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澶淵之盟”入手,談宋遼兩國關係方面的變化

澶淵之盟是在長達二十五年之久的宋遼戰爭後,北宋與遼達成的合約。

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國大軍揮師南下,直抵京師汴梁。在宰相寇準的極力勸告之下,宋真宗才與蕭太后到達澶州,親自督戰。遼因為本身原因,很長時間之前就通過投降遼國的宋朝將領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款曲。


宋真宗也對與遼議和抱有期望,在當年(1005年十二月期間與遼國達成和約:兩國約定成為兄弟之國,宋朝每年送給遼價值十萬的銀兩以及布絹20萬匹,並且宋和遼根據白溝河劃分兩國邊界。由於澶州在宋朝時期也被稱作澶淵郡,因此史稱"澶淵之盟"。


北宋位於偏南地區,遼則是與北宋同時並存的、位於北部地區的政權。燕雲十六州的歸屬問題從來都是困擾宋遼關係的關鍵問題。宋遼戰爭的主要根源就是對十六州歸屬問題的爭奪。"澶淵之盟"是宋遼達成的、對兩方長久發展提供極大便利的條約。“澶淵之盟”的訂立拉開了宋遼和平共處的序幕,奠定了宋遼116年友好相處的基石。


“澶淵之盟”的背景:宋遼兩國的對立


從“澶淵之盟”入手,談宋遼兩國關係方面的變化


一、宋遼建立


遼國是由耶律阿保機在公元九一六年建立的北方遊牧民族政權。遼利用後晉時期各個地區政權割據,多方勢力混戰這一有利時機,從石敬瑭手中接過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易守難攻、地勢險要,從此中原缺失了其天然屏障。其後遼多次南下侵擾,試圖控制中原。


960年,北伐大軍於京城汴梁陳橋驛發生譁變,趙匡胤在第二天清晨稱帝,歷史上稱作“陳橋兵變”。很快,後周皇帝被迫讓出帝位,趙匡胤登基為皇,改元自立,將國號定為“宋”,史稱“宋朝”。宋太祖根據“先南後北”的戰略,先主要對各個割據在南方地區的政權出兵,再回過頭來攻打有遼國作為其後盾的北漢政權,收復燕雲十六州。


二、長達25年之久的宋遼對立關係


從公元968年(開寶元年)開始,直到979年(太平興國四年),11年裡,宋朝多次北上,進行北伐戰爭,北漢政權最終覆滅,而燕雲十六州的大部分地區則仍握在遼國手中。趙匡胤意識到收復燕雲十六州是國家統一的關鍵所在,要想統一,必須收復燕雲十六州。


高梁河之戰:北宋在平定北漢後,沒有做充分的準備,直接出兵遼國。隨後,幽州被宋收入囊中。遼軍很快進行反擊,宋軍多面受敵,潰敗而退,宋太宗匆忙逃走,遼軍追趕到涿州後,沒有繼續追下去。此次戰爭是後晉時期的各方混戰結束以後,宋遼的一場重要戰爭。


從“澶淵之盟”入手,談宋遼兩國關係方面的變化


使宋朝統一全國的步伐按下了暫停鍵,宋朝在軍事上與遼的對抗開始處於不利地位。此戰,遼軍給了宋軍沉痛打擊,對宋遼戰爭中宋對遼的打擊產生極大不利影響。


雁門之戰: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遼國趁著北宋在滿城之戰後,將士緩和休息之際,發兵雁門關,雁門關之戰由此爆發。而雁門關易守難攻,以及北宋將領出色的戰術安排,致使遼軍大敗而歸。雁門關之戰是宋遼戰爭中宋朝為數不多的勝仗之一。


雍熙北伐:是986年(北宋雍熙三年),朝廷為了後晉割讓給遼的燕雲十六州各地區的歸屬問題,出動二十萬宋軍,兵分三路討伐遼國的歷史戰爭。雍熙北伐,是25年過程中宋對遼第二次大型的戰略進攻型戰役。 這次戰爭的敗北,使北宋對遼的軍事態度由戰略進攻直接轉為戰略防禦,從而朝廷在對遼關係上"終宋不振",北宋朝廷上下失去抵抗信心與意志,主和派在此後逐漸發揮優勢。


