里一開仗,龐涓大敗。

齊國大軍得勝而歸,邯鄲之圍也解除了。

公元前341年,魏國又派兵攻打韓國。韓國也向齊國求救。那時候,齊威王已經死了。他的兒子齊宣王派田忌、孫臏帶兵救韓國。孫臏又使出他的老法子,不去救韓,卻直接去攻魏國。

龐涓得到本國的告急文書,只好退兵趕回去,齊國的兵馬已經進魏國了。

魏國發動大量兵力,由太子申率領,抵抗齊軍。這時候,齊軍已經退了。龐涓察看一下齊軍扎過營的地方,發現齊軍的營盤佔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數了數做飯的爐灶,足夠十萬人吃飯用的。龐涓嚇得說不出話來。

第二天,龐涓帶領大軍趕到齊國軍隊第二回紮營的地方,數了數爐灶,只有能夠供五萬人用的了。

第三天,他們追到齊國軍隊第三回紮營的地方,仔細數了數爐灶,只剩了兩萬人用的了。龐涓這才放了心,笑著說:“我早知道齊軍都是膽小鬼。十萬大軍到了魏國,才三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他吩咐魏軍沒日沒夜地按著齊國軍隊走過的路線追上去。

一直追到馬陵(今河北大名縣東南),正是天快黑的時候。馬陵道十分狹窄,路旁邊都是障礙物。龐涓恨不得一步趕上齊國的軍隊,就吩咐大軍摸黑往前趕去。忽然前面的兵士回來報告說:“前面的路給木頭堵住啦!”

龐涓上前一看,果然見道旁的樹全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沒砍,細細瞧去,那棵樹的一面還颳去了樹皮,露出一條樹瓤來,上面影影綽綽還寫著幾個大字,因為天色昏暗,看不清楚。

龐涓叫兵士拿火來照。有幾個兵士點起火把來。趁著火光一瞧,那樹瓤上面寫的是:“寵涓死於此樹下。”

龐涓大吃一驚,連忙吩咐將士撤退,已經晚了。四周不知道有多少箭,像飛蝗似的衝魏軍射來。一時間,馬陵道兩旁殺聲震天,到處是齊國的兵士。

原來這是孫臏設下的計策,他故意天天減少爐灶的數目,引誘龐涓追上來。他算準魏兵在這時辰到達馬陵,預先埋伏著一批弓箭手,吩咐他們只等樹下有火光,就一齊放箭。龐涓走投無路,只得拔劍自殺。

齊軍乘勝大破魏軍,把魏國的太子申也俘虜了。

打這以後,孫臏的名氣傳遍了各諸侯國。他寫的《孫臏兵法》一直流傳到現在。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21—41卷)諸子百家 春秋戰國

31 張儀拆散聯盟

自從孫臏打敗魏軍,魏國失了勢,秦國卻越來越強大。秦孝公死後,他兒子秦惠文王掌了權,不斷擴張勢力,引起了其他六國的恐慌。怎樣對付秦國的進攻呢?有一些政客幫六國出主意,主張六國結成聯盟,聯合抗秦。這種政策叫做“合縱”。還有一些政客幫助秦國到各國遊說,要他們靠攏秦國,去攻擊別的國家。這種政策叫做“連橫”。其實這些政客並沒有固定的政治主張,不過憑他們能說會道的嘴皮子混飯吃。不管哪國諸侯,不管哪種主張,只要誰能給他做大官就行。

在這些政客中,最出名的要數張儀。張儀是魏國人,在魏國窮困潦倒,跑到楚國去遊說,楚王沒接見他。楚國的令尹把他留在家裡作門客。有一次,令尹家裡丟失了一塊名貴的璧。令尹家看張儀窮,懷疑璧是被張儀偷去的,把張儀抓起來打個半死。

張儀垂頭喪氣回到家裡,他妻子撫摸著張儀滿身傷痕,心疼地說:“你要是不讀書,不出去謀官做,哪會受這樣的委屈!”

張儀張開嘴,問妻子說:“我的舌頭還在嗎?”

妻子說:“舌頭當然還長著。”

張儀說:“只要舌頭在,就不愁沒有出路。”

後來,張儀到了秦國,憑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當上了秦國的相國。這時候,六國正在組織合縱。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組成一支聯軍,攻打秦國的函谷關。其實,五國之間內部也有矛盾,不肯齊心協力。經不起秦軍一反擊,五國聯軍就失敗了。

在六國之中,齊、楚兩國是大國。張儀認為要實行“連橫”,非把齊國和楚國的聯盟拆散不可。他向秦惠文王獻了個計策,就被派到楚國去了。

張儀到了楚國,先拿貴重的禮物送給楚懷王手下的寵臣靳尚(靳音jìn),求見楚懷王。

楚懷王聽到張儀的名聲很大,認真地接待他,並且向張儀請教。

張儀說:“秦王特地派我來跟貴國交好。要是大王下決心跟齊國斷交,秦王不但情願跟貴國永遠和好,還願意把商於(今河南淅川縣西南)一帶六百里的土地獻給貴國。這樣一來,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又得了秦國的信任,豈不是兩全其美。”

楚懷王是個糊塗蟲,經張儀一遊說,就挺高興地說:“秦國要是真能這麼辦,我何必非要拉著齊國不撒手呢?”

