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4月,康克清同志的一个决定,给千万盲童带来了福音

1985年4月的一天,康克清同志收到一位陌生人的来信。由于字迹难辨,她便请秘书代读。

原来,写信的是位盲人,请求康克清帮助他创办中国第一份盲童刊物。

康克清立刻意识到这件工作的重要意义,嘱咐秘书再详细了解一下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几天后,康克清了解了这位盲人的特殊经历,她深深地被感动了。

1985年4月,康克清同志的一个决定,给千万盲童带来了福音

原来,这位盲人叫徐白仑,已年过半百,50年代中期,被错划成右派,从一家建筑设计院下放农村劳动。“文 || 革”中他又受到冲击,在政治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拼命工作,不久就积劳成疾,后来又在1971年的一场医疗事故中双眼濒于失明,那年他才刚刚41岁。

“没有双眼,离开自己热爱的建筑专业,虽生犹死!”当他发出悲怆的哀鸣时,是他的妻子安慰他,鼓励他,使他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他拿起手中的笔,在妻子的帮助下,开始了漫长的文学创作生涯。

不料,就在徐白仑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表了第一部中篇小说时,他年仅52岁的妻子又心力交瘁,不久就先他而去。

1985年4月,康克清同志的一个决定,给千万盲童带来了福音

如果说,妻子在世时,是妻子的柔情滋养了他伤残的心,那么,现在他则靠着对盲童的赤诚之爱坚强地站立着:“我要把余生献给中国的盲童!”

白立仑立下誓言,并着手创办中国第一份盲童刊物。

一个盲人,一个靠工资养活自己和家庭的人,要白手起家办刊物,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就在他处处碰壁的时候,他想到了康克清同志,便向她伸出了求援之手。

“一定要帮助他办起刊物,为千万盲童造福。”康克清对秘书说。

她先写了一封信给民政部部长崔乃夫,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助徐白仑创办刊物;并亲笔为刊物题写了刊名——《中国盲童文学》;又委派秘书直接与徐白仑取得了联系。

很快,崔乃夫部长派人到徐白仑家了解情况,提供了帮助;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和全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先后捐款20000多元;刘伯承、费孝通、夏衍、巴金、叶圣陶、冰心等领导同志和知名人士纷纷来信鼓励,或题词祝贺。

经过半年的辛劳,徐白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1985年10月,金秋时节的北京传播着一个喜讯:我国第一份盲童刊物——《中国盲童文学》诞生了

1985年4月,康克清同志的一个决定,给千万盲童带来了福音

当全国各地盲校的学生拿到赠阅的第一期刊物时,多少孩子抱着它,热泪滚滚。

“谢谢您,徐伯伯,您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通向光明和幸福的道路。”一个盲童的话表达了千万个盲童的心声。

“不要感谢我,”徐白仑在给孩子们的回信中写道:“……没有康奶奶的帮助和支持,你们就看不到手里的刊物。要感谢康奶奶。

“请代表我们向康奶奶致谢!”孩子们纷纷写信给徐白仑,表达了他们对康奶奶的真挚谢意。

1985年4月,康克清同志的一个决定,给千万盲童带来了福音

正如康克清同志当初意识到的那样,这份刊物一诞生,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卷起一个又一个爱的漩涡。

上海市8家儿童报刊,联合向全国少年儿童发出“给失明的小朋友赠送一份心意”的呼吁。一时间,全国成千上万名的各民族儿童,纷纷写信、寄钱给《中国盲童文学》编辑部,表达他们对全国盲童小朋友的一片深情厚意:

6000封信,一笔一划汇集成同情的海洋;20000多元捐款,一角一分构成友爱的金字塔。

更多的叔叔、阿姨不留姓名,解囊相助。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重情讲礼的传统美德,更体会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弘扬光大。这正是康克清同志所希望的。当74岁的康奶奶得知这一切时,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985年4月,康克清同志的一个决定,给千万盲童带来了福音

令人痛心的是,在《中国盲童文学》创刊后的第7个年头,也就是1992年4月22日,康克清同志永远离开了人世。

康克清同志是我国妇女运动的著名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为开拓和发展我国的妇女儿童工作做出了卓越贡献,为祖国的教育和妇幼保健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

在晚年的最后时光里,她关心关爱我国成千上万的盲童,热心扶植盲童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至今仍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位盲教工作者和千千万万个盲人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