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三年副总经理,因公司关闭重新找工作。但行业不景气,你能接受做一个部门经理吗?

大王爱学习


作为一个有20年职场人验的人,可以非常负责任的给你如下建议:

具体怎么去做,需要你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最终找到适合的自己的决定,所以下面就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说明:

一、对用人单位来讲,你的过去不等于你的现在。

或许你在原先的用人单位有着优秀的业绩,可是这不代表你入职新的公司可以同样出色。所以用人公司会对您有一个综合评估,这需要理解。

二、你的新工作是不是跨了行业呢?

从问题里没有发现是不是跨行业工作,如果是的话,个人认为是可以接受的。毕竟你要对面的是一个新领域。

三、你现在是处于一人什么样的环境。

如果现在失业的你有着一定的经济经基础,那可以等等看,寻找新的机会。但是如果相对薄弱的话,建议你接受,毕竟活着是最重要的。

四、新公司的发展前景

你是否了解这家公司,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与福利待遇是否可以满足你的需要,公司未来的发展是否给有你足够的发展舞台?这都是你做决定的参考条件。

五、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不要在意一时失意,如果有能力到哪都是爷!


墨纳商业


接受吧。我和你一样,说说我的类似的情况吧。

两年半以前,我是公司总监、党委委员、工会主席,是公司副总级。这个公司我是资历最老的人,也是当时集团系统内最年轻的高管。

三个月后,集团有个项目筹备,让我任常务副总经理,我就同时兼着原公司职位,同时筹备新的项目。两个月后项目未成功启动。我继续留任原公司职位,但工作量少了很多。

七个月后,我被调到集团另一个公司任事业部部长,待遇和原公司一样。 半年后,我辞职,应聘到了一家新的公司,任事业部负责人,待遇比之前公司高20%。 两个月后,新工作因公司一把手涉嫌贪污受贿被抓,项目忽然停了,团队解散。我失业了。

两个月后我找到了新工作,到了一个客户的公司,任总经理助理,公司二把手。几天后我辞职了,因为工作时间与家里有冲突。

一个月后,我应聘到一家小公司任副总,两个月后我辞职了,因为不认同总经理管理方式。

半个月后,我到了一家当地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任总裁助理。 工作四个月后,我被一家很小的资本公司挖过去了,任董事长助理、兼事业部总负责人。

工作四个月后,辞职,到了一家公司任一个部门的所谓“院长”。

不到一个月,我离开了。到了现在的公司,一个部门的主任。 现在的公司是我只为最低的、工资最少的,但还是接受了,长时间的换工作,总会有各种原因不适应,想让自己安稳一下。

昨天,有一家我家附近的公司邀请我去他们那里做副院长,本来挺好的。但我知道那公司管理混乱,经常辱骂员工,小三当道。我拒绝了。

不用考虑或纠结我为什么辞职那么频繁,原因太多。谁也不愿意轻易换工作。

我只想说一句话,职位没有任何意义,是别人给你定的,说再说小一点,就是一个称呼。

除了我第一家公司的总监职位权力非常大之外,其他所有的职位都是虚的,没有任何实际权力,现在的私营企业,都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

永远记着这句话:在私营企业里面,职位,是老板给你封的,在他面前,所有他下面的都是员工,对他来说,所有的职位称呼都不在乎。 业绩,才是自己的。


田埂上的鱼腥草


我在体制内是副处级实职领导,上升受限时离开体制。经朋友介绍,到民企当了一名中层干部。不懂业务,当不了高管,只能从中层的行政岗位开始——这已经不错了。刚开始不习惯,后来慢慢也习惯了。由于我曾经在体制内工作,做事懂规矩、有条理,写稿子比较顺手,很快适应了民企的工作节奏。

只不过,曾经在体制内当过官,官本位的感觉一时半会没有降下来。民企没有什么官本位的概念,上下级差不多,你把下级惹毛了,对方直接辞职就是。体制内进人和出人都不方便,相互之间非常看重关系和人脉圈,在领导面前个顶个地精明。

但是,这家民企是个新兴单位,管理较为混乱,工作人员大都没什么文化,本科生寥寥无几。这和体制内人才济济的情况完全不同。有时一个任务、一句话,你要反复交代,甚至亲自动手。待久了,你会觉得自己也会渐渐和他们差不多。于是,在干了一年半后,我坚决选择辞职,从网上重新找工作。

新单位的规模和产值都大得多,对我也很感兴趣。面试时,董事长、总裁、常务副总裁都来面试我。像我们这种有过体制内领导经历的,无论能力素质和关系人脉都是有利因素,对方很需要。一直在民企工作的高管,在社会关系和人脉方面是有限的。

但是,对方目前也只能给我一个中层领导的岗位。原因很简单——作为空降部队的我,对单位不熟悉,还没有漂亮成绩,不能完全服众。任何单位的高层,都离不开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贸然把我放到高管位置上,既是对企业的不负责,也是对我的不负责。我初来乍到,很容易出问题。高管接触的层面和要求与其他层面不一样,出问题都是大 问题。万一出了问题,对我的自信心也是重大打击。中层领导承上启下,上下关注,能够尽快适应岗位,已经不低了。如果我能安定下来在这里长期干,取得了好的成绩,相信也会有好的结果。

我答应了。别人说的在理啊。其实,别说给一个中层岗位。如果薪酬够优厚,你让我从业务员做起也没问题。毕竟,人是靠吃饱肚子活着,而不是靠面子活着。

你觉得我说得在理吗?