楚國的大臣們聽說有這樣便宜事兒,都向楚懷王慶賀。只有陳軫提出反對意見。他對懷王說:“秦國為什麼要把商於六百里地送給大王呢?還不是因為大王跟齊國訂了盟約嗎?楚國有了齊國作自己的盟國,秦國才不敢來欺負咱們。要是大王跟齊國絕交,秦國不來欺負楚國才怪呢。秦國如果真的願意把商於的土地讓給咱們,大王不妨打發人先去接收。等商於六百里土地到手以後,再跟齊國絕交也不算晚。”

楚懷王聽信張儀的話,拒絕陳軫的忠告,一面跟齊國絕交,一面派人跟著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商於。

齊宣王聽說楚國同齊國絕交,馬上打發使臣去見秦惠文王,約他一同進攻楚國。

楚國的使者到咸陽去接收商於,想不到張儀翻臉不認賬,說:“沒有這回事,大概是你們大王聽錯了吧。秦國的土地哪兒能輕易送人呢?我說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國的土地。”

使者回來一回報,氣得楚懷王直翻白眼,發兵十萬人攻打秦國。秦惠文王也發兵十萬人迎戰,同時還約了齊國助戰。楚國一敗塗地。十萬人馬只剩了兩三萬,不但商於六百里地沒到手,連楚國漢中六百里的土地也給秦國奪了去。楚懷王只好忍氣吞聲地向秦國求和,楚國從此大傷元氣。

張儀用欺騙手段收服了楚國,後來又先後到齊國、趙國、燕國,說服各國諸侯“連橫”親秦。這樣,六國“合縱”聯盟終於被張儀拆散了。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21—41卷)諸子百家 春秋戰國

32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當楚國正在遭到秦國欺負的時候,北方的趙國倒在發奮圖強。趙國的國君武靈王,眼光遠,膽子大,想方設法要把國家改革一番。

有一天,趙武靈王對他的臣子樓緩說:“咱們東邊有齊國、中山(古國名),北邊有燕國、東胡,西邊有秦國、韓國和樓煩(古部落名)。我們要不發奮圖強,隨時會被人家滅了。要發奮圖強,就得好好來一番改革。我覺得咱們穿的服裝,長袍大褂,幹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數民族)短衣窄袖,腳上穿皮靴,靈活得多。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風俗,把服裝改一改,你們看怎麼樣?”

樓緩聽了很贊成,說:“咱們仿照胡人的穿著,也能學習他們打仗的本領了,是不是?”

趙武靈王說:“對啊!咱們打仗全靠步兵,或者用馬拉車,但是不會騎馬打仗。我打算學胡人的穿著,就是要學胡人那樣騎馬射箭。”

這個議論一傳開去,就有不少大臣反對。趙武靈王又跟另一個大臣肥義商量:“我想用胡服騎射來改革咱們國家的風俗,可是大家反對,怎麼辦。”

肥義說:“要辦大事不能猶豫,猶豫就辦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認為這樣做對國家有利,何必怕大家譏笑?”

趙武靈王聽了很高興,說:“我看譏笑我的是些蠢人,明理的人都會贊成我。”

第二天上朝的時候,趙武靈王首先穿著胡人的服裝出來。大臣們見到他短衣窄袖的穿著,都嚇了一跳。趙武靈王把改胡服的事向大家講了,可是大臣們總覺得這件事太丟臉,不願這樣辦。趙武靈王有個叔叔公子成,是趙國一個很有影響的老臣,頭腦十分頑固。他聽到趙武靈王要改服裝,就乾脆裝病不上朝。

趙武靈王下了決心,非實行改革不可。他知道要推行這個新辦法,首先要打通他那老叔叔的思想,就親自上門找公子成,跟公子成反覆地講穿胡服、學騎射的好處。公子成終於被說服了。趙武靈王立即賞給公子成一套胡服。

大臣們一見公子成也穿起胡服來了,沒有話說,只好跟著改了。

趙武靈王看到條件成熟,就正式下了一道改革服裝的命令。過了沒有多少日子,趙國人不分貧富貴賤,都穿起胡服來了。有的人開頭覺得有點不習慣,後來覺得穿了胡服,實在方便得多。

趙武靈王接著又號令大家學習騎馬射箭。不到一年,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親自率領騎兵打敗臨近的中山,又收服了東胡和臨近幾個部落。到了實行胡服騎射的第七年,中山、林胡、樓煩都被收服了,還擴大了好多土地。趙武靈王就打算同秦國比個高低啦。

趙武靈王經常帶兵在外打仗,把國內的事交給兒子管。公元前299年,他正式傳位給兒子,就是趙惠文王。武靈王自己改稱主父(意思是國君的父親)。

趙主父為了要打敗秦國,把國內的事安排好以後,決心親自到秦國去考察一番地形,並且觀察一下秦昭襄王的為人。

他打扮成趙國的一名使臣,帶著幾個手下人,上秦國去。

到了咸陽,趙主父以使臣的身份拜見秦昭襄王,還向他報告了趙武靈王傳位的事情。

秦昭襄王接見了那個假“使臣”後,覺得那個“使臣”的態度舉止,既大方,又威嚴,不像個普通人,心裡有點犯疑。過了幾天,秦昭襄王又派人去請他,發現那個“使臣”已經不告而別了。客館裡留著一個趙國來的手下人。秦昭襄王把他找來一問,才知道他接見的原來就是有名的趙主父。秦昭襄王大吃一驚,立刻叫大將白起帶領精兵,連夜追趕。追兵到函谷關,趙主父已經出關三天了。

33 孟嘗君的門客

秦昭襄王為了拆散齊楚聯盟,他使用兩種手段。對楚國他用的是硬手段,對齊國他用的是軟手段。他聽說齊國最有勢力的大臣是孟嘗君,就邀請孟嘗君上咸陽來,說是要拜他為丞相。

孟嘗君是齊國的貴族,名叫田文。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專門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他門下來的,他都收留下來,供養他們。這種人叫做門客,也叫做食客。據說,孟嘗君門下一共養了三千個食客。其中有許多人其實沒有什麼本領,只是混口飯吃。

孟嘗君上咸陽去的時候,隨身帶了一大幫門客。秦昭襄王親自歡迎他。孟嘗君獻上一件純白的狐狸皮的袍子作見面禮。秦昭襄王知道這是很名貴的銀狐皮,很高興地把它藏在內庫裡。

秦昭襄王本來打算請孟嘗君當丞相,有人對他說:“田文是齊國的貴族,手下人又多。他當了丞相,一定先替齊國打算,秦國不就危險了嗎?”

秦昭襄王說:“那麼,還是把他送回去吧。”

他們說:“他在這兒已經住了不少日子,秦國的情況他差不多全知道,哪兒能輕易放他回去呢?”

