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盤“虛擬運營商”發展這7年

2020年,是國內移動通信轉售業務發展的第七個年頭,無論是從業者,還是廣大消費者,一般習慣於將移動通信轉售業務運營商稱呼為“虛擬運營商”,甚至更簡稱為“虛商”。


盤盤“虛擬運營商”發展這7年

之所以叫“虛商”,是因為這些廠商沒有像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通常合稱“三大運營商”)一樣擁有自己的基礎網帶,而是通過與三大運營商的合作,來經營電信或電信增值業務的。從消費者層面,我們對虛擬運營商的認知,更多的是以170、171等專屬手機號段為標籤。

筆者發現,目前主流媒體對虛擬運營商發展的關注極為有限,大部分媒體只是遵循政策或企業宣發通稿的內容點到為止,這樣使廣大消費者在想要了解虛商信息時難以掌握“全貌”。因此,近日來,筆者綜合查詢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的公示信息、第三方查詢App天眼查、相關民營企業的官網、主流媒體的公開報道等數據信息,仔細梳理了目前42家虛擬運營商的背景及發展動態,力圖展現一個真實的國內虛擬運營商生存狀態圖。

  • 錦上添花 > 雪中送炭

筆者梳理42家虛擬運營商信息時發現,這些“玩家”既有天音、迪信通等傳統渠道商,也有民生、平安等金融服務商,還有紅豆、海航、蝸牛移動等跨界品牌。

盤盤“虛擬運營商”發展這7年

42家虛擬運營商完整名單

縱覽整體, “背靠大樹好乘涼”效應明顯。對於依託國企、上市公司、互聯網巨頭背景的企業來說,虛擬運營商牌照是“錦上添花”,而對於本身業務發展能力較低的企業而言,虛擬運營商並沒有“雪中送炭”,甚至跟隨主體公司“一損俱損”。


盤盤“虛擬運營商”發展這7年

樂語通訊於2014年由宏圖三胞集團收購,而三胞集團近年來陷入債務危機,一直有傳出剝離樂語通訊的風聲。

與樂語一樣賣身謀發展的,還有前身是“巴士在線”的“中麥控股有限公司”,2019年,中麥控股被最高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人,社會上俗稱“老賴”。

無獨有偶,北京分享在線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也於2018年7月被最高法院列為失信公司,次年9月其董事長蔣志祥被列為限制高消費人員。

遠特通信更是於2019年12月曝出創始人王磊失聯的消息。

另一家虛商品牌“長城移動”背後的A股公司鵬博士則在2017-218年淨利連續下滑,2019年預虧51~58億。由此可見,虛擬運營商這張牌照並未給企業發展帶來新的生機。

主營業務為遊戲的蘇州蝸牛

,前後曾三次衝擊IPO均未果。

……

根據工信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1月,有26家虛擬運營商實現了當年盈利。一個赤果果的現實是:很多虛擬運營商日子過得並不盡如人意。

  • 整體“水花”很小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15日,工商信息經營範圍中包含“移動通信轉售業務”字樣、經營狀態為“在營、開業、存續”的企業共有688家(企業名單.xls,如需請在留言區)。自2013年5月試點開放以來,前後共有42家企業獲得許可資質。而在2018年5月正式商用後,目前已有38家民營企業獲得商用牌照。

工信部官方通報用戶規模數據最近的一次,是在2020年1月舉行的移動轉售業務全球發展峰會上,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的移動轉售業務用戶達到1.2億戶。這一數字在全國近20億移動通信用戶中僅佔6%,這意味歷時7年,虛擬運營商在大眾市場中的認知率仍較低。

比較尷尬的是,自誕生以來,虛擬運營商發展用戶難以擺脫的一層陰影是其170、171等專屬手機號段,幾乎成為騷擾電話甚至電信詐騙的代名詞。在今年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前後,多家主流媒體也曝光了虛擬運營商成垃圾短信、騷擾電話的“重災區”。

鑑於此弊病,監管部門多次約談相關企業。2019年11月底,工信部通信管理局約談小米科技、蝸牛移動、用友移動、迪信通等18家虛擬運營商時嚴肅指出,部分移動轉售企業罔顧企業主體責任,漠視用戶利益,治理垃圾信息不力,影響十分惡劣

綜合來看,虛擬運營商在國內的發展較為緩慢,“水花”很小,虛擬運營商的經營模式較為單一,整體仍在探索階段。

  • 誰能搶食5G時代紅利
  • 5G時代來臨,因其高速率、高容量、低時延、低能耗的特色,手機廠商、互聯網企業、及產業鏈上下游都虎視眈眈,力圖爭搶5G紅利。對虛擬運營商來說,5G是不容錯過的快車道,更是為移動轉售商業模式正名的重要時機。

    目前,國內大多數虛擬運營商在經營模式仍略顯單一,兜售手機號卡獲取用戶,因品牌、價格、渠道、售後服務等均無法與三大運營商直接競爭,這就要求虛擬運營商的打法是尋找差異化。我們期待移動通信轉售,在電信業、服裝業、航空業、家電業、雲計算、娛樂業等各領域的大放光彩。誰能在5G時代打贏翻身仗,我們還無法判斷,但有一點毋庸置疑是,那些能夠獲得資源支持、與既有主營業務創新融合,甚至產生新形態產品服務的廠商,才會獲得持久的發展和盈利保障。

    附:虛擬運營商相關政策演進圖


    盤盤“虛擬運營商”發展這7年

    根據工信部官網公示信息整理而成。

    注:工信部官網公開信息共有41家民營企業獲得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許可批覆,媒體在報道中有的寫41家,有的按42家,第42家實際是由廣東通信管理局批覆的廣州博元訊息服務有限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