朴素文明


亲身经历,回长沙前为一个5000人海外厂的二把手,回长沙后,已经调整心态重新开始,因行业完全不同,本人大专学历在长沙动辙本科起步的市场下,放低身价是必须的。

很遗憾,本人心态是调整了,也甚至愿意从助理开始学习新行业,但机会仍不多,也有小公司老板非常欣赏我,加入后,才了解光是心态调整好,愿意吃苦学习仍是不够的,以往长久的工作环境造成的习惯是不容易,或者说还不够接地气吧...

如果有经济压力,不管是经理,主任还是助理,相信都能够坚持下去。如果是考虑未来的事业发展,还是找个有前景的公司,尽量不换行业,职位不应是重要关注点,薪水与未来职业前景才应是。

以上仅个人粗浅的经验分享。


静待枙子


题主您好!我这里有两个例子,权且当个故事听听。

第一个故事是我老婆同事的故事:我老婆有个同事,大家都叫他赵哥。赵哥是公司销售元老,曾经当过大区经理。是本区域大区经理的老领导,后来不知为什么被撸下来了。估计是找了自己曾经的手下,调到我老婆所在的团队,成了一线的大头兵。

赵哥不愧是当过大领导的人,在一线销售干的平地起惊雷,业绩鹤立鸡群。每个月例会,他汇报上个月的业绩时,同事们听了嘴都合不上。

赵哥对公司考勤制度视若无物,一个月有一半时间不在岗。顶头上司忌惮他特殊的身份,也佩服他的业绩。两厢无事,各自安好。赵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业绩,在同事们等着看他还能整出什么动静时业内一家公司把他挖去做大区经理,负责三个省的销售。不到一年时间,赵哥留下了一个传说。

另一个故事是我同学的大区经理,是某著名外资企业的资深大区经理。学历很高,一直以来业绩做的都很好。

天有不测风云,公司高层动荡,所有的高管通通被裁员了。这位大区经理被裁后不肯自降身价,别说级别低的看不上,公司小一点也不愿意屈尊。三年过去了,还在家里刷简历找工作。再后来我同学联系不上他了,后面的故事就不知道了。

找工作这事有的时候还是要点运气的,你有这个能力不代表市场上有这个需求。特别是高级管理岗位,时机不好真的不容易找到合适的。

屈尊找低一级别的岗位可以做为权宜之计,保持职业热度,待有匹配的岗位出现再去应聘。

有这么高的级别,应该积攒了丰富的经验、人脉还有相当的资金。如果还有动力再挑战一下自己,这时候创业或许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择。




新城新居民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比较靠谱,从毕业在一家单位干了十多年,做了分公司总经理,35岁出来,现在一家单位做部门经理。

原来单位5-600人,现在单位3-4000人。收入略有降低,但是应酬几乎没有了,干活也顺心许多,效率也高了不少。加上内心也烦人叫“总”,从前弹丸大的公司,能有20-30个“总”,也是醉了…


一个大2


我刚毕业的时候进了一家创业公司,试用期过了转正时直接挂了总监的头衔,又招了两个助力协助我做部门的一些事情。

当时人走路都是飘的啊,觉得这不就是小说里的主角模板吗!

但实际上呢?工资没加,做的事情没变,公司还是那么大,一切和试用期没有任何不同。

老板给我这个头衔,一是为了不出钱一个虚名就能哄得年轻人屁颠屁颠的,二是为了我出去和人对接的时候比较好看。

所以说,头衔这个东西没有什么意义。从副总经理到部门经理,如果符合下面这几种情况,完全可以接受。

一、看收入

不说虚的,大部分人上班主要还是为了钱。民营中小企业,到总字辈,如果不是销售类,那么一般收入是一两万,福利可能包括报销手机费交通费和一些招待费。

但是大公司,一个主管甚至高级专员就能拿到这个收入。以我熟悉的出版行业举例,小公司的主编和大公司的编辑,后者收入完全可以超越前者。

一个钱少,一个钱多,就差一个头衔,要名还是要实惠?

二、看平台

能给得起部门经理高薪水的公司,往往比较大,实力雄厚,业界知名。这样的平台远远胜过一些新创的中小公司。你在这里能接触到的信息,能支配的资源,都是中小公司不能比拟的,对今后的职业发展非常有帮助。长远地看,一个头衔算得了什么?

三、看实权

如果这个部门经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作为部门经理有比较大的人事、财务权限,可能比有些副总的工作做起来更舒服,尤其适合独立性强喜欢以项目结果为导向的职场人。

四、看性价比

也可能就是暂时走了下坡路,从同样规模公司的副总到了部门经理,头衔、薪水、实权等等全面下降。

可是,这不是经济不景气吗?