秦昭襄王就把孟嘗君軟禁起來。

孟嘗君十分著急,他打聽得秦王身邊有個寵愛的妃子,就託人向她求救。那個妃子叫人傳話說:“叫我跟大王說句話並不難,我只要一件銀狐皮袍。”

孟嘗君和手下的門客商量,說:“我就這麼一件,已經送給秦王了,哪裡還能要得回來呢?”

其中有個門客說:“我有辦法。”

當天夜裡,這個門客就摸黑進王宮,找到了內庫,把狐皮袍偷了出來。

孟嘗君把狐皮袍子送給秦昭襄王的寵妃。那個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勸說把孟嘗君釋放回去。秦昭襄王果然同意了,發下過關文書,讓孟嘗君他們回去。

孟嘗君得到文書,急急忙忙地往函谷關跑去。他怕秦王反悔,還改名換姓,把文書上的名字也改了。到了關上,正趕上半夜裡。依照秦國的規矩,每天早晨,關上要到雞叫的時候才許放人。大夥兒正在愁眉苦臉盼天亮的時候,忽然有個門客捏著鼻子學起公雞叫來。一聲跟著一聲,附近的公雞全都叫起來了。

守關的人聽到雞叫,開了城門,驗過過關文書,讓孟嘗君出了關。

秦昭襄王果然後悔,派人趕到函谷關,孟嘗君已經走遠了。

孟嘗君回到齊國,當了齊國的相國。他門下的食客就更多了。他把門客分為幾等:頭等的門客出去有車馬,一般的門客吃的有魚肉,至於下等的門客,就只能吃粗菜淡飯了。有個名叫馮驩(一作馮煖)的老頭子,窮苦得活不下去,投到孟嘗君門下來作食客。孟嘗君問管事的:“這個人有什麼本領?”

管事的回答說:“他說沒有什麼本領。”

孟嘗君笑著說:“把他留下吧。”

管事的懂得孟嘗君的意思,就把馮驩當作下等門客對待。過了幾天,馮驩靠著柱子敲敲他的劍哼起歌來:“長劍呀,咱們回去吧,吃飯沒有魚呀!”

管事的報告孟嘗君,孟嘗君說:“給他魚吃,照一般門客的伙食辦吧!”

又過了五天,馮驩又敲打他的劍唱起來:“長劍呀,咱們回去吧,出門沒有車呀!”

孟嘗君聽到這個情況,又跟管事的說:“給他備車,照上等門客一樣對待。”

又過了五天,孟嘗君又問管事的,那位馮先生還有什麼意見。管事的回答說:“他又在唱歌了,說什麼沒有錢養家呢。”

孟嘗君問了一下,知道馮驩家裡有個老孃,就派人給他老孃送了些吃的穿的。這一來,馮驩果然不再唱歌了。

孟嘗君養了這麼多的門客,管吃管住,光靠他的俸祿是遠遠不夠花的。他就在自己的封地薛城(今山東滕縣東南)向老百姓放債收利息,來維持他家的巨大的耗費。

有一天,孟嘗君派馮驩到薛城去收債。馮驩臨走的時候,向孟嘗君告別,問:“回來的時候,要買點什麼東西來?”

孟嘗君說:“你瞧著辦吧,看我家缺什麼就買什麼。”

馮驩到了薛城,把欠債的百姓都召集攏來,叫他們把債券拿出來核對。老百姓正在發愁還不出這些債,馮驩卻當眾假傳孟嘗君的決定:還不出債的,一概免了。

老百姓聽了將信將疑,馮驩乾脆點起一把火,把債券燒掉。

馮驩趕回臨淄,把收債的情況原原本本告訴孟嘗君。孟嘗君聽了十分生氣:“你把債券都燒了,我這裡三千人吃什麼!”

馮驩不慌不忙地說:“我臨走的時候您不是說過,這兒缺什麼就買什麼嗎?我覺得您這兒別的不缺少,缺少的是老百姓的情義,所以我把‘情義’買回來了。”

孟嘗君很不高興地說:“算了吧!”

後來,孟嘗君的聲望越來越大。秦昭襄王聽到齊國重用孟嘗君,很擔心,暗中打發人到齊國去散播謠言,說孟嘗君收買民心,眼看就要當上齊王了。齊湣王聽信這些話,認為孟嘗君名聲太大,威脅他的地位,決定收回孟嘗君的相印。孟嘗君被革了職,只好回到他的封地薛城去。

這時候,三千多門客大都散了,只有馮驩跟著他,替他駕車上薛城。當他的車馬離開薛城還差一百里的時候,只見薛城的百姓,扶老攜幼,都來迎接。

孟嘗君看到這番情景,十分感觸。對馮驩說:“你過去給我買的‘情義’,我今天才看到了。”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21—41卷)諸子百家 春秋戰國

34 燕昭王求賢

打從孟嘗君被撤了相位以後,齊湣王又和楚、魏兩國滅了宋國,更加驕橫起來。他一心想兼併列國,自己來當天子。這一來,列國諸侯對他都不滿意;特別是齊國北面的燕國,受到齊國的欺負,更想找機會報仇。

燕國本來也是個大國。後來傳到燕王噲(音kuài)手裡,聽信了壞人的主意,竟學起傳說中堯舜讓位的辦法來,把王位讓給了相國子之。燕國將軍和太子平進攻子之,燕國發生大亂。齊國借平定燕國內亂的名義,打進燕國,燕國差點被滅掉。後來燕國軍民把太子平立為國君,奮起反抗,把齊國軍隊趕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國強大起來,下決心物色治國的人才,可是沒找到合適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見識,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親自登門拜訪郭隗,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們國家內亂侵略我們,這個恥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現在燕國國力弱小,還不能報這個仇。要是有個賢人來幫助我報仇雪恥,我寧願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薦這樣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鬍子,沉思了一下說:“要推薦現成的人才,我也說不上,請允許我先說個故事吧。”接著,他就說了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國君,最愛千里馬。他派人到處尋找,找了三年都沒找到。有個侍臣打聽到遠處某個地方有一匹名貴的千里馬,就跟國君說,只要給他一千兩金子,準能把千里馬買回來。那個國君挺高興,就派侍臣帶了一千兩金子去買。沒料到侍臣到了那裡,千里馬已經害病死了。侍臣想,空著雙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帶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馬骨買了回來。

侍臣把馬骨獻給國君,國君大發雷霆,說:“我要你買的是活馬,誰叫你花了錢把沒用的馬骨買回來?”侍臣不慌不忙地說:“人家聽說你肯花錢買死馬,還怕沒有人把活馬送上來?”

