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讖緯之學”,為啥說漢代“讖緯之學”是王莽專權的誘因?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讖緯之學,因為高度集中的君主專制制度需要藉助一定的神學來維持。早在殷商時期,就盛行了占卜之風,君王在決定政治大事之前一定會先佔卜,詢問神的旨意,也因此將占卜上升到政治高度,還設置專門的占卜機構,任命專門的占卜官員。

到了漢代,董仲舒提出了“君權神授”之說,將君權賦予神的意義。但要說歷代王朝對於神權是完全敬畏之心,其實也不然,因為君主將君權神化的目的還是在於更好地掌握君權。

何為“讖緯之學”,為啥說漢代“讖緯之學”是王莽專權的誘因?

先秦時期《禮記》中就有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從那時起人們對“公權”就有著一定的訴求,到了漢代讖緯通過神話,構造了“漢代神學”,提出天下並不是皇帝一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之天下(但是也將皇帝上升到神的地位,把皇帝當作天的兒子),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理想訴求。

漢代通過讖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漢家神學”體系,以“天下之天下”代替“漢家之天下”,將神學發展到頂峰,然而也正因為漢家的神統,“天下為公”的理念,讓王莽有了專權的機會。

一、漢代之所以能夠通過讖緯之學進行神化,在於漢高祖建國神話的發揚,君主權力的神化以及對災異論的繼承與發展

漢高祖劉邦其實也就是一介武夫,當他推翻秦王朝專制建立漢朝後,就出現了許多相關神話。說漢高祖出生天生異象,其母劉媼在生他的時候在大澤的岸邊休息,夢見與神相遇,當時電閃雷鳴的,太公前往發現其上方有一隻蛟龍盤旋著,緯書就藉此將這一神話進一步渲染,甚至把高祖相貌、舉止也進行神話。

除此之外,還存在著高祖斬白蛇的故事。說是劉邦押送一批農民去驪山修陵,但途中大部分人逃跑,按罪要被砍頭,所以劉邦決定將剩下的農民都放掉,自己也逃跑。在逃跑的路上,一個農民跟劉邦說前方有一條白蛇擋住了去路,還是回去,但劉邦挺身而出,拔出劍將白蛇斬殺,這一行為更讓人們認為他是天之驕子,神的化身。

何為“讖緯之學”,為啥說漢代“讖緯之學”是王莽專權的誘因?

高祖神化的傳說僅僅作為“漢家”神化的開端,到了漢武帝時期,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最重要的雖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還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這種“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就把君主權利賦予了神的意義。

利用人們對天和神的敬畏來強化君主的權威,君主在做重大事情決定時,一般會下詔書,詔書上就有“奉天承運”四字,說明皇帝做的決定並不是主觀臆斷,而是遵循天的旨意,這就讓人們對漢王朝有了信服。儘管現在我們站在科學的角度來看,其實世上並無鬼神之說,“天人合一”也不過是強化君權的手段而已,但在當時的確能是抓住人心的高明之策。

還有一方面便是災異論的說法,它是以天人感應學說為基礎,將“天命”與“人事”相結合起來的一套思想學說體系。如果統治者能夠順應天命,那麼天地將一片祥和,風調雨順,百姓年年都有大好收成,但統治者如果違背了天命,那麼上天將降大災,旱災或者澇災,以昭示“天命”與“人事”相矛盾。

何為“讖緯之學”,為啥說漢代“讖緯之學”是王莽專權的誘因?

漢朝對這種災祥徵兆論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繼承與發展,有效地約束了君主的權力,實現了人們對“公權”的訴求和嚮往,從而讓人們對漢王朝有了更大的信服力。

二、“漢家神學”之所以能夠得以確立,很大程度上在與它所倡導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將“漢家”賦予“公”的屬性

原始部落時期,部落首領採取“禪讓制”的方式推舉,那時是屬於“公天下”的,只要有足夠的才能與本領,就可以當上部落聯盟首領。

然而在禹死後,他卻將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從此“公天下”變為“家天下”,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但是人們對“公天下”還有著某種嚮往。

最早提出大同社會的是在先秦《禮記》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呂氏春秋》中寫道“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之天下”,可見在很早人們對“公權”就有著某種訴求,希望人人都是國家的主人,而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漢朝時,起初皇帝也是繼承前代,強調“家”的屬性,強化王權。所以漢代很多書籍中像“漢家”諸類說法屢見不鮮。漢朝尤其是孝元皇后,所言“漢家”基本就等同於“劉氏”,昭示了天下就是劉氏的天下,“國家”就是“漢家”,呈現出一種“私”的屬性。

何為“讖緯之學”,為啥說漢代“讖緯之學”是王莽專權的誘因?