部门经理总要比副总少操心一些,如果减少的收入和下降的头衔换来了更多的时间和轻松的心情,也不算不值。可以利用这段时间照顾家庭,或者潜心充电进修,等待时来运转的下一段职场征途。


你好,我是职场中年道,讲述职场中年的思考与感悟,欢迎关注。


职场中年道


看到这个答题我觉得自己挺适合回答这个问题的,因为跟我本人的经历非常相似;

本人在目前的单位已经服务10年,入职是时候是一个部门经理的角色,随着公司由一个单一的企业发展壮大为一个集团公司,本人也从一个部门经理,提升到一个分公司总经理,再到一个区域技术副总的角色,并且在这个副总的职位上做了六七年,主要分管设计预算计划部门的工作。后来公司生产基地异地搬迁到四线小城市 ,除了大量人才流失和内部权力斗争之外,企业经营不善,内部的管理班子也做了多次的调整,本人也经历了从副总直接降为技术部门经理的时段(职务相当于回到了10年前的阶段),但这时我并没有特别的想法,在我的观念里,职务那些都是虚的,最重要的我的收益没有大的改变,另外我还有机会证明我的能力。

针对你的想法,我认为,职场是一条漫长的路,有高有低,不仅要有爬坡的能力,而且还要适应下坡的路;

人生就像股市里的k线图,不仅有涨,还有跌,胜应不骄,败自不馁,还有一句就是男人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被虚名所累。

在企业里,岗位的设置是不同的,不一定具有可比性。

一个私企的副总经理,能力、收入、待遇、管的人数就一定比一个央企的部门经理强?答案其实很明显,即使同样的职位,不同企业、部门的同等职位含金量都不一样。

不要为虚名所累

国人喜欢称为领导为“总”,部门经理则为“经理”,被人叫“总”感觉到有面子。但实际有意义吗?如果有一个月薪8000元的“总”,跟一个月薪2万元的技术经理,让你选择,你会选择谁?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

生活重压之下,你的选择能体现出你的担当

原来的企业倒闭了,而你不得不重新出去选择工作,而且行业还不景气情况下,保证就业是首要的,就得放低身段,从低做起,在工作中证明自己的实力,那时如果公司有这个架构或者平台,你就用自己的实力获得副总甚至比之前更高的位置,也是一种成功,这一切都需要你努力去获得。但,这不是你现在要考虑的问题。

找到工作,生存下来,为家庭承担起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体现你的担当吧,兄弟!


湘古子自娱体


名片都是虚的,活下去才是真的。

这次疫情有很多白领去做外卖员和快递员,她们会因为是快递还是外卖员所以就不做了吗。

97年下岗潮,有非常多的厂长呀,组长呀失去了工作,然后再就业做小生意,摆地摊,也活了下来。

上一代人经历过的事业潮我们也在经历罢了。只不过上一代人都是蜗居,我们还有着房贷和车贷。公司既然关闭了,那就是过去的一个节点。

换作是我,必须要接受,因为不接受就要挨饿。

活下去,比面子重要。

名片只是一时的,能力才能跟随你一辈子

总经理只是一个单位对你认可,我们做上这个位置可能是实力也有可能是运气。

时代是变化的,大公司倒闭是顷刻之间的事情。

你看疫情期间,白天上班晚上被裁员比比皆是。今天还在准备上市明天就爆出要裁员的oyo,还有要求全民都销售的苏宁和京东。这些总监,总经理为了生存也就只能接受这些安排。

一个人不要沉迷于称呼里,而是要看收入。

你要有随时随地都能活下去的能力。

这个能力才是跟随你一辈子。

公司关闭不是你的错,但是没有做工作机会储备就是你的错了

职场其实是给自己一个展示的舞台,我们在工作的同时也是为自己积累机会。

我们的人品,我们的能力会被同行看到,会被业内熟知。

其实总经理三年了完全可以有为自己储备后路的机会,只是你没有去做,因为你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了。

其实现在的职场会越来越动荡,我们可以很快看到一个公司从0到1扩张,也会看到一个公司从繁荣到陨落只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作为职业经理人,为自己储备工作机会是必备的职业素养。这不是说对公司不忠心,这是我们生存的技能。

其实只要有所规划,换个差不多待遇的机会也不难。

职业生涯要放长线,不要只看一时

我们的职业生涯至少四十年,沉沉浮浮都是正常的。

关键是看我们的终点是什么样子。

一时间的名片抬头并不重要,而是要看你的一生攒下来多少资产,留下了多少有价值的东西。

兴许小公司会变成大公司,比如05年时候的阿里巴巴,那时候的小二现在身价千万。

兴许大公司兜兜转转在其他地方开花,比如虽然手机不行了,但是卖别的还是活得很好的诺基亚。

行业不景气就不是你能力的问题,如果决定继续在这个行业继续发展,那就接受。

兴许你就迎来了下一轮的好时候呢。


胡小V6


2017年父亲生病,老婆产后抑郁症,放弃所有,回到老家,准备用三年时间从头开始,没想到第二年2018年5月就被人挖了,目前高管任职,2019年换职场,建团队,各项指标都不错,收入也凑合。那年我30岁,马上33岁了。我想说,有能力没,有能力怕个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