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三年副總經理,因公司關閉重新找工作。但行業不景氣,你能接受做一個部門經理嗎?

大王愛學習


作為一個有20年職場人驗的人,可以非常負責任的給你如下建議:

具體怎麼去做,需要你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最終找到適合的自己的決定,所以下面就從幾個不同的維度來說明:

一、對用人單位來講,你的過去不等於你的現在。

或許你在原先的用人單位有著優秀的業績,可是這不代表你入職新的公司可以同樣出色。所以用人公司會對您有一個綜合評估,這需要理解。

二、你的新工作是不是跨了行業呢?

從問題裡沒有發現是不是跨行業工作,如果是的話,個人認為是可以接受的。畢竟你要對面的是一個新領域。

三、你現在是處於一人什麼樣的環境。

如果現在失業的你有著一定的經濟經基礎,那可以等等看,尋找新的機會。但是如果相對薄弱的話,建議你接受,畢竟活著是最重要的。

四、新公司的發展前景

你是否瞭解這家公司,這家公司的企業文化與福利待遇是否可以滿足你的需要,公司未來的發展是否給有你足夠的發展舞臺?這都是你做決定的參考條件。

五、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不要在意一時失意,如果有能力到哪都是爺!


墨納商業


接受吧。我和你一樣,說說我的類似的情況吧。

兩年半以前,我是公司總監、黨委委員、工會主席,是公司副總級。這個公司我是資歷最老的人,也是當時集團系統內最年輕的高管。

三個月後,集團有個項目籌備,讓我任常務副總經理,我就同時兼著原公司職位,同時籌備新的項目。兩個月後項目未成功啟動。我繼續留任原公司職位,但工作量少了很多。

七個月後,我被調到集團另一個公司任事業部部長,待遇和原公司一樣。 半年後,我辭職,應聘到了一家新的公司,任事業部負責人,待遇比之前公司高20%。 兩個月後,新工作因公司一把手涉嫌貪汙受賄被抓,項目忽然停了,團隊解散。我失業了。

兩個月後我找到了新工作,到了一個客戶的公司,任總經理助理,公司二把手。幾天後我辭職了,因為工作時間與家裡有衝突。

一個月後,我應聘到一家小公司任副總,兩個月後我辭職了,因為不認同總經理管理方式。

半個月後,我到了一家當地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任總裁助理。 工作四個月後,我被一家很小的資本公司挖過去了,任董事長助理、兼事業部總負責人。

工作四個月後,辭職,到了一家公司任一個部門的所謂“院長”。

不到一個月,我離開了。到了現在的公司,一個部門的主任。 現在的公司是我只為最低的、工資最少的,但還是接受了,長時間的換工作,總會有各種原因不適應,想讓自己安穩一下。

昨天,有一家我家附近的公司邀請我去他們那裡做副院長,本來挺好的。但我知道那公司管理混亂,經常辱罵員工,小三當道。我拒絕了。

不用考慮或糾結我為什麼辭職那麼頻繁,原因太多。誰也不願意輕易換工作。

我只想說一句話,職位沒有任何意義,是別人給你定的,說再說小一點,就是一個稱呼。

除了我第一家公司的總監職位權力非常大之外,其他所有的職位都是虛的,沒有任何實際權力,現在的私營企業,都是老闆一個人說了算。

永遠記著這句話:在私營企業裡面,職位,是老闆給你封的,在他面前,所有他下面的都是員工,對他來說,所有的職位稱呼都不在乎。 業績,才是自己的。


田埂上的魚腥草


我在體制內是副處級實職領導,上升受限時離開體制。經朋友介紹,到民企當了一名中層幹部。不懂業務,當不了高管,只能從中層的行政崗位開始——這已經不錯了。剛開始不習慣,後來慢慢也習慣了。由於我曾經在體制內工作,做事懂規矩、有條理,寫稿子比較順手,很快適應了民企的工作節奏。