國君將信將疑,也不再責備侍臣。這個消息一傳開,大家都認為那位國君真愛惜千里馬。不出一年,果然從四面八方送來了好幾匹千里馬。

郭隗說完這個故事,說:“大王一定要徵求賢才,就不妨把我當馬骨來試一試吧。”

燕昭王聽了大受啟發,回去以後,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緻的房子給郭隗住,還拜郭隗做老師。各國有才幹的人聽到燕昭王這樣真心實意招請人才,紛紛趕到燕國來求見。其中最出名的是趙國人樂毅。燕昭王拜樂毅為亞卿,請他整頓國政,訓練兵馬,燕國果然一天天強大起來。

這時候,燕昭王看到齊湣王驕橫自大,不得人心,就對樂毅說:“現在齊王無道,正是我們雪恥的時候,我打算髮動全國人馬去打齊國,你看怎麼樣?”

樂毅說:“齊國地廣人多,靠我們一個國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齊國,一定要跟別的國家聯合起來。”

燕昭王就派樂毅到趙國跟趙惠文王接上了頭,另派人跟韓、魏兩國取得聯絡,還叫趙國去聯絡秦國。這些國家看不慣齊國的霸道,都願意跟燕國一起發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統率五國兵馬,浩浩蕩蕩殺奔齊國。

齊湣王聽說五國聯軍打過來,也著了慌,把全國兵馬集中起來抵抗聯軍,在濟水的西面打了一仗。由於樂毅善於指揮,五國人馬士氣旺盛,把齊國軍隊打得一敗塗地,齊湣王逃回臨淄去了。

趙、韓、秦、魏的將士打了勝仗,各自佔領了齊國的幾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樂毅不肯罷休,他親自率領燕國軍隊,長驅直入,一直打下了齊國都城臨淄。齊湣王不得不出走,最後在莒城被人殺死。

燕昭王認為樂毅立了大功,親自到濟水邊勞軍,論功行賞,封樂毅為昌國君。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21—41卷)諸子百家 春秋戰國

35 田單的火牛陣

樂毅出兵半年,接連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最後只剩了莒城(今山東莒縣,莒音jǔ)和即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兩個地方。莒城的齊國大夫立齊王兒子為新王,就是齊襄王。樂毅派兵進攻即墨,即墨的守城大夫出去抵抗,在戰鬥中受傷死了。

即墨城裡沒有守將,差點兒亂了起來。這時候,即墨城裡有一個齊王遠房親戚,叫做田單,是帶過兵的。大家就公推他做將軍,帶領大家守城。

田單跟兵士們同甘共苦,還把本族人和自己的家屬都編在隊伍裡,抵抗燕兵。即墨人都很欽佩他,守城的士氣旺盛起來了。

樂毅把莒城和即墨圍困了三年,沒有攻下來。燕國有人妒忌樂毅,在燕昭王面前說:樂毅能在半年之內打下七十多座城,為什麼費了三年還攻不下這兩座城呢?並不是他沒有這個能耐,而是想收服齊國人的心,等齊國人歸順了他,他自己當齊王。

燕昭王非常信任樂毅。他說:“樂毅的功勞大得沒法說,就是他真的做了齊王,也是完全應該的。你們怎麼能說他的壞話!”

燕昭王還真的打發使者到臨淄去見樂毅,封樂毅為齊王。

樂毅十分感激燕昭王,但寧死也不肯接受封王的命令。

這樣一來,樂毅的威信反而更高了。

又過了兩年,燕昭王死了。太子即位,就是燕惠王。田單一聽到這個消息,認為是個好機會,暗中派人到燕國去散佈流言,說樂毅本來早就當上齊王了。為了討先王(指燕昭王)的好,才沒接受稱號。如今新王即位,樂毅就要留在齊國做王了。要是燕國另派一個大將來,一定能攻下莒城和即墨。

燕惠王本來跟樂毅有疙瘩,聽了這個謠言,就決定派大將騎劫到齊國去代替樂毅。樂毅本來是趙國人,就回到趙國去了。

騎劫當了大將,接管了樂毅的軍隊。燕軍的將士都不服氣,可大夥兒敢怒而不敢言。

騎劫下令圍攻即墨,圍了好幾層。可是城裡的田單,早已把決戰的步驟準備好了。

隔了不多天,燕國兵將聽到附近老百姓在談論。有的說:“以前樂將軍太好了,抓了俘虜還好好對待,城裡人當然用不到怕。要是燕國人把俘虜的鼻子都削去,齊國人還敢打仗嗎?”

有的說:“我的祖宗的墳都在城外,要是燕國軍隊真的創起墳來,可怎麼辦呢?”

