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靖难之役?

THM0731


导语:

大明靖难之役,首先,它是一场非正义的内部战争。是大明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保护皇权行动中,一大败笔。常言道: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朱元璋为了子孙代代皇权永固,可以说绞尽脑汁,处心极虑。不惜发动三大案,残酷打压文武百官,开国勋贵集团。但是藩王分封制,为靖难之役埋下了祸根。

其次,朱元璋对藩王拥有兵权没有限制,这个是靖难之役能发动的最根本因素。拥有兵权又不愿意坐以待毙的各地藩王,必然会推举兵力最强大的燕王朱棣举兵。所以,靖难之役实质是大明藩王反对削藩的一场叛乱。

但是拥有了全国兵马的建文帝朱允炆,却因为自己决策的一次次失误,以及众多猪队友的帮助下,结

果令人惊掉下巴的输掉这场战争。少年天子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冲动,让建文帝王丢了皇帝宝座。

一,少年登基,妇人之仁。激情削藩,连环失误。

朱允炆21岁登基称帝时,大明天下强藩林立,少年天子内心担忧也是正常。可形势未逆转,兵权未制伏,面对以燕王朱棣为首藩王集团的强势,朱允炆太过于自信,登基一个月就马上削藩,打草惊蛇后,必然是图穷匕现。

朱允炆另一个缺点就是妇人之仁,作为一个帝王,面对政治对手从来都是心狠手辣,欲除之而后快。朱允炆学习儒家经书太迂腐,当朱棣入京时,登陛不拜。朱允炆也妇人之仁不愿意诛杀,偏偏要学那西楚霸王沽名钓誉。内心不是帝王心,坐上皇帝位子,也不是一个皇帝象。

更可笑是,在朱棣发动叛乱时,朱允炆把妇人之仁发挥的淋漓尽致,还让统兵平叛的耿炳文不要杀他叔叔。可耿炳文战事稍失利,又匆匆临阵换帅,换上纸上谈兵李景隆,结果是一错再错。

二,临机立断夺北平。无间道夺南京。

反观戎马一生的朱棣,政治,军事经验皆丰富老练。朱棣在北京见皇太子时,就曾假装亲热拍皇太子朱允炆背说: 没有想到你小子都当太子了啊。这样的大逆不道,朱允炆还求情朱元璋不杀朱棣。所以,朱棣已经看穿朱允炆的软弱。当决定起事,朱棣果断杀人夺兵权,占领北平,拥兵十万南下。

靖难之役,朱棣率军血战大宁,白沟河,济南,东昌,夹河,决战灵壁先后击败耿炳文,李景隆。收买徐增寿打开南京城门,迅速攻下南京。朱棣笑到了最后。

最后总结:

靖难之役,作为大明帝国为了争夺皇权的战争,它的实质是地方藩王集团与中央君权的一次碰撞。是大明藩王分封制缺陷的不足具体表现。这场战争的不正义显而易见。只是优胜劣汰,燕王朱棣获胜,建文帝朱允炆只能黯淡下台。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1635972927636644"} --}

红红火火讲历史


导言

“靖难之役”并不是助长革新的文臣集团与守旧的亲王、武臣集团之间的斗争,所谓藩王、武臣集团也纯属子虚乌有。实际上,建文君臣并未实行过什么新政,而朱棣也并非一切都遵守祖制。“靖难之役”的实质是争夺皇位,削藩是其爆发的根本原因。

争夺皇位是“靖难之役”的根本原因

说“靖难之役”是朱元璋亲手种下的恶果并不为过。朱元璋在建立大明帝国以后,为了维持和巩固一人一姓之天下,的确很勤劳。他一个人干了皇帝和宰相要干的事情,还严格限制宦官、外戚干政,把封建皇权强化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然而,朱元璋在集权的过程中,却为自己的帝国留下了一个严重隐患——大封诸子。

“众建诸侯,屏藩王室”的体制,自西周以后,历史一再证明,这是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祸乱相寻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朱元璋出于一己私利,错误地认为宋、元“孤立无援”因而导致迅速瓦解,于是大封诸子为王,使他们星罗棋布在全国的要冲之地,特别是边防线上。

这样,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有可以加强边防。尽管明朝的封藩与以往不尽相同,“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但诸王的政治地位却十分尊崇。在洪武年间,他们还可节制封国内的文武吏士。

不仅如此,他们还握有兵权,其护卫甲士少者三千。多者至万九千人。塞上诸王的兵权更大。他们“皆预军务”,有的还可以节制大将军,而“军中事大者方以闻”。更有甚者,朱元璋还给了诸王“清君侧”的特权。

既然如此,诸王的权势自然会迅速地膨胀起来,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特别是沿边诸王,更是严重地威胁着皇权的稳固。大封诸子为王带来的隐患,明眼人早就看出来了。虽然洪武九年时朱元璋相对制定了一些限制诸王权力的措施,但这些措施看起来仍太过软弱无力了。

到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标去世,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成为皇位继承人。于是,围绕皇位问题展开的矛盾斗争便日益尖锐起来。到了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位,围绕皇权的斗争迅速激化。

建文下令不准诸王赴京会葬,只哭临本国。后又下令王国所在文武吏士,悉听朝廷节制,唯护卫官军听王。

从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到建文元年六月,先后废周、齐、代、岷诸王为庶人,迫湘王阖宫自焚,同时加强对燕王的防范。建文君臣一连串的举动,促使燕王加快了反叛朝廷的步伐。他日夜与道衍和尚谋划账中,共图大举。建文元年七月,公开树起反叛大旗,誓师称“靖难”。

事实很清楚,一方面要保住自己的帝位,势必削夺虎视眈眈的藩王,而另一方面夺取帝位,则必然要寻找借口反叛,决不能坐以待毙。谭迁引屠叔方的话说:

“燕王之变,削亦反,不削亦反,齐、黄之议,未尽非也。又况秦晋四府,湘岷六藩,莫不低制自为,偃蹇坐大,籍神明之胄,挟肺腑之尊......变所从来,非无故矣,况乎冲龄御极,主少国疑,强宗乱家,视同赧献......正所谓养虎贻患,蓄痈必溃者也。故论者以建文之失在于削藩,而予则以诸藩者削亦反,不削亦反”。

这就是“靖难之役”的实质,或者说根本原因。它同革新与守旧之争丝毫没有联系。

从朱棣多次向朝廷上述以及训诫将士的文告中,也很难看出他是为了反对建文帝革新而起兵,这是因为,建文君臣根本就没有实行什么新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