只不過,曾經在體制內當過官,官本位的感覺一時半會沒有降下來。民企沒有什麼官本位的概念,上下級差不多,你把下級惹毛了,對方直接辭職就是。體制內進人和出人都不方便,相互之間非常看重關係和人脈圈,在領導面前個頂個地精明。

但是,這家民企是個新興單位,管理較為混亂,工作人員大都沒什麼文化,本科生寥寥無幾。這和體制內人才濟濟的情況完全不同。有時一個任務、一句話,你要反覆交代,甚至親自動手。待久了,你會覺得自己也會漸漸和他們差不多。於是,在幹了一年半後,我堅決選擇辭職,從網上重新找工作。

新單位的規模和產值都大得多,對我也很感興趣。面試時,董事長、總裁、常務副總裁都來面試我。像我們這種有過體制內領導經歷的,無論能力素質和關係人脈都是有利因素,對方很需要。一直在民企工作的高管,在社會關係和人脈方面是有限的。

但是,對方目前也只能給我一箇中層領導的崗位。原因很簡單——作為空降部隊的我,對單位不熟悉,還沒有漂亮成績,不能完全服眾。任何單位的高層,都離不開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積累。貿然把我放到高管位置上,既是對企業的不負責,也是對我的不負責。我初來乍到,很容易出問題。高管接觸的層面和要求與其他層面不一樣,出問題都是大 問題。萬一出了問題,對我的自信心也是重大打擊。中層領導承上啟下,上下關注,能夠儘快適應崗位,已經不低了。如果我能安定下來在這裡長期幹,取得了好的成績,相信也會有好的結果。

我答應了。別人說的在理啊。其實,別說給一箇中層崗位。如果薪酬夠優厚,你讓我從業務員做起也沒問題。畢竟,人是靠吃飽肚子活著,而不是靠面子活著。

你覺得我說得在理嗎?


樸素文明


親身經歷,回長沙前為一個5000人海外廠的二把手,回長沙後,已經調整心態重新開始,因行業完全不同,本人大專學歷在長沙動轍本科起步的市場下,放低身價是必須的。

很遺憾,本人心態是調整了,也甚至願意從助理開始學習新行業,但機會仍不多,也有小公司老闆非常欣賞我,加入後,才瞭解光是心態調整好,願意吃苦學習仍是不夠的,以往長久的工作環境造成的習慣是不容易,或者說還不夠接地氣吧...

如果有經濟壓力,不管是經理,主任還是助理,相信都能夠堅持下去。如果是考慮未來的事業發展,還是找個有前景的公司,儘量不換行業,職位不應是重要關注點,薪水與未來職業前景才應是。

以上僅個人粗淺的經驗分享。


靜待枙子


題主您好!我這裡有兩個例子,權且當個故事聽聽。

第一個故事是我老婆同事的故事:我老婆有個同事,大家都叫他趙哥。趙哥是公司銷售元老,曾經當過大區經理。是本區域大區經理的老領導,後來不知為什麼被擼下來了。估計是找了自己曾經的手下,調到我老婆所在的團隊,成了一線的大頭兵。

趙哥不愧是當過大領導的人,在一線銷售乾的平地起驚雷,業績鶴立雞群。每個月例會,他彙報上個月的業績時,同事們聽了嘴都合不上。

趙哥對公司考勤制度視若無物,一個月有一半時間不在崗。頂頭上司忌憚他特殊的身份,也佩服他的業績。兩廂無事,各自安好。趙哥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驚人業績,在同事們等著看他還能整出什麼動靜時業內一家公司把他挖去做大區經理,負責三個省的銷售。不到一年時間,趙哥留下了一個傳說。

另一個故事是我同學的大區經理,是某著名外資企業的資深大區經理。學歷很高,一直以來業績做的都很好。

天有不測風雲,公司高層動盪,所有的高管通通被裁員了。這位大區經理被裁後不肯自降身價,別說級別低的看不上,公司小一點也不願意屈尊。三年過去了,還在家裡刷簡歷找工作。再後來我同學聯繫不上他了,後面的故事就不知道了。