這些議論傳到騎劫耳朵裡。騎劫就真的把齊國俘虜的鼻子都削去,又叫兵士把齊國城外的墳都刨了。

即墨城裡的人聽說燕國的軍隊這樣虐待俘虜,全都氣憤極了。他們還在城頭上瞧見燕國的兵士刨他們的祖墳,恨得咬牙切齒,紛紛向田單請求,要跟燕國人拼個死活。

田單還打發幾個人裝作即墨的富翁,偷偷地給騎劫送去金銀財寶,說:“城裡的糧食已經完了,不出幾天就要投降。

貴國大軍進城的時候,請將軍保全我們的家小。”

騎劫高興地接受了財物,滿口答應。

這樣一來,燕軍淨等著即墨人投降,認為用不到再打仗了。

田單挑選了一千多頭牛,把它們打扮起來。牛身上披著一塊被子,上面畫著大紅大綠、希奇古怪的花樣。牛角上捆著兩把尖刀,尾巴上繫著一捆浸透了油的葦束。

一天午夜,田單下令鑿開十幾處城牆,把牛隊趕到城外,在牛尾巴上點上了火。牛尾巴一燒著,一千多頭牛被燒得牛性子發作起來,朝著燕軍兵營方向猛衝過去。齊軍的五千名“敢死隊”拿著大刀長矛,緊跟著牛隊,衝殺上去。

城裡,無數的老百姓都一起來到城頭,拿著銅壺、銅盆,狠命地敲打起來。

一時間,一陣震天動地的吶喊聲夾雜著鼓聲、銅器聲,驚醒了燕國人的睡夢。大夥兒睡眼蒙朧,只見火光炫耀,成百上千腦袋上長著刀的怪獸,已經衝過來了。許多士兵嚇得腿都軟了,哪兒還想抵抗呢?

別說那一千多頭牛角上捆的刀扎死了多少人,那五千名敢死隊砍死了多少人,就是燕國軍隊自己亂竄狂奔,被踩死的也不計其數。

燕將騎劫坐著戰車,想殺出一條活路,哪兒衝得出去,結果被齊兵圍住,丟了性命。

齊軍乘勝反攻。整個齊國都轟動起來了,那些被燕國佔領地方的將士百姓,都紛紛起兵,殺了燕國的守將,迎接田單。田單的軍隊打到哪兒,哪兒的百姓群起響應。不到幾個月工夫就收復了被燕國和秦、趙、韓、魏四國佔領的七十多座城。

田軍把齊襄王從莒城迎回臨淄,齊國才從幾乎亡國的境地中恢復過來。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21—41卷)諸子百家 春秋戰國

36 屈原沉江

楚國自從被秦國打敗以後,一直受秦國欺負,楚懷王又想重新和齊國聯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後,很客氣地給楚懷王寫信,請他到武關(在陝西丹鳳縣東南)相會,當面訂立盟約。

楚懷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國;去呢,又怕出危險。他就跟大臣們商量。

大夫屈原對楚懷王說:“秦國強暴得像豺狼一樣,咱們受秦國的欺負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準上他們的圈套。”

可是懷王的兒子公子子蘭卻一股勁兒勸楚懷王去,說:“咱們為了把秦國當做敵人,結果死了好多人,又丟了土地。

如今秦國願意跟咱們和好,怎麼能推辭人家呢。”

楚懷王聽信了公子子蘭的話,就上秦國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懷王剛踏進秦國的武關,立刻被秦國預先埋伏下的人馬截斷了後路。在會見時,秦昭襄王逼迫楚懷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讓給秦國,楚懷王沒答應。秦昭襄王就把楚懷王押到咸陽軟禁起來,要楚國大臣拿土地來贖才放他。

楚國的大臣們聽到國君被押,把太子立為新的國君,拒絕割讓土地。這個國君就是楚頃襄王。公子子蘭當了楚國的令尹。

楚懷王在秦國被押了一年多,吃盡苦頭。他冒險逃出咸陽,又被秦國派兵追捕了回去。他連氣帶病,沒有多久就死在秦國。

楚國人因為楚懷王受秦國欺負,死在外頭,心裡很不平。特別是大夫屈原,更是氣憤。他勸楚頃襄王蒐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

可是他這種勸告不但不頂事,反倒招來了令尹子蘭和靳尚等人的仇視。他們天天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

他們對楚頃襄王說:“大王沒聽說屈原數落您嗎?他老跟人家說:大王忘了秦國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就是不忠。楚國出了這種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兒能不亡國呢?大王,你想想這叫什麼話!”

楚頃襄王聽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職,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著救國救民的志向,富國強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擠出去,簡直氣瘋了。他到了湘南以後,經常在汨羅江(在今湖南省東北部,汨音mì)一帶一邊走,一邊唱著傷心的詩歌。

附近的莊稼人知道他是一個愛國的大臣,都挺同情他這時候,有一個經常在汨羅江上打魚的漁父,很佩服屈原的為人,但就是不贊成他那愁悶的樣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邊遇見漁父。漁父對屈原說:“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麼會弄到這等地步呢?”

屈原說:“許多人都是骯髒的,只有我是個乾淨人;將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還醒著。所以我被趕到這兒來了。”

漁父不以為然地說:“既然您覺得別人都是骯髒的,就不該自鳴清高;既然別人喝醉了,那麼您何必獨自清醒呢!”

屈原反對說:“我聽人說過,剛洗頭的總要把帽子彈彈,剛洗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撣衣上的灰塵。我寧願跳進江心,埋在魚肚子裡去,也不能拿自己乾淨的身子跳到汙泥裡,去染得一身髒。”

由於屈原不願意隨波逐流活著,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終於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裡自殺了。

附近的莊稼人,得到這個信兒,都划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兒有屈原的影兒。大夥兒在汨羅江上撈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

漁父很難受,他對著江面,把竹筒子裡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獻給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當地的百姓想起這是屈原投江一週年的日子,又劃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裡去祭祀他。後來,他們又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小船改為賽龍船。這種紀念屈原的活動漸漸成為一種風俗。人們把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稱為端午節,據說就是這樣來的。

屈原死後,留下了一些優秀的詩歌,其中最有名的是《離騷》。他在詩歌裡,痛斥賣國的小人,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心情,對楚國的一草一木,都寄託了無限的深情。後來人們認為屈原是一位我國古代傑出的愛國詩人。

37 藺相如完璧歸趙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帶著國書去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願讓出十五座城來換趙國收藏的一塊珍貴的“和氏璧”,希望趙王答應。

趙惠文王就跟大臣們商量,要不要答應。要想答應,怕上秦國的當,丟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應,又怕得罪秦國。議論了半天,還不能決定該怎麼辦。

當時有人推薦藺(音lìn)相如,說他是個挺有見識的人。

趙惠文王就把藺相如召來,要他出個主意。

藺相如說:“秦國強,趙國弱,不答應不行。”

趙惠文王說:“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國取了璧,不給城,怎麼辦呢?”