但是漢王朝也是為了更好的統治,相信讖緯之學,信奉鬼神之說。將“漢家”神化,把整個社會乃至皇室都納入一個神學化的體系中,摒棄了天下是劉氏之天下的說法,而是倡導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讓人們對漢王朝有了歸屬感,覺得自己也是主人。

殊不知這天之子便是皇帝,天的旨意都會讓皇帝執行,所以皇帝做出的決定不是憑空捏造,而是代天完成治理國家的大業。藉著“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幌子將漢家神化。

此時人們覺得皇帝做事不會再像秦王那樣為所欲為了,肆意實施暴政,因為皇帝的行為受到上天的控制,要是做了有損國家的事,上天定會降大災進行懲罰,這就使皇帝必須選賢任能,天下之才子必得重用,秉承天下太平之理念,為天下人謀福利,實現人們對“公權”的追求。其實當時還流傳著一種說法,就是把漢作為堯的後人,漢朝要繼承堯實現“家天下”更是賦予了漢家“公”的屬性。

三、“漢家”神化,穩定了漢朝的統治,但這種讖緯之學也導致了王莽專權的出現

漢代通過讖緯之學建立起的“漢家神化”中除了將皇帝神化成天之子以及災異徵兆論,還具有別的超理性的神學蘊義,運用“五德終始說”來徵兆漢朝。

強調漢家屬火行,根據“天命”,漢代若是到了末路,便會出現“以土代火,以黃代赤”的現象,這一說法為漢代的滅亡埋下了禍根。除此之外,還有歷劫之說。通常我們看玄幻小說時,神仙會有下凡歷劫之說,只要度過了這一劫,以後便能相安無事。

這裡讖緯之學提到的歷劫,則是漢王朝的“天命”和“歷數”,可能到某種時候,為了歷劫,漢王朝需要更改年號,亦或是改朝換代。

何為“讖緯之學”,為啥說漢代“讖緯之學”是王莽專權的誘因?

正因為有了“五德終始說”和“天命歷數”的說法,有的人才會利用這一點來篡奪王位。經讖緯之學強調漢代屬火行,當自然災害降臨時,人們便猜測是不是上天不滿意漢帝這個兒子,要壓制這個“火”,還需要“土”來掩蓋。

王莽通過命符算出自己是屬土行,提出要“以黃代赤”,推翻漢王朝。還有漢王朝的“天命”“歷數”方面,在朝代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可能會出現停滯不前的情況,這是人們覺得到了漢王朝的歷劫的時候。漢代漢景帝時就改了兩次年號,因為在古代除新皇帝登基需要改年號,遇到一些大事或取吉祥之義,都會進行改元。如果漢朝因為災異而改元,必然會擾亂人心。

其實王莽能夠奪權不只是讖緯之學這一方面,他本身就是個賢人的形象,並以賢士形象深入人心,但早期的王莽並沒有奪權的想法,本想為“漢家”去除災異,維持漢朝的統治。

但在符命中看到自己土行能夠剋制漢家的火行,在這種符命的吹鼓下,讓王莽一度認為自己就是那個能拯救國家的真命天子,所以才萌生了“篡漢”的想法。以賢人出現擔任消除災異之大任,儘管後來在讖緯之學的影響下,人們還是選擇歸命於“漢家”,但不得不說王莽在漢代確實掀起了很大的風浪。

何為“讖緯之學”,為啥說漢代“讖緯之學”是王莽專權的誘因?

通過讖緯之學,將漢王朝神化,編造出漢高祖的神話,把漢稱為堯之後,災異徵兆論的確立,以及“公天下”的屬性,穩定和鞏固了漢王朝的統治,同時能夠約束君主的權利,使得漢歷代君王大多為賢君,這也是漢朝在古代統治能長達四百多年之久的原因。

但是讖緯之學的一些說法,如“五德終始說”“天命說”,在這些說法的影響下,讓一些人萌生了“篡漢”的想法,導致了王莽專權的出現,甚至讓漢代面臨了滅亡的危險,好在後來又有“復漢”的出現,在保下了漢王朝。

參考文獻:

《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

《漢代政治與春秋學》

《正緯第四》

《漢書》

《後漢書》

《西漢經學與政治》

《兩漢之際的讖緯與公羊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