找工作這事有的時候還是要點運氣的,你有這個能力不代表市場上有這個需求。特別是高級管理崗位,時機不好真的不容易找到合適的。

屈尊找低一級別的崗位可以做為權宜之計,保持職業熱度,待有匹配的崗位出現再去應聘。

有這麼高的級別,應該積攢了豐富的經驗、人脈還有相當的資金。如果還有動力再挑戰一下自己,這時候創業或許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




新城新居民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比較靠譜,從畢業在一家單位幹了十多年,做了分公司總經理,35歲出來,現在一家單位做部門經理。

原來單位5-600人,現在單位3-4000人。收入略有降低,但是應酬幾乎沒有了,幹活也順心許多,效率也高了不少。加上內心也煩人叫“總”,從前彈丸大的公司,能有20-30個“總”,也是醉了…


一個大2


我剛畢業的時候進了一家創業公司,試用期過了轉正時直接掛了總監的頭銜,又招了兩個助力協助我做部門的一些事情。

當時人走路都是飄的啊,覺得這不就是小說裡的主角模板嗎!

但實際上呢?工資沒加,做的事情沒變,公司還是那麼大,一切和試用期沒有任何不同。

老闆給我這個頭銜,一是為了不出錢一個虛名就能哄得年輕人屁顛屁顛的,二是為了我出去和人對接的時候比較好看。

所以說,頭銜這個東西沒有什麼意義。從副總經理到部門經理,如果符合下面這幾種情況,完全可以接受。

一、看收入

不說虛的,大部分人上班主要還是為了錢。民營中小企業,到總字輩,如果不是銷售類,那麼一般收入是一兩萬,福利可能包括報銷手機費交通費和一些招待費。

但是大公司,一個主管甚至高級專員就能拿到這個收入。以我熟悉的出版行業舉例,小公司的主編和大公司的編輯,後者收入完全可以超越前者。

一個錢少,一個錢多,就差一個頭銜,要名還是要實惠?

二、看平臺

能給得起部門經理高薪水的公司,往往比較大,實力雄厚,業界知名。這樣的平臺遠遠勝過一些新創的中小公司。你在這裡能接觸到的信息,能支配的資源,都是中小公司不能比擬的,對今後的職業發展非常有幫助。長遠地看,一個頭銜算得了什麼?

三、看實權

如果這個部門經理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部門,作為部門經理有比較大的人事、財務權限,可能比有些副總的工作做起來更舒服,尤其適合獨立性強喜歡以項目結果為導向的職場人。

四、看性價比

也可能就是暫時走了下坡路,從同樣規模公司的副總到了部門經理,頭銜、薪水、實權等等全面下降。

可是,這不是經濟不景氣嗎?

部門經理總要比副總少操心一些,如果減少的收入和下降的頭銜換來了更多的時間和輕鬆的心情,也不算不值。可以利用這段時間照顧家庭,或者潛心充電進修,等待時來運轉的下一段職場征途。


你好,我是職場中年道,講述職場中年的思考與感悟,歡迎關注。


職場中年道


看到這個答題我覺得自己挺適合回答這個問題的,因為跟我本人的經歷非常相似;

本人在目前的單位已經服務10年,入職是時候是一個部門經理的角色,隨著公司由一個單一的企業發展壯大為一個集團公司,本人也從一個部門經理,提升到一個分公司總經理,再到一個區域技術副總的角色,並且在這個副總的職位上做了六七年,主要分管設計預算計劃部門的工作。後來公司生產基地異地搬遷到四線小城市 ,除了大量人才流失和內部權力鬥爭之外,企業經營不善,內部的管理班子也做了多次的調整,本人也經歷了從副總直接降為技術部門經理的時段(職務相當於回到了10年前的階段),但這時我並沒有特別的想法,在我的觀念裡,職務那些都是虛的,最重要的我的收益沒有大的改變,另外我還有機會證明我的能力。

針對你的想法,我認為,職場是一條漫長的路,有高有低,不僅要有爬坡的能力,而且還要適應下坡的路;

人生就像股市裡的k線圖,不僅有漲,還有跌,勝應不驕,敗自不餒,還有一句就是男人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被虛名所累。

