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书中关于现代科学都无法理解的记载

公元139年,《资治通鉴》“西汉武帝建元二年夏四月,有星如日,夜出”,《汉书武帝本纪》也有“四月戊申,有日夜出”,此事件在《丹铅总录》中特地研究:“汉书建元二年有如日夜出……日不夜出,夜出非日也。”可见古人也都知道晚上出现在天空的一定不是太阳。《资治通鉴》又记有低空的不明光体,公元318年,“东晋元帝太兴元年十一月乙卯,日夜出高叁丈”,《晋书天文志》也有“日夜出高叁丈,中有青赤珥公元168年后汉书五行志》“后汉灵帝建宁元年,日数出东方,正赤如血无光高二丈馀,乃有景(影),且人西方去地二丈亦如之”。


中国史书中关于现代科学都无法理解的记载

这个红色无光物体,高度更低了,才记载它有影子。公元520年,《建康志》“梁武帝普通元年九月乙亥,夜有日见东方,光烂如火”公元1651年,《海盐县志》记有“清顺治十年闰六月廿四日,夜叁更,红日出东北方,大如斛。夜半月始升,灭不见”。公元322年,《晋书天文志》“西晋元帝永昌元年十月四日,日出山六七丈,精光暂昧,而色都赤,中有异物,大如鸡子,又有青黑之气共相博击”。公元1231年,《古今图书集成卷廿叁》“宋理宗绍定四年,金哀宗正大八年,叁月,日失色,有气如日,相凌”。

中国史书中关于现代科学都无法理解的记载

此事在《金天文志》也有:“叁月庚戌西正,日忽白而失色,年明乍暗,左右有气似日而无光,与日相凌,而日光四出,摇汤至没。公元1566年,《古今图书集成卷廿叁》:“明世宗嘉靖四五年,日斗”,在《湖广通志》中也有:“明世宗嘉靖四五年八月,华容县西,忽天开日斗”。《古今图书集成廿五卷》和《唐书天文志》均记有公元630年左右,“唐太宗贞观年间,突厥有叁月并见。”公元前32年,《资治通鉴》记有“西汉成帝建始元年八月,有两月相承,晨见东方”,《古今图书集成卷廿五》、《汉书五行志》:“成帝建始元年秋八月,有两月重见”。

中国史书中关于现代科学都无法理解的记载

公元548年,《古今图书集成廿五卷月异部》:“梁武帝太清二年五月,两月见。公元1449年,《明通鉴》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八月辛未日,月昼见,与日并明”,这个月亮和太阳一般的明亮,应该是发光体了。公元1572年,《古今图书集成卷廿六月异》“明穆宗隆庆六年月昼见”。《湖广通志》也记有此事,但更详细:“隆庆六年五月,通山月光昼见,月下有二星随之”。公元157年,《古今图书集成廿五卷月异部》、《天文志》记有东汉桓帝永寿叁年十二月壬戌,月蚀,非其月”,

中国史书中关于现代科学都无法理解的记载

另一次发生在公元165年,《廿五史天文志》及《古今图书集成廿五卷月异部》均记有“东汉桓帝延熹八年正月辛已,月蚀,非其月”,古人早已明指“非其月”,可见不是月亮。公元1116年,《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宋徽宗政和六年十一月,有星如月,徐徐南行,而落光照人物,与月无异”。次年《续通鉴》又记有“十二月甲寅朔,有星如月”。公元1350年,《续通鉴》“元顺帝至正十年六月壬子廿九日,有星大如月,人北斗,震声若雷,叁日复还”。可以看出这些“如月”的星不会是自然的星。

中国史书中关于现代科学都无法理解的记载

公元1166年,《夷坚志甲卷十九》“宋孝宗干道二年,赵清宪赐笫在京师府司巷…以暑月不寐,启户纳凉,见月满中庭如昼,方叹曰:大好月色。俄廷下渐暗,月痕稍稍缩小,斯须光灭,仰视星斗粲然,而是夕乃晦日,竟不晓为何物光也”。此段描述在晦日(月底)时应该是没有月亮的,却看到月光如昼,可见应是不明物体。唐朝人段成式所撰的《酉阳杂俎》卷一第三八则记有大约发生在公元823年前后的UFO事件,指唐穆宗“长庆中,八月十五夜,有人玩月,见林中光属天,如疋布,其人寻视之,见一金背虾蟆,疑是月中者,工部员外郎张周封尝说此事,忘人姓名”。

此事在《学津》《津逮》《稗海》各书中也都记载,工部员外郎这位政府高官都在说,可见是一件确实的事。文中重点是用“金背虾蟆”来形容此物的形状,的确和飞碟一样,而且放出的光芒能照天,确确实实是一个发强光的UFO。唐朝的《洞天集》也另有一则。公元880年,“唐僖宗广明年,严遵仙槎,唐置之于麟德殿,长五十余尺,声如铜铁,坚而不蠹。李德裕截细枝尺馀,刻为道像,往往飞去复来,广明以来失之,槎亦飞去。”严遵名君平,汉时成都人,是一位有名的算命先生。“槎”就是船的意思,指当时有一个长五十余尺的“仙船”,很坚硬,发出机械式的声音,常常飞来飞去,后来就飞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