藺相如說:“秦國拿出十五座城來換一塊璧玉,這個價值是夠高的了。要是趙國不答應,錯在趙國。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國不交出城來,那麼錯在秦國。寧可答應,叫秦國擔這個錯兒。”

趙惠文王說:“那麼就請先生上秦國去一趟吧。可是萬一秦國不守信用,怎麼辦呢?”

藺相如說:“秦國交了城,我就把和氏壁留在秦國;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帶回趙國。”(原文是“完璧歸趙”。)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了咸陽。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別宮裡接見他。葡相如把和氏壁獻上去。

秦昭襄王接過璧,看了看,挺高興。他把壁遞給美人和左右侍臣,讓大夥兒傳著看。大臣們都向秦昭襄王慶賀。

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見秦王提換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來換璧。可是璧已落到別人手裡,怎麼才能拿回來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對秦昭襄王說:“這塊璧雖說挺名貴,可是也有點小毛病,不容易瞧出來,讓我來指給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為真,就吩咐侍從把和氏璧遞給藺相如。

藺相如一拿到璧,往後退了幾步,靠著宮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著眼睛,怒氣衝衝地說:“大王派使者到趙國來,說是情願用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璧。趙王誠心誠意派我把璧送來。可是,大王並沒有交換的誠意。如今璧在我手裡。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寧可把我的腦袋和這塊璧在這柱子上一同砸碎!”

說著,他真的拿著和氏璧,對著柱子做出要砸的樣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壞了璧,連忙向他賠不是,說:“先生別誤會,我哪兒能說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圖來,並且把準備換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藺相如看。

藺相如想,可別再上他的當,就說:“趙王送璧到秦國來之前,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堂上舉行了一個很隆重的儀式。大王如果誠意換璧,也應當齋戒五天,然後再舉行一個接受璧的儀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說:“好,就這麼辦吧。”

他吩咐人把藺相如送到賓館去歇息。

藺相如回到賓館,叫一個隨從的人打扮成買賣人的模樣,把璧貼身藏著,偷偷地從小道跑回趙國去了。

過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們和別國在咸陽的使臣,在朝堂舉行接受和氏璧的儀式,叫藺相如上朝。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禮。

秦昭襄王說:“我已經齋戒五天,現在你把璧拿出來吧。”

藺相如說:“秦國自秦穆公以來,前後二十幾位君主,沒有一個講信義的。我怕受欺騙,丟了壁,對不起趙王,所以把壁送回趙國去了。請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聽到這裡,大發雷霆。說:“是你欺騙了我,還是我欺騙你?”

藺相如鎮靜地說:“請大王別發怒,讓我把話說完。天下諸侯都知道秦是強國,趙是弱國。天下只有強國欺負弱國,決沒有弱國欺壓強國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塊璧的話,請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讓給趙國,然後打發使者跟我一起到趙國去取壁。

趙國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後,決不敢不把璧交出來。”

秦昭襄王聽藺相如說得振振有辭,不好翻臉,只得說:“一塊璧不過是一塊璧,不應該為這件事傷了兩家的和氣。”

結果,還是讓藺相如回趙國去了。

藺相如回到趙國,趙惠文王認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來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換和氏壁,不過想借這件事試探一下趙國的態度和力量。藺相如完璧歸趙後,他也沒再提交換的事。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21—41卷)諸子百家 春秋戰國

38 廉頗負荊請罪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趙國屈服,接連侵入趙國邊境,佔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個花招,請趙惠文王到秦地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澠音miǎn)去會見。趙惠文王開始怕被秦國扣留,不敢去。大將廉頗和藺相如都認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國示弱。

趙惠文王決定硬著頭皮去冒一趟險。他叫藺相如隨同他一塊兒去,讓廉頗留在本國輔助太子留守。

為了防備意外。趙惠文王又派大將李牧帶兵五千人護送,相國平原君帶兵幾萬人,在邊境接應。

到了預定會見的日期,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並且舉行了宴會,高興地喝酒談天。

秦昭襄王喝了幾盅酒,帶著醉意對趙惠文王說:“聽說趙王彈得一手好瑟。請趙王彈個曲兒,給大夥兒湊個熱鬧。”說罷,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來。

趙惠文王不好推辭,只好勉強彈一個曲兒。

秦國的史官當場就把這事記了下來,並且念著說:“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秦王令趙王彈瑟。”

趙惠文王氣得臉都發紫了。正在這時候,藺相如拿了一個缶(音fǒu,一種瓦器,可以打擊配樂),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說:“趙王聽說秦王挺會秦國的樂器。我這裡有個瓦盆,也請大王賞臉敲幾下助興吧。”

秦昭襄王勃然變色,不去理他。

藺相如的眼睛射出憤怒的光,說:“大王未免太欺負人了。秦國的兵力雖然強大,可是在這五步之內,我可以把我的血濺到大王身上去!”

秦昭襄王見藺相如這股勢頭,十分吃驚,只好拿起擊棒在缶上胡亂敲了幾下。

藺相如回過頭來叫趙國的史官也把這件事記下來,說:“某年某月某日,趙王和秦王在澠池相會。秦王給趙王擊缶。”

秦國的大臣見藺相如竟敢這樣傷秦王的體面,很不服氣。

有人站起來說:“請趙王割讓十五座城給秦王上壽。”

藺相如也站起來說:“請秦王把咸陽城割讓給趙國,為趙王上壽。”

秦昭襄王眼看這個局面十分緊張。他事先已探知趙國派大軍駐紮在臨近地方,真的動起武來,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國大臣,說:“今天是兩國君王歡會的日子,諸位不必多說。”

這樣,兩國澠池之會總算圓滿而散。

藺相如兩次出使,保全趙國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趙惠文王十分信任藺相如,拜他為上聊,地位在大將廉頗之上。

廉頗很不服氣,私下對自己的門客說:“我是趙國大將,立了多少汗馬功勞。藺相如有什麼了不起?倒爬到我頭上來了。哼!我見到藺相如,總要給他個顏色看看。”

這句話傳到藺相如耳朵裡,藺相如就裝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藺相如帶著門客坐車出門,正是冤家路窄,老遠就瞧見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他叫趕車的退到小巷裡去躲一躲。讓廉頗的車馬先過去。

這件事可把藺相如手下的門客氣壞了,他們責怪藺相如不該這樣膽小怕事。

藺相如對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跟秦王比,哪一個勢力大?”

