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的大明风华:文官在最刻薄的制度下,践行着最大的担当和努力


最深的大明风华:文官在最刻薄的制度下,践行着最大的担当和努力

我一直说自己最喜欢的朝代是宋朝,因为那时一个文人最受尊崇的时代,“刑不上大夫”被奉为至理名言,就算是再多的口不择言,最多不过的贬官两级!

而恰恰相反,明朝是文人最不受待见的朝代,自开国朱元璋以来,历史公认明朝的官吏最不好做,最容易遭遇惨祸。从1368年到1644年,276年的大明历史中,文臣们正是在最刻薄的制度下,践行着最大的担当和努力!

今天就聊一聊这个有趣的话题。

削弱文官权力的制度有哪些?

最深的大明风华:文官在最刻薄的制度下,践行着最大的担当和努力

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上负责。中国封建社会的进程中,皇权和相权一直是一种博弈的状态,而且是皇权不断强化的一个规律。在秦汉乃至唐,丞相与皇帝议事都是有专属座位的,传说是宋太祖使心眼撤掉了,之后丞相只能站着向皇帝汇报工作。而到了明朝,朱元璋直接废除了皇帝制度,六部直接向其汇报,这样就没有了百官之首的丞相。

阉割的内阁制,票拟权和批红权的分离。朱元璋精力旺盛自己能处理所有政务,而之后的皇帝没有吃过苦可干不来,于是就有了内阁制,由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充当大学时,专门替皇帝批阅奏章、提出建议。而配套的就是批红权的出台,明朝很多皇帝愿意躲在深宫,于是选出一些宦官负责对内阁票拟的意见进行批红、盖印。也就是说内阁只有提意见的权利,没有真正的决策权。

设锦衣卫,武官第一次掌有监察百官万民之权。锦衣卫加上东厂、西厂,真可谓是官吏们的噩梦!这是打破了千年来“士农工商”的固有阶级观念,那些之前只能守边关、做执行的武将和士兵们,一旦加入锦衣卫,就成为了对官吏几乎有生杀大权的人,这是深层的精神打击!

为什么制订对文官最苛刻的制度?

最深的大明风华:文官在最刻薄的制度下,践行着最大的担当和努力

一是强化皇权的必要。前面说了,皇权集权的强化是历史的规律,是封建社会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包括这之后清朝的官吏全都以自称奴才为荣可见,皇权的强化到了顶点也就是封建社会到了终点。而明朝正处于皇权高度强化期,所以这是一种必然。

二是吸取宋朝积弱的教训。明朝接过的是元朝的疆土,但更值得其借鉴的是离其最近的汉族王朝宋朝。宋朝是一个相对宽松,几乎事事依靠文官的朝代,从建立到灭亡都是外患频发、积贫积弱。明朝对此深以为是,因此纠枉过正,对文官的使用由最重视成了最压迫!

三是开国皇帝的经历使然。甚至连刘邦都只能算是底层官吏的逆袭,只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地地道道通过农民起义登上皇位的。阶层的思想固化,让你对文官有着天然的敌对思想,他信不过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士大夫,不得已要任其官职,同时又压制他们的权力、压低他们的待遇、强化对其监督。

文官傲骨在明朝历史中有哪些闪光点和作用?

有种说法,是西方从中国学到了文官制度的皮毛,加以改进后建立了他们自己的文官制度。而西方的文官制度能引领西方走向强盛,明朝的文官们却只能坐视国家走向沉沦!

明朝文官们正是在这样一套最刻薄的文官制度下,支撑着大明王朝携带着吸血鬼一样众多的朱家藩王以及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军户制度,踉踉跄跄走过了276年。

要说明朝的文官们没有热血、没有责任心也说不过去,  要说没有才能更说不过去。只选取三个闪光事件来窥视他们的傲骨铮铮:

最深的大明风华:文官在最刻薄的制度下,践行着最大的担当和努力

面对强敌不惧的于谦。像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里描述的差不多,当大明的精锐几乎一战而尽,瓦剌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所有的武将素手无策,满朝堂只吵闹着要南迁。血气方刚、浑身文胆的于谦站了出来,舌战群臣,立下军令状,扛起了北京保卫战的大旗,最终取得了完胜。

当面硬刚皇帝的毛澄。史书记载:“世宗即位,欲崇其所生,复抗疏力争。澄端亮有学行,论事侃侃不挠,世宗敬惮,虽数忤旨,而恩礼不衰。” 意思是说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想给自己亲生父母立尊号,但毛澄等人坚持“兴献帝不宜加皇号”,抗疏力争,史称“大礼议”。朱厚璁派太监去见毛澄,向毛澄长跪叩头请求,又赂以重金。毛澄以老病为由,接连上疏乞归,都被慰留。当时身为礼部尚书的毛澄,面对皇帝的拉拢毫不动摇,这是此后明朝言官们不惧怕挨板子、掉脑袋的楷模!

最深的大明风华:文官在最刻薄的制度下,践行着最大的担当和努力

以血抗阉的东林党人。明朝的文官从来不缺乏聪明人,从三杨、到高拱,乃至张居正,他们在缩手缩脚的制度下发挥了最大的能力,使得皇帝经常不上朝、不理政事的明朝从不曾停摆。但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是明朝末年东林党人与阉党魏忠贤的殊死搏斗,这是一场极度不公平的战斗,魏忠贤有权力、有武力、有财力,东林党人只有不灭的文人傲骨和热血。“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由五位文人的身死而起的这场民愤更让魏忠贤措手不及,因害怕正义的力量,他诸多计划的实施也变得逡巡不已,篡夺皇位的阴谋更是因胆寒而不敢轻举妄动。

最为最爱宋朝的我,也忍不住要对明朝的文官们竖起大拇指。他们在在最刻薄的制度下,践行着最大的担当和努力。

最深的大明风华:文官在最刻薄的制度下,践行着最大的担当和努力

这才是文人傲骨该有的样子,不因为现实的压迫而有所折弯;这才是文人热血可洒的无惧,不因为势力的微薄而有所胆怯!这就是最深的大明风华,像鲁迅说的“横飞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宋词里的物语:当过三年导游,穿过七年警服,现在是妥妥一枚基层乡镇暖男,微凉却不淡漠!关注我陪你看遍宋词里的诗意晨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