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環保,讓你穿越回古代,你可能都活不過第一集!

貞觀十四年,大年初四,從老家到長安來幫兒子經營飯館的謝大媽,因為隨手將廚餘垃圾倒在門口,被城管打了六十大板。

城管執法的來源是《唐律疏議》,法條規定:“其穿垣出穢汙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

不懂環保,讓你穿越回古代,你可能都活不過第一集!

在擁有百萬人口的長安,居民的生活垃圾必須倒在指定地點進行回收,統一處理後變成肥料用於農業。

亂倒垃圾打六十大板還是輕的。這位大媽要是居住在商周時期,那她可能會被剁手或者在臉上刻字。

雖然中國古代的環境汙染不如我們現在那麼嚴重,但是古人的環保意識卻絲毫不比我們弱。

環保搞不好,小命就難保

早在周文王時期,我國就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法令”——《伐崇令》,這是周文王在攻打崇國時制定的法令。

在這部法令中,周文王規定,部隊進入崇國境內內時,“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

意思就是,若是有人破壞房屋,擅自填井,不經過允許便砍伐樹木或者是私自傷害殺戮一些特定動物,可能會處死。

除了對部下的要求,周文王還要求他的下任繼任者周武王也必須具備環保意識。

周文王臨終之前囑咐武王:“山林非時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長;川澤非時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不麛不卵,以成鳥獸之長。是以魚鱉歸其淵,鳥獸歸其林,孤寡辛苦,鹹賴其生。”

周文王表示,必須加強山林川澤的管理,保護生物,因為國家治亂興亡都要仰仗生態的好壞。

而世界上最早的“環保治國”理念, 是戰國時期趙國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提出來的。

在《荀子》一書中的第九篇《王制》中,荀子寫道:“草木榮華滋碩之時, 則斧斤不入山林, 不夭其生, 不絕其長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草木開花結果的時候 , 不能砍伐山林,踐踏和破壞草木的生長。荀子將這種環保的要求,稱為 “聖王之制也”。

比荀子大概早四百年的齊國上卿管仲,也是一位環保專家。他在任時倡導環保治國, 稱 “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範澤草萊, 不可以為天下王"。意思就是不重視環保的君主,“不可以為天下王”。

不懂環保,讓你穿越回古代,你可能都活不過第一集!

對於普通老百姓,古代也有相關的法律約束。

1975年,在湖北省雲夢縣城關睡虎地11號秦墓中出土的秦簡,考古學家整理出了《秦律十八種》。

其中的《田律》記錄了多條關於環保的規定,因此這部法律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環保法”。它明確規定了春天不能堵塞河道,

不到夏季不得焚燒秸稈。

到了元朝,《成吉思汗法典》被認為是最具環保精神的一部法典。

草原上的民族靠天吃飯,跟自然之間的聯繫比中原人更加緊密,所以,在這部法典中,規定了多條關於草原、馬匹、河流的相關保護法則。比如:

“草綠後挖坑致使草原被損壞的,失火致使草原被燒的,對全家處死刑。”

“春天,戰爭一停止就將戰馬放到好的草場上,不得騎乘,不得使馬亂跑。打馬的頭和眼部的,處死刑。”

“不得在河流中洗手,不得溺於水中。”

古代也有環保衛士

除了藉助法律條文約束百姓的行為之外,我國各個朝代還設立了專門的環保機構。

據清代黃本驥編纂的《歷代職官表》記載,我國最早的環保機構叫做“虞”,是治水專家大禹上任後設置的政府機構,第一任“虞”官名叫伯益。

伯益是世界上第一位“環保部長”,是他發明了水井,讓老百姓喝上乾淨的水,他還提倡保護動物。《漢書·地理志》中介紹“伯益知禽獸”,即伯益有知禽獸之言、能與飛鳥通話的本領,傳言《山海經》也是伯益寫的。

到了周代 , “虞”的編制更大、分工更細,設山虞、川衡 、林衡 、澤虞等四個平行部門,統統歸“地官司徒”領導。

秦漢時 , “虞”改稱“少府”,為九卿之一。三國時期又恢復了“虞官”。及唐、宋、明、清均設有虞衡司,主管環境保護工作。

除了設置環保部門,古代的一些大都會,也有專門的環衛工人負責城市的衛生。

據《周禮》記載,在周朝時有一個名為條狼氏的官職,是負責清除道上的不潔之物,驅趕行人,是世界上最早的專門清除垃圾的機構。

當時的條狼氏規模還不是很大,“條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從上至下也只有73人。

不懂環保,讓你穿越回古代,你可能都活不過第一集!

等到了宋朝,人口劇增,城市規模擴大,對環衛的要求更高。於是,朝廷設置了一個專門的機構——街道司來管理城市的環境衛生,不僅規模更大,而且工人們都有統一的服飾,管理更加科學。

街道司的編制最高可以容納500名環衛工人,每名環衛工人給予月薪“錢二千,青衫子一領”,其職責包括整修道路、疏導積水、灑掃街道、整頓市容等。

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口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愈加凸顯。到了清朝,康熙清朝反對墾田積糧,就是因為他意識到人口的增長必然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更為嚴重的則是環境問題。

古代的人雖然對自然的認識並不深,也不具備科學的環保知識,但是他們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所以,他們不會索取無度。

作為現代人,接受了科學知識的教育,擁有比古人更多的知識,我們更要時刻反思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必須更加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護。

因此,你可以不尊重自然規律,但是你不能蔑視自然,否則,你終將被它所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