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女作家方方事件,到底怎么回事?

百姓—鲁宁平


作者方方用日记的方式记录武汉疫情中的状况,我不知道作者是否在武汉一线亲身感受过?还是有专业的传料人?这样的文学体裁是否确当?

日记必须真实而全面,是亲身经历或听(读)后感要标记清楚出处,如记录状况要全面而详实,忌讳段章取意,更不能写成伐文!如不尊寻规则日记的记录性和真实性将豪无意义,也就不能叫日记了。

方方作者的日记出处不明确或不可靠,记录中的场景单一不全面,更不客观。前期的抗疫秩序跟据现在的记实村料确有不到之处,由于对疫情估计不足,面对突如其来的暴发,针对人们的恐惧;抗疫资源的不足;医生护士病房的缺失;公共卫生以及组织措施严重不到位等没有有较的解决方案。但在抗疫中的医生、护士、志愿者、快递小哥、司机、警察、解放军、建筑工人…无不在忘我奋战,不怕牺牲。中央领导直接指挥,全国人民同舟共济。这些可歌可泣的事实作者也应同步记录,这才公正客观。作为一名"作家“在国难之时,理应为动员抗疫和加强抗疫定胜信念注入正能量,如只是为点击率和挣流量一己之绳头小利而胡编乱造,动摇军心,那将不仅是个人道德缺失,应会被起诉。


钓鱼行j


方方事件的根本,是话语权的争夺。

方方写的东西看上去是焦点,但只是个焦点而已,写日记是人家方方的权利,合情合法。在我看来,不合理的地方挺多,主要集中在臆想和道听旁说太多,她反应了她的真实感受,但不等于她感知的就是真实。

重点在于,倒是吹捧她的和反感她的人,出现了对立,吹捧的人要把方方打扮成为生民请命的斗士,反感她的人觉得方方是只围着马桶转的苍蝇。

然而,这场抗击新冠疫情的主力是谁呢?是那些英勇的医务工作者。他们会怎么看待方方日记呢?怎么看那些吹捧方方的喧嚣呢?

这好比土匪来袭,英雄们勇敢的上前迎敌,将弱小保护于身后。然而里面有个大小姐,却愤怒于溅在她裙角上的血,诋毁着英雄的用心,憎恶着汗臭与血腥,怀疑着英雄的能力和拼死决心。等到战斗结束,她却被吹捧成为从尸横遍野血雨腥风中走出的女神。

如果十年后,人们回忆起这次新冠疫情,首先想起有个方方日记。那是怎样的本末倒置、忘恩负义!

在我看来,方方日记无论对错,都只配弃之不顾。

值得纪念的只能是英雄!


雨夜咆哮


对于方作家及其武汉日记,我个人有几点看法:

1、方方老师的文笔犀利洗练,笔触细腻,讲故事能力极高,虽没读过其大作,但对无意间看过的影视作品《万箭穿心》还是很佩服。但作家的感性在当前有点不合时宜,很多人称赞作家讲真话,但更多时候只是一部分人为满足阅读快感,尤其是足不出户闲得发慌的特殊时期。比如钟南山,比如李兰娟,比如李文亮……我想他们并不是受到日记的鼓舞才勇赴前线、勇于吹哨吧,有担当有道义的中国人很多,很多,当前更需要的是实际的行动。

2、新冠疫情席娟全国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需要鼓舞士气众志成城,对犯罪枉法的固然不能姑息,但对一些知错能改的、无心犯错的要有所包容,而不是一味坐而论道,把自己摆在道德的高地上指手画脚。骂官仇富是很大一部分国人的快感所在,作家在文中的揭露等自然容易获得声援。

3、灾难是作家创作的灵感源泉,面对灾难,作家更应该冷静思考,从容观察,厚积薄发,待灾难过去,把积淀的带着温度的或鞭策的文字和盘托出,启发民众反思,才是有意义的。作家是“上帝派来的牧羊犬”,更应该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如果每天凭一些为了爆料为了吸睛而速成的文字,实在是与冷静“反刍”后锤炼推敲作品达到温润人心的做法相背而驰。

4、很多拥趸都在叫嚣应该让作家说真话,我也想说,作家也该听听其他人的真话。

5、站位高一些,把时间轴拉长一些,不要急着发表每日的速成看法,或许,效果会更好些。


低空飞行1978


武汉疫情大规模爆发之初,由于疫情突如其来,导致武汉医疗医疗资源吃紧,许多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但很快,政府举全国之力对武汉和湖北进行了支援。国家财政第一时间拨付抗疫专项资金,派遣各省和解放军医护人员4万多人驰援,用最短时间建起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继而大规模修建方舱医院,使患者应收尽收,免费治疗。同时采取严格的社区隔离防控,很快将疫情控制住,使武汉和湖北各地市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数大幅度下降。这都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武汉和湖北的事情,难道他们看不见吗?试问在当今世界,有哪个国家和政府能做到这样?如果把一些前期的、小概率的事件,用阴暗视角和负面情绪不断渲染放大,只能说是思想意识和态度有问题。

因此,只盯厕所,不闻花香是一种惘顾事实、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绝对不是什么实话实说。德不配位!