他們說:“當然是秦王勢力大。”

藺相如說:“對呀!天下的諸侯都怕秦王。為了保衛趙國,我就敢當面責備他。怎麼我見了廉將軍倒反怕了呢。因為我想過,強大的秦國不敢來侵犯趙國,就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在。要是我們兩人不和,秦國知道了,就會趁機來侵犯趙國。就為了這個,我寧願容讓點兒。”

有人把這件事傳給廉頗聽,廉頗感到十分慚愧。他就裸著上身,揹著荊條,跑到藺相如的家裡去請罪。他見了藺相如說:“我是個粗魯人,見識少,氣量窄。哪兒知道您竟這麼容讓我,我實在沒臉來見您。請您責打我吧。”

藺相如連忙扶起廉頗,說:“咱們兩個人都是趙國的大臣。將軍能體諒我,我已經萬分感激了,怎麼還來給我賠禮呢。”

兩個人都激動得流了眼淚。打這以後,兩人就做了知心朋友。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21—41卷)諸子百家 春秋戰國

39 范雎的遠交近攻計

藺相如和廉頗同心協力保衛趙國,秦國還真的不敢去侵犯。可是秦國從楚國和魏國卻得到了不少土地。那時候,秦國的實權操在秦國的太后和她的兄弟穰(音ráng)侯魏冉手裡。公元前270年,穰侯要派兵去打齊國。

正在這時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落名叫張祿,說有要緊的事求見。

張祿原是魏國人,原名叫范雎(雎音jū,一作范雎,音suī)。本來是魏國大夫須賈(音gǔ)的門客。有一回,須賈帶著范雎出使齊國。齊襄王聽說范雎挺有才幹,背地裡打發人去見范雎,送給他一份厚禮,范雎堅決推辭了。

就為了這件事,須賈懷疑他私通齊國。回到魏國以後,向相國魏齊告發。魏齊將范雎嚴刑拷問,打得他幾乎斷了氣,肋骨被打折,門牙也打掉了兩顆。最後,魏齊叫人用破席把他裹起來,扔在廁所裡。

天黑下來,范雎才從昏迷中醒過來,只見一個兵士守著他,范雎懇求他幫助。那個守兵偷偷地放走了他,卻向魏齊回報,說范雎已經死了。

為了怕魏齊追捕,范雎更名換姓,自稱張祿。

那時候,正好秦國有個使者到魏國去,范雎偷偷地去見使者。使者就把他帶到秦國。

范雎到了秦國,給秦昭襄王上了道奏章,秦昭襄王約定日子,在離宮接見他。

到那天,范雎上離官去,在宮內的半道上,碰見秦昭襄王坐著車子來了。范雎故意裝作不知道是秦王,也不躲避。

秦王的侍從大聲吆喝:“大王來了。”

范雎冷淡地說:“什麼,秦國還有大王嗎?”

正在爭吵的時候,秦昭襄王到了,只聽見范雎還在那兒嘟嚷:“只聽說秦國有太后、穰侯,哪兒有什麼大王?”

這句話正說到秦王的心坎上。他急忙把范雎請到離宮,命令左右退出,單獨接見范雎。

秦昭襄王說:“我誠懇地請先生指教。不管牽涉到誰,上至太后,下至朝廷百官,先生只管直說。”

范雎就議論開了。他說:“秦國土地廣大,士卒勇猛,要統治諸侯,本來是很容易辦到的事,可是十五年來沒有什麼成就。這不能不說相國(指穰侯)對秦國沒有忠心辦事,大王也有失策的地方。”

秦昭襄王說:“你說我失策在什麼地方?”

范雎說:“齊國離秦國很遠,中間還隔著韓國和魏國。大王要出兵打齊國,就算一帆風順把齊國打敗了,大王也沒法把齊國和秦國連接起來。我替大王著想,最好的辦法就是遠交近攻。對離我們遠的齊國要暫時穩住,先把一些臨近的國家攻下來。這樣就能夠擴大秦國的地盤。打下一寸就是一寸,打下一尺就是一尺。把韓、魏兩國先兼併了,齊國也就保不住了。”

秦昭襄王點頭稱是,說:“秦國要真能打下六國,統一中原,全靠先生遠交近攻的計策了。”

當下,秦昭襄王就拜范雎為客聊,並且按照他的計策,把韓國、魏國作為主要的進攻目標。

過了幾年,秦昭襄王把相國穰侯撤了職,又不讓太后參預朝政,正式拜范雎為丞相。

魏王受到秦國的威脅,十分驚慌。相國魏齊聽說秦國的丞相是魏國人,就打發須賈到秦國去求和。

范雎聽到須賈到了秦國,換了一身破舊衣服,到客館裡去見他。

須賈一見范雎還活著,嚇了一大跳,說:“你現在在幹什麼?”

范雎說:“我就在這兒給人家當個使喚人。”

須賈見他身上穿得單薄,凍得打哆嗦,就拿出一件繭綢大褂來,送給范雎,並且留住他一起吃飯。

須賈說:“聽說秦王非常重用丞相張祿。我很想見見他,不知有沒有人能夠給我引見?”

范雎說:“我的主人倒跟丞相相識。大夫要見丞相,我就伺候你去見他吧。”

范雎陪須賈到了相府門口,對須賈說:“大夫等一會兒,我去通報一下。”

范雎進去不久,裡面傳出命令:丞相升堂:叫須賈進去。須賈問守門的侍者說:“剛才同我一塊兒來的範叔,怎麼還不出來?”