在企業裡,崗位的設置是不同的,不一定具有可比性。

一個私企的副總經理,能力、收入、待遇、管的人數就一定比一個央企的部門經理強?答案其實很明顯,即使同樣的職位,不同企業、部門的同等職位含金量都不一樣。

不要為虛名所累

國人喜歡稱為領導為“總”,部門經理則為“經理”,被人叫“總”感覺到有面子。但實際有意義嗎?如果有一個月薪8000元的“總”,跟一個月薪2萬元的技術經理,讓你選擇,你會選擇誰?答案也是顯而易見的。

生活重壓之下,你的選擇能體現出你的擔當

原來的企業倒閉了,而你不得不重新出去選擇工作,而且行業還不景氣情況下,保證就業是首要的,就得放低身段,從低做起,在工作中證明自己的實力,那時如果公司有這個架構或者平臺,你就用自己的實力獲得副總甚至比之前更高的位置,也是一種成功,這一切都需要你努力去獲得。但,這不是你現在要考慮的問題。

找到工作,生存下來,為家庭承擔起應盡的義務和責任,體現你的擔當吧,兄弟!


湘古子自娛體


名片都是虛的,活下去才是真的。

這次疫情有很多白領去做外賣員和快遞員,她們會因為是快遞還是外賣員所以就不做了嗎。

97年下崗潮,有非常多的廠長呀,組長呀失去了工作,然後再就業做小生意,擺地攤,也活了下來。

上一代人經歷過的事業潮我們也在經歷罷了。只不過上一代人都是蝸居,我們還有著房貸和車貸。公司既然關閉了,那就是過去的一個節點。

換作是我,必須要接受,因為不接受就要捱餓。

活下去,比面子重要。

名片只是一時的,能力才能跟隨你一輩子

總經理只是一個單位對你認可,我們做上這個位置可能是實力也有可能是運氣。

時代是變化的,大公司倒閉是頃刻之間的事情。

你看疫情期間,白天上班晚上被裁員比比皆是。今天還在準備上市明天就爆出要裁員的oyo,還有要求全民都銷售的蘇寧和京東。這些總監,總經理為了生存也就只能接受這些安排。

一個人不要沉迷於稱呼裡,而是要看收入。

你要有隨時隨地都能活下去的能力。

這個能力才是跟隨你一輩子。

公司關閉不是你的錯,但是沒有做工作機會儲備就是你的錯了

職場其實是給自己一個展示的舞臺,我們在工作的同時也是為自己積累機會。

我們的人品,我們的能力會被同行看到,會被業內熟知。

其實總經理三年了完全可以有為自己儲備後路的機會,只是你沒有去做,因為你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了。

其實現在的職場會越來越動盪,我們可以很快看到一個公司從0到1擴張,也會看到一個公司從繁榮到隕落只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作為職業經理人,為自己儲備工作機會是必備的職業素養。這不是說對公司不忠心,這是我們生存的技能。

其實只要有所規劃,換個差不多待遇的機會也不難。

職業生涯要放長線,不要只看一時

我們的職業生涯至少四十年,沉沉浮浮都是正常的。

關鍵是看我們的終點是什麼樣子。

一時間的名片抬頭並不重要,而是要看你的一生攢下來多少資產,留下了多少有價值的東西。

興許小公司會變成大公司,比如05年時候的阿里巴巴,那時候的小二現在身價千萬。

興許大公司兜兜轉轉在其他地方開花,比如雖然手機不行了,但是賣別的還是活得很好的諾基亞。

行業不景氣就不是你能力的問題,如果決定繼續在這個行業繼續發展,那就接受。

興許你就迎來了下一輪的好時候呢。


胡小V6


2017年父親生病,老婆產後抑鬱症,放棄所有,回到老家,準備用三年時間從頭開始,沒想到第二年2018年5月就被人挖了,目前高管任職,2019年換職場,建團隊,各項指標都不錯,收入也湊合。那年我30歲,馬上33歲了。我想說,有能力沒,有能力怕個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