岐溝關之戰是25年之中具有非常意義的一次戰役。雍熙三年(986年),北宋大軍兵分三路進攻遼國。東路軍行進到涿州之後,因為糧草數目不足,不得已撤回雄州。不久,宋軍雖然再次進攻遼軍,但部隊疲憊不堪,戰鬥力大不如從前。遼軍卻是休整得十分充足,將士精力充沛,得以全力對付東路宋軍。


從“澶淵之盟”入手,談宋遼兩國關係方面的變化


歧溝關之戰可以說是宋遼二十五年長久之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宋朝主動進攻,仍舊沒有扭轉慘敗的局面。表明了宋朝對燕雲十六州收復問題所付出的努力付之東流。此戰的勝利,使遼在軍事實力上佔有絕對的優勢,逐漸掌握了宋遼戰爭的主動權,且為後來的談判壘高了外交砝碼。


君子館之戰:這是對宋極為不利的一次戰役。是986年(宋雍熙三年)冬,遼軍攻打北宋瀛州,在君子館致使宋軍慘敗的一次戰役。君子館之戰在宋遼戰爭中佔有重要地位,與之前的岐溝關之戰一起構成了北宋對遼的戰爭,從戰略進攻階段轉為戰略防禦階段的轉折點。


在此之後,宋則消極抗遼。徐河之戰,遂州之戰,宋軍的勝利仍舊沒有挽救得了宋朝的衰敗趨勢。最終,雙方就“澶淵之盟”達成協議。


訂立“澶淵之盟”的意義:宋遼的和平穩定發展


積極意義


一、澶淵之盟的簽訂,不僅讓北宋成功擺脫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也使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由文人治理的國家。“澶淵之盟”成為宋的立國之本。至此,對於宋來說,遼不再揮師南下,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36年的戰爭(包括了宋在早期對北漢政權的戰爭),在此之後宋遼邊境各地,長時間處於相對穩定的局面。此後116年,宋、遼沒有發生過大的戰役,使兩國維持了相對的安定。


從“澶淵之盟”入手,談宋遼兩國關係方面的變化


二、宋朝直接省去了大筆大筆的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過是屯兵費用(3000萬)的百分之一,避免了戍邊將士守衛邊境所需的大量兵役,減輕了百姓賦稅壓力,以極小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使北宋及遼國百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安居樂業,減少了人民起義的發生次數。


三、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各民族的經濟欣欣向榮、文化蓬勃發展、民族和諧相處。北宋經濟飛速發展,到宋仁宗時,宋朝的經濟,達到了古代專制社會的巔峰。這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民間交往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

為邊境、北部地區與中原各地的交流提供了途徑。澶淵之盟對於宋遼來說都有極大的積極意義,對於遼來說,北宋的銀兩緩解了遼國開支緊張問題,雙方通商互市,更是為兩國今後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便利。


四澶淵之盟是北宋在有利於本朝的局勢下的結果。對於北宋來說,一方面燕雲十六州的很多地方沒有能夠成功收回,另一方面要花費大量金錢來祈求遼國不再揮師南下,在此之後遼的慾望不斷膨脹。宋朝以銀兩換取和平,朝廷上下不再沉浸安樂。


對遼國而言,卻是在不利於本國的形勢下獲得了更大的收穫,得到了戰場上無法得到的東西。更重要的是,澶淵之盟簽訂後,宋遼雙方保持了116年的和平和互惠。


“澶淵之盟”的訂立,表明了一個國家若想要做到真正的強大,不僅需要雄厚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還要有強大的軍事國防實力。雖說燕雲十六州早在後晉時就已經割送給遼,但宋歷經三百餘年卻沒有成功收回,使中原地區一直為遼所虎視眈眈。宋還逐漸丟失領土,喪失主權。


從“澶淵之盟”入手,談宋遼兩國關係方面的變化


從宋遼長達25年的戰爭來看,宋的三贏三敗,都與朝廷君主決策密切相關。北宋朝廷對宋遼戰爭的看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時局,不可不說的是“澶淵之盟”的訂立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主和派的鼎力支持。


“澶淵之盟”雖在我們看來是一種恥辱,但在當時來說,對兩國都有好處。要知道,戰爭是一種勞民傷財、費力不討好的下下策,宋遼之戰使兩國百姓民不聊生。而在此之後,兩國經濟恢復,邊境和平,百姓安寧,實為上上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