守門的說:“哪兒來的範叔,剛才進去的不就是咱們的丞相嗎?”

須賈這才知道丞相張祿就是范雎,嚇得一身冷汗。他進去後,跪在地上爬到范雎面前,連連磕頭,說:“我須賈瞎了眼睛,得罪了丞相,請丞相把我治罪吧。”

范雎把須賈狠狠地數落了一頓,接著說:“你今天見了我,給我這件綢袍子,總算還有點人味兒。看在這個份上,我饒了你的命。”接著,他又叫須賈捎信給魏王,要魏王殺了魏齊,才允許魏國割地求和。

須賈回到魏國,把范雎的話回報了魏王。魏王情願割地求和。魏齊走投無路,只好自殺。

魏國求和,秦國就按照范雎遠交近攻的計策,先向韓國進攻。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21—41卷)諸子百家 春秋戰國

40 紙上談兵的趙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佔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繫,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打發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齕(音hé)圍住上黨。

趙孝成王聽到消息,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他們才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上黨已經被秦軍攻佔了。

王齕還想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準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

王齕幾次三番向趙軍挑戰,廉頗說什麼也不跟他們交戰。王齕想不出什麼法子,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說:“廉頗是個富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軍老遠到這兒,長期下去,就怕糧草接濟不上,怎麼好呢?”

秦昭襄王請范雎出主意。范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

秦昭襄王說:“這哪兒辦得到呢?”

范雎說:“讓我來想辦法。”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裡。

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

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

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麼理由。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斷送在他手裡。’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

趙王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別管吧。”

公元前260年,趙括領兵二十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

趙括統率著四十萬大車,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說:“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邊范雎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秘密派白起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佈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拼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五千騎兵,直衝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只好築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趙括的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帶兵想衝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裡全部覆沒了。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21—41卷)諸子百家 春秋戰國

41 毛遂自薦

秦國大軍攻打趙都邯鄲,趙國雖然竭力抵抗,但因為在長平遭到慘敗後,力量不足。趙孝成王要平原君趙勝想辦法向楚國求救。平原君是趙國的相國,又是趙王的叔叔。他決心親自上楚國去跟楚王談判聯合抗秦的事。

平原君打算帶二十名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楚國。他手下有三千個門客,可是真要找文武雙全的人才,卻並不容易。挑來挑去,只挑中十九個人,其餘都看不中了。

他正在著急的時候,有個坐在末位的門客站了起來,自我推薦說:“我能不能來湊個數呢?”

平原君有點驚異,說:“您叫什麼名字?到我門下來有多少日子了?”

那個門客說:“我叫毛遂,到這兒已經三年了。”

平原君搖搖頭,說:“有才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錐子放在口袋裡,它的尖兒很快就冒出來了。可是您來到這兒三年,我沒有聽說您有什麼才能啊。”

毛遂說:“這是因為我到今天才叫您看到這把錐子。要是您早點把它放在袋裡,它早就戳出來了,難道光露出個尖兒就算了嗎?”

旁邊十九個門客認為毛遂在說大話,都帶著輕蔑的眼光笑他。可平原君倒賞識毛遂的膽量和口才,就決定讓毛遂湊上二十人的數,當天辭別趙王,上楚國去了。

平原君跟楚考烈王在朝堂上談判合縱抗秦的事。毛遂和其他十九個門客都在臺階下等著。從早晨談起,一直談到中午,平原君為了說服楚王,把嘴唇皮都說幹了,可是楚王說什麼也不同意出兵抗秦。

臺階下的門客等得實在不耐煩,可是誰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有人想起毛遂在趙國說的一番豪言壯語,就悄悄地對他說:“毛先生,看你的啦!”

毛遂不慌不忙,拿著寶劍,上了臺階,高聲嚷著說:“合縱不合縱,三言兩語就可以解決了。怎麼從早晨說到現在,太陽都直了,還沒說停當呢?”

楚王很不高興,問平原君:“這是什麼人?”

平原君說:“是我的門客毛遂。”

楚王一聽是個門客,更加生氣,罵毛遂說:“我跟你主人商量國家大事,輪到你來多嘴?還不趕快下去!”

毛遂按著寶劍跨前一步,說:“你用不到仗勢欺人。我主人在這裡,你破口罵人算什麼?”

楚王看他身邊帶著劍,又聽他說話那股狠勁兒,有點害怕起來,就換了和氣的臉色對他說:“那您有什麼高見,請說吧。”

毛遂說:“楚國有五千多里土地,一百萬兵士,原來是個稱霸的大國。沒有想到秦國一興起,楚國連連打敗仗,甚至堂堂的國君也當了秦國的俘虜,死在秦國。這是楚國最大的恥辱。秦國的白起,不過是個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小子,帶了幾萬人,一戰就把楚國的國都——郢都奪了去,逼得大王只好遷都。這種恥辱,就連我們趙國人也替你們害羞。想不到大王倒不想雪恥呢。老實說,今天我們主人跟大王來商量合縱抗秦,主要是為了楚國,也不是單為我們趙國啊。”

毛遂這一番話,真像一把錐子一樣,一句句戳痛楚王的心。他不由得臉紅了,接連說:“說的是,說的是。”

毛遂緊緊釘了一句:“那麼合縱的事就定了嗎?”

楚王說:“決定了。”

毛遂回過頭,叫楚王的侍從馬上拿雞、狗、馬的血來。他捧著銅盤子,跪在楚王的跟前說:“大王是合縱的縱約長,請您先歃血(歃血就是把牲畜的血塗在嘴上,表示誠意,是古代訂立盟約的時候的一種儀式。歃音shà)。”

楚王歃血後,平原君和毛遂也當場歃了血。楚、趙結盟以後,楚考烈王就派春申君黃歇為大將,率領八萬大軍,奔赴趙國。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21—41卷)諸子百家 春秋戰國

《中國上下五千年》262卷(21—41卷)諸子百家 春秋戰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