九纹龙史进75482910


世界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阴影,如果一个人专注于阴影世界就没有了阳光,如果专注于阳光下世界便无了阴暗。如何正确理性不带偏见地看待事实才是重要的!其他不说,这次抗疫阶段性胜利是值得点赞的,从政府的调配,医护人员的巨大付出!全民的通力合作!这难道不应该重视么?疫情无情人有情!全国医工农商学兵包括官员没有人喜欢瘟疫!这是天灾人祸!非人为因素,大家齐心合力一齐战胜它,能上前的上前!不能上前的助威。而女人在家里怨寂寞却不能理解男人的无奈。


手机用户老草


不要什么事情都带着批判的语气,我们都是平凡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世间从来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看待问题更要客观谨慎,你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到大众的情绪甚至是想法,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事,但我知道这个人写的一些东西有失偏颇,甚至是哗众取宠,一个人也好一个家庭也好一个民族也好,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缺点,现在国内的疫情好多了,你看看国外的疫情,国外不是讲人权吗?竟然要选择救年轻的不救年纪大的,多么大的讽刺,生命面前人人平等,一个6千万的国家都一塌糊涂,反观我们14亿的国家有条不紊,这个作者不应该反思吗?


90后的观点


一哥“俗眼看社会”之——

        假如我们再“俗”一点

鲁迅先生有名名言“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这个似乎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就常识而言,鲁迅先生说的并不完全,也是不对的,真的只有牛奶和血吗?断然不是,还有大量的尿和粪便,这并不高尚也不文雅,但这是真实存在的。

说俗了,文学创作其实和生活中的牛吃草是一个道理,总要有加工、消化而拿出自己的东西,牛奶和血是好的,大伙品若甘饴,粪便和尿是不好的,大家避之不及,这也是常态,当然这也是一般的俗人,而对于草原的牧民、种地的农民而言,屎尿也未必就是无用之物,对于高尚者而言还有“道在便溺之间”的说法,其实就是人的不同心态与眼光罢了。同是一个太阳,还有大小之说以致难倒了圣人,不是太阳的缘故,而是内心的取舍不一。

假如你是方方“产品”的“消费者”,品一下也就算了,好坏自有取舍,可偏不,我们一些同志偏偏要来个“对号入座”,要进行批评指点、再批评再指点,有的还要来个“二次再生产”,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得我们更高明一些、更革命一些、更宽容大度一些、更曲高和寡一些,有这个必要,但不必“跪下拜读”,也不必“怨妇骂街”,更没有必要比对着现实“刀刀见红”。“文学作品”四个字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没有必要较真去对比每一个细节,真的要认真,恐怕石头砸成沙子也生不出一个“美猴王”来,雷锋塔真的倒了也没见一个白娘子出来。

作品,如同到饭店用餐,合口味了,再来,不合口味了,拜拜,挥挥手,权当告别那朵云彩。





一哥于一


作家,最重要的是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方方做到了,所以,不管你们这些指手画脚对她的文字说三道四的喷子们这么想,方方的文字必然可以流传,而你们这些喷子只能站在角落里龇牙而已![灵光一闪][大笑] 下面这两句诗可能把方方抬得过高,不过实质确实是一样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


跑跑44226158


我认为是在刷存在感吧!作为一个女人,又是文化人,就怎么这么大的脾气呢?你上前线了吗?你为社会作了多少实际性的贡献?不就是写了几本书吗?那是你为了自己赚钱,作家蛮了不起吗?

了不起的是成千上万战斗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一线的领导们,一线的志愿者,八十多岁的钟南山,七十多岁的李兰娟以及在一线牺牲的同志,他们才算真正了不起的人,他们才是受委屈的人。

你受什么委屈咯!发什么牢骚咯!现在写书的没见几篇好文章,大多数都是鸡汤,作家写的东西,自己都做不到,言行都是不一致的,纯属赚钱。象鲁迅才算真正的作家,为人类作贡献的作家,这才叫了不起!我们世界人民都尊重!


z光辉岁月


怎么成了事件了?就是一个公民在封城期间,身处城中,通过公开的、自媒体所获得的讯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每天的生活以及对疫情当中出现的事件表达自己的感受而已。让关心武汉及全国疫情的人们了解了真实的情况。人们需要并且有权获得真相以及表达民众的关